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压缩空气储能产业市场分析:当前全球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开发大幅提速,北美、亚太主导全球市场规模增长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2025年全球压缩空气储能产业市场分析:当前全球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开发大幅提速,北美、亚太主导全球市场规模增长)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中国能建(601868.SH),中国电建(601669.SH),陕鼓动力(601369.SH),沈鼓集团(A01518.SH),东方电气(600875.SH),哈尔滨电气(1133.HK),上海电气(601727.SH)等

本文核心数据:全球压缩空气储能产业规模;全球压缩空气储能应用市场份额;全球压缩空气储能区域市场份额等

1、全球压缩空气储能发展加速,市场规模迅速扩张

压缩空气储能((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简称CAES))技术由StalLaval于1949年提出,该技术经历长期探索后实现工程应用。20世纪40-70年代是技术起步探索阶段,1978年德国建成全球首座商业盐穴型CAES电站Huntorf,基于成熟盐腔储气技术和充足地质资料,采用天然气补燃提高发电效率,系统效率42%。20世纪80-90年代进入优化阶段,受限于储热技术和材料,绝热CAES难实现,美国在CASE系统基础上增加透平排气余热再利用,1991年建成McIntosh电站,效率提升至54%。

21世纪以来,国外围绕提升系统效率,开展先进绝热、等温、超临界CAES等示范工程。国内起步较晚,2004年中科院热物所、清华大学等开始研究工业化大规模非补燃CAES系统,并进行试验示范。2021年,中盐、华能、清华合作的金坛储能电站投产,我国CAES逐步进入商业化阶段。

根据Global Market Insights(GMI)于2024年11月发布报告,2024年全球压缩空气储能市场规模达到16亿美元,近两年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33%。随着各国和各组织转向并依赖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压缩空气储能凭借其庞大的储能规模,正在成为储能技术领域的领跑者之一。

2、当前压缩空气储能市场高度依赖现场储能需求,但电网服务功能(调峰调频)仍是重要补充

从压缩空气储能应用上看,根据现场应用(On Site)以55.6%的绝对占比主导市场,凸显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在分布式储能场景中的核心地位。这表明工业、商业等领域更倾向于部署本地化储能系统,以降低能源成本或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就地消纳,例如通过储存低谷电力供高峰时段使用,或为高耗能设施提供稳定电力支持。

此外,黑启动(Black Start)和电力供应能力(Electric Supply Capacity)分别作为电网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键支撑,合计贡献约35%的市场份额,反映出压缩空气储能在电力系统快速恢复、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中的不可替代性。而“其他”类别暗示了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在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交通储能等新兴领域的潜在增长空间。

总体而言,当前市场仍以现场需求为驱动,但电网服务功能的强化与多元化应用探索,将共同推动CAES技术向更广泛的能源场景渗透,助力全球能源转型进程。

3、当前全球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开发大幅提速,装机规模快速发展

根据国家管网集团工程技术创新有限公司于2025年3月发表的《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多维度应用与发展路径分析》,汇总当前国内外主要已建和在建的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指出当前全球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建设呈现出2大特点,一是项目开发大幅提速,新增项目数量显著增加;二是装机规模从KW向MW、百MW级别快速发展。

4、北美、亚太和欧洲主导全球压缩空气储能市场,亚太地区近年来增速较快

从全球压缩空气储能区域竞争格局上看,根据2024年4月Maximize Market Research(MMR)披露数据,北美与亚太占据主导地位,受益于成熟的能源政策、可再生能源投资及电网升级需求,压缩空气储能全球分别占比33%和29%。

从全球压缩空气储能区域市场增速上看,根据Mordor Intelligence披露数据,亚洲等新兴经济体因电力需求激增、可再生能源装机量扩大,亟需储能技术平衡电网波动,此外澳洲的绿色环保战略目标推动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应用,这些地区在过去五年压缩空气储能市场快速增长。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压缩空气储能(CAES)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太阳能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良好,盈利能力一般,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