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兴业证券:反内卷政策预示煤炭进口峰值退潮 政策工具箱或针对性启用)
智通财经APP获悉,兴业证券发布研报称,从历史经验看,我国煤炭进口政策与长期产业政策保持着高度协同性。随着国家明确“反内卷”政策基调,2024年5.4亿吨的进口峰值在2025年上半年被实质性确认。在此背景下,进口政策作为边际调节工具,预计将与反内卷战略形成同频共振:一方面,政策工具箱中的质量管控、通关管制、关税调整等措施可能被针对性启用;另一方面,这些工具将精准抑制非必要进口增量,防止改革效果被侵蚀。推荐组合筛选逻辑:1)长期配置核心聚焦于反内卷政策下的兼并红利;2)短期聚焦政策催化+旺季刚需的共振行情。
兴业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进口量收缩映射供需新格局
2025年1-6月,我国累计进口煤炭2.22亿吨,同比减少11.1%;6月单月进口量同比骤降25.9%。上半年这一萎缩态势覆盖四大主要来源国:印尼以同比15.5%的降幅居首,俄罗斯、蒙古和澳大利亚分别下滑4.4%、4.7%和1.4%,非主流国哥伦比亚崩塌式缩量93.1%,减量绝对值超过了俄、蒙、澳三国减量的总和。国别结构变化印证采购逻辑转向内贸替代。
价格优势消退与品类分化主导结构性调整
进口煤量萎缩的核心驱动力是价格竞争力丧失。2025年4-5月期间,Q4500印尼煤相对山西煤价差倒挂幅度维持在40元/吨左右,间接导致其今年上半年动力煤进口减少1650万吨。2025年上半年,进口煤品类层面呈现鲜明分化:动力煤进口同比降幅达13.6%,印尼受HBA定价机制影响成缩量主力,俄、蒙则因地缘物流差异呈现此消彼长;炼焦煤进口同比减少8.0%,蒙古虽具优势,但受品质折价、运输等隐性成本侵蚀,其进口量反降16.2%,低价未能驱动增量。
历史政策印证进口调控与产业战略高度同频
回溯2013-2025年政策轨迹,进口煤管控始终服务于国内产业目标:去产能阶段(2016年)通过通关管制收缩进口,避免供给侧改革成果被侵蚀;保供阶段(2022年)实施零关税鼓励进口,补充能源缺口。质量管控、通关管制、关税调整三类工具,均遵循“国内供需动态优先”的调控逻辑。““去产能阶段收缩、保供阶段放开”这种基于产业周期的动态协同机制,实证了进口政策本质是产业战略的延伸性调控工具。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进口政策扰动、行业监管政策变化、地缘政治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