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申金冬减持离场:比音勒芬开启“父子局”)
$比音勒芬(SZ002832)$
文:向善财经
随着茅台二批价跌破1800,不看好的声音越来越多了,虽然这两年还保持着双位数增长,但其市值也在1.8万亿趴窝好多年了。
这不由得让人好奇,曾经的股王贵州茅台都不灵了,高端消费现在咋样了?
衣食住行,穿排第一位,曾经风光一时,因超77.32%的毛利被称为“衣茅”的比音勒芬现在似乎也不是很滋润。
从客户群体来看,比音勒芬被称为“衣茅”不是没有原因,喝茅台酒的主力军也是穿比音勒芬的主力军,基本上都在四十岁以上,都是高净值、高收入人群。
和茅台一样,比音勒芬的增速也缓了下来。
今年一季度其营业收入同比仅增长1.41%,归母净利润延续了年报下滑14.28%的颓势,同比-8.47%。
更让投资者揪心的是,其曾经的二把手,申金冬,史无前例的开始减持公司的股票。
//申金冬的 “退场秀”:比音勒芬投资者的恐慌与理性
天眼查APP显示,申金冬是除了两位实控人之外的最大股东,持有3.44%的股份。
和股份一样多的是申金冬的江湖地位,自2003年起,申金冬就担任常务副总,一路陪伴公司创立、市场拓荒以及推动上市,甚至工资都要高于创始人,是创始人谢秉政的左膀右臂。
他的原定任期至2027年1月,但是在披露年报那天,在公司打拼多年的申金冬,提前辞任总经理。
辞任后,总经理一职由董事长谢秉政之子谢邕接手,申金冬仅担任董事。他突然“让”出位置,本身就让外界相当意外。
更让人意外的是,5月15日,他通过公告减持不超过491.3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8609%。这是他的首次减持,之后也没有要停下的意思。
自6月10日开始,基本上隔几天就有动作,截至发稿日累计已经减持了373.68万股。
这波减持让不少投资者慌了神,也确实不能怪投资者没定力,干了这么多年的大股东,又是减持,又是辞职,这是有什么隐情?
很多投资者都开始担心是不是该继续持有了,毕竟大股东减持,然后市值暴跌,业务见顶的例子并不少见。
比如老股民都十分熟悉的华丽家族,大股东在借壳上市之后,从2011年开始不断减持,宣称减持后的资金用于偿还贷款、增加土地储备,但实际与徐翔操纵股价合作,通过虚假信息拉抬股价后高位套现。
还有华谊兄弟,马云当时作为第三大股东减持300万股,当时也是质疑声一片,华谊兄弟的股价也从40元的高点一直下跌,到2012年,股价仅剩12元上下。
代入投资者的视角:曾经的二把手一直在减持,比音勒芬的股价年初至今已经跌去25.50%,自申金冬减持开始也跌了9%左右了。
因为有信息差,不少投资者最怕的就是对未知的恐惧,就像行走在黑夜中,黑不可怕,怕的是脑海中看过的恐怖片,听过的鬼故事,此时若有一盏灯,心中的恐惧就能消去大半。
其实申金冬此时还是公司的董事,公司的老臣,可以发个公告打消投资者的疑虑,现身说法,说说资金的用途,表示表示自己对公司的信心。
这也符合公司的利益,对市值管理或许有帮助。在股东大会上,董事长谢秉政也表示:股价跌下来我也着急,但也无可奈何,我自己也亏了很多,去年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亏损都是我垫的。
更关键的是,作为整个企业潜在的接班人,谢邕又是刚刚接任申金冬的位置,这时候作为前任出来挺一挺现任,无论是对内部管理层还是外部的投资者,都能给这个后辈减轻一点点压力。
另外,对投资者来说更应该关注的是事件本身,比音勒芬这件“衣茅”还好不好穿,破洞了没有,接班的这个谢邕,能力怎么样?能不能担起前任的担子?这才是有价值的。
再深一层,业绩不好是永久性下跌还是扩张期阵痛?如果是永久性下跌,那么对比音勒芬的价值会不会造成永久性损失?
如果是扩张期阵痛,那么,公司价值将有望在后期得到恢复甚至提升,所以,对于比音勒芬不能一棒子打死,看到下滑就全盘否认,应该给予价值股更多的成长空间。
// 老帅退场,少主上任,比音勒芬变了吗?
看业绩,2024年的利润负增长是自其2016年上市以来的第一次,之前营业收入最低速的一次也不过是6.06%,利润增幅更是没有出现过双位数的下跌。
但是正如开头所说,进入25年,增速依然在下滑。具体情况还要深入到财务数据中。
先说结论,比音勒芬财务业绩下滑,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销售费用。
对比公司2024年年报和2023年报。
比音勒芬2024年的销售费用比2023年高出3.01亿元,2025年一季度销售费用同比增长22.96%,其中,广告宣传费用支出1.96亿元,同比大增108.11%。
也就是说,花了更多的钱推广,却没有卖出去更多的货。
那这些钱都投入到了哪了呢?大概率是投入到新老品牌的建设了,主要是两方面:
1.主品牌增长放缓
比音勒芬的主要消费群体还是70后,80后中的高净值人群,这在现在未来都不太可能发生变化。
一方面是对年轻人来说还是比较贵,另外就是公司战略,根据谢秉政股东会上的表述,主要还是要靠70后、80后撑着,年轻化的方向是接近年轻人,然后借此影响到年轻人的父母。之后主要还是看之后对品牌的运营,并坦言高增长并不容易。
一个公司想要持续高增长确实不容易,特别是比音勒芬主打男性消费的。
衣服这玩意,不比酒,没有成瘾性,承载的东西太少,又不是易耗品。
看消费群体,本质上,男人就是有钱了他也还是男人,对衣服的投入注定不如女人,所以主品牌的想要依靠这一高净值人群持续高增长并不容易。
也许正因为此,比音勒芬持续推出高颜值、时尚潮流的女装系列,并邀请众多女明星和女性KOL合作造势。
但效果说实话不算太好,根据一些媒体的探店,品类不多,而且沿用了男士服装的定价和设计风格,仅仅是一件短袖,价格动辄上千。
此刻的比音勒芬无疑是纠结的,主要客群增长放缓,又不敢深度的年轻化,怕伤了品牌调性。
为了弥补这个短板,在2023年,公司豪掷7.2亿元收购“CERRUTI 1881”及“KENT&CURWEN”两大国际奢侈品牌的全球商标所有权,试水国际奢侈品领域,想要找第二增长曲线。
2.子品牌亏损缩小
具体的经营情况,根据比音勒芬公布的2024年半年报和2024年年报“重要的非全资子公司”中的信息,负责上述两大品牌运营的子公司广州厚德载物的数据如下:2023年上半年亏损898万元,2023年度亏损4422万元,2024年上半年亏损7510万元,2024年年度亏损8118万元。
也就说,在24年下半年,亏损由23年下半年的3500万左右,缩小为600万左右。
总的来说,老的客群增长乏力,新的曲线还在孕育,至于将来会做成啥样,在股东会,谢秉政以安踏为例,表示增长这事事在人为,主要靠团队建设,人安踏不就发展起来了,还是看经营。
但安踏是靠着大阔步的收购和狼性的运营跑出来的,但谢秉政明确说不喜欢借债,24年又斥巨资开始做产业基地:2024年6月宣布斥资不超过23亿元(含土地价款)建设湾区时尚产业总部基地项目。
目前,从业绩上看,要打硬仗了,但是无论是资金还是人才都有些青黄不接的感觉。
申金冬此时的卸任就有点让人难以理解,古代打仗,阵前换帅是大忌,毕竟比音勒芬又不是国足,时间还是有的。
此刻上任的谢邕,从履历看,略显青涩,此时又是公司业绩破天荒的第一次下滑,压力不可谓不大,倘若能够重拾增长还好说,但要是业绩增长依旧停滞或衰退,新帅的威信就很难建立。
从外部的视角看,对谢邕培养的过程略有些急躁。同为服装行业的海澜之家,对“太子”的培养就相对平缓。
当年,周立宸在经过基金公司的历练之后,回到海澜之家先是主管了多年的广告板块,并且做出了一些成绩出来。而后也只是分管多个部门和细分的业务板块,这个过程持续了近10年的时间,最后才完全掌权。
谢邕是不是也能走这条路?先做出点成绩,有了威望,然后顺理成章的坐上他该坐的位置。
最后,其实比音勒芬所在的高端消费市场,依然还是有潜力的,只不过看怎么挖掘。
比如问界和理想,对原先买不起豪车的人来说,只要半价就能享受到原来BBA车主的快乐,而对原先的豪车车主来说,虽然买车面子要重过里子,但车内的黑科技又有足够的吸引力。
所以,是人真的没钱不消费了吗?不一定,只是高单价产品需要一个买你的理由,要么创新,要么有历史底蕴,要么足够的稀缺,需要给出合理的定位。
比音勒芬呢?期待谢邕,谢秉政这对父子兵给出新的答案。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