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形成燎原之势 人形机器人还需要添上哪把“火”?)
先有人形机器人投资存在泡沫引发争论,后有半程马拉松比赛上人形机器人被“祛魅”,人形机器人到底行不行?在日前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同期论坛上,美团机器人研究院理事、美团高级商务总监、美团无人机软件产品研发负责人陈天健断言:人形机器人投资完全没有泡沫。
据介绍,从技术发展阶段来看,当前大语言模型可能处于第一阶段末期,需要优胜劣汰;人形机器人还处于第一阶段早期,各种方案百花齐放,各种技术路线在推进,整个行业所获得的投资强度还远远不够。
“今年是人形机器人元年,业务场景百花齐放,但还没有形成燎原之势。” 雷赛智能董秘向少华表示。
诚然,在人工智能与硬件科技加持下,人形机器人取得了突出进展,但是其能力短板也很明显。业内人士指出,机器人的动脑能力几乎堪比博士生,但动手能力可能还处于幼儿园阶段。在本次大会上,需求端反馈在非标准化作业环境中,人形机器人能力还亟需提升。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科技制造服务商,富士康很早就开始着手制造机器人。
富士康自动化技术中心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长王树华介绍,富士康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制造自己的机器人,外购工业机器人占比一半,总数大约10万台。在生产流水线上,前端工序比较容易使用机器人实现单元自动化作业,但是在后端组装环节就比较难应用。
“(组装阶段)我们产品种类很多,各种各样的元件、器件是异形的,最多部分甚至需要三四十万人次组装,这就需要具身智能来做更难的部分。” 王树华表示,富士康也联合智元、优必选等机器人公司以及工具平台、大模型平台、社会数据结合,来推动智能制造3.0。
除了消费电子领域,汽车行业在落地人形机器人制造过程中,同样面临非标的困境。
豪森智能在汽车装备线领域处于全球领军地位,目前积累了丰富的具身智能机械应用数据,涵盖装配、检测、物流、搬运以及巡检等场景。
豪森智能智能研究院院长黎炯介绍,汽车行业的自动化程度非常高,但在装配环节的自动化最难攻克,尤其是发动机变速箱和三电。比如,发动机上万个部件非标自动化装配,需要和客户制定专业的专用装配生产工艺标准。
“随着材料技术和新一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如果产线的柔性化程度不够高,将难以满足(汽车)快速换型换代的需求,这就需要打造以具身智能为核心的柔性化智能化产业。” 黎炯表示,公司希望建立多机协作,通过双臂、单臂和轮式等各种形式的机器人来实现整线解决方案。
相对而言,物流被认为更适合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应用场景。
陈天健表示,物流业务可以为人形机器人提供很好的检验环境。美团每天送出上亿订单,公司设立了机器人研究院,提供相关人形机器人的验证场景、数据以及经费支持。
从长远来看,人形机器人发展水平将更受硬件制约。
逐际动力联合创始人兼CTO谌骅指出,人形机器人发展受益于大模型为代表的算法以及硬件的推动,但长远来看,硬件还需要继续提升,比如灵巧手触觉、先进驱动方式等。
“现在电机面临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能量密度相对较低,如果有一些新的驱动方式、关节动力模组的话,可能对机器人的整体发展会有更进一步的推动。”谌骅表示。
另一方面,车企正在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比如广汽集团去年底就推出了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采用行业首创的可变轮足移动结构。
广汽人形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张爱民表示,汽车产业链与人形机器人具有70%重合度,从云端服务、电气架构、执行与传感器以及软件生态平台都有融合与相关性,并且机器人技术正在从汽车产业中汲取养分,推动软件AI化、硬件利用效率提升演进,硬件成本也更加可控。
据介绍,广汽可以利用汽车供应链的规模效应,分摊机器人零部件的研发与生产成本,将汽车制造中的精密加工与装配技术应用于机器人生产,还可以利用现有的销售渠道与维保服务,未来人形机器人将在安防、家庭服务、汽车后市场等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