首页 - 股票 - 公司新闻 - 正文

从“规模竞逐”到“技术卡位” 解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新逻辑

来源:电鳗快报 作者:电鳗号 2025-09-02 08:43: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当并购从“财务并表”升级为“技术共生”,衡量交易成败的标准已然改变。短期股价波动让位于产业链控制力,报表利润让位于研发转化效率。这场静悄悄的变革,正推动中国资本

(原标题:从“规模竞逐”到“技术卡位” 解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新逻辑)



《电鳗财经》电鳗号/文



过去十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主旋律是“规模为王”。通过横向兼并扩大市场份额,或纵向整合降低产业链成本,成为企业做大的捷径。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速换挡和产业升级加速,单纯追求营收规模的并购显露出疲态——商誉暴雷、整合失败案例频发,倒逼资本重新审视并购逻辑。



在芯片、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新兴领域,技术迭代速度决定企业生死。上市公司并购标的从“现金流稳定的成熟资产”转向“具有颠覆性技术的初创团队”。



注册制改革为技术型标的上市打开通路,硬科技企业的独立IPO价值凸显,倒逼并购方提高技术溢价。同时,国资背景的产业基金频频出手,如大基金对半导体企业的定向扶持,进一步抬高优质技术资产估值。资本正在从“财务投资”转向“战略卡位”,甚至出现“为技术买单,容忍短期亏损”的新常态。



业内人士指出,技术并购并非万能解药。专利壁垒评估失误、核心团队流失、技术路线突变等风险如影随形。微软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后遭遇的“技术空心化”,至今仍是经典警示。成功的并购方往往具备两种能力:对技术成熟度的精准判断,以及跨领域整合的生态构建力。



当并购从“财务并表”升级为“技术共生”,衡量交易成败的标准已然改变。短期股价波动让位于产业链控制力,报表利润让位于研发转化效率。这场静悄悄的变革,正推动中国资本市场从“资源套利”走向“创新赋能”的深水区。


《电鳗快报》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