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5年可控核聚变技术对比分析:托卡马克装置技术成熟度最高,近年来仿星器研发热度高涨)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安泰科技(000969.SZ),中国广核(003816.SZ),永鼎股份(600105.SH),西部超导(688122.SH),上海电气(601727.SH)等
本文核心数据:全球核聚变装置个数;全球核聚变装置市场份额;核聚变装置技术对比
1、可控核聚变技术主要分为磁约束聚变和惯性约束聚变两大类
可控核聚变技术是当今世界能源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旨在通过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实现清洁、高效且几乎无限的能源供应。可控核聚变技术是指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使轻原子核克服电荷排斥力合并成更重的原子核,并在此过程中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技术。这一过程需要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以使原子核的热运动速度足够高,从而增加核聚变反应的概率。在可控核聚变中,最常用的燃料是氘和氚,它们在高温高压下发生聚变反应,生成氦核和中子,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可控核聚变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磁约束聚变和惯性约束聚变。
磁约束聚变利用强磁场来约束高温等离子体,使其在不与反应堆壁接触的情况下维持聚变反应。这种技术的关键在于如何产生和维持足够强度和稳定性的磁场,以及如何控制等离子体的温度、密度和纯度。高温等离子体的产生与维持在于通过欧姆加热、中性粒子束加热和波加热等方式,将等离子体加热到数百万度甚至上亿度的高温,并在磁场的约束下维持这种高温状态。磁约束聚变装置主要有磁镜、仿星器和托卡马克三类。
惯性约束聚变是利用粒子的惯性作用来约束粒子本身,从而实现核聚变反应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利用驱动器提供的能量使靶丸中的核聚变燃料(氘、氚)形成等离子体,在这些等离子体粒子由于自身惯性作用还来不及向四周飞散的极短时间内,通过向心爆聚被压缩到高温、高密度状态,从而发生核聚变反应。由于这种核聚变是依靠等离子体粒子自身的惯性约束作用而实现的,因而称为惯性约束聚变。惯性约束聚变装置主要有激光核聚变装置和Z箍缩核聚变装置。
2、磁约束技术是主流的可控核聚变技术路线,仿星器等替代技术路线近年来增长迅速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聚变装置信息系统(FUSDIS)2025年3月25日的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全球共有28个国家或机构正在开展托卡马克设计、建造和运行,涉及的装置数量共167台,其中托卡马克80台,仿星器28台,激光/惯性约束13台,其他路线46台。总体来看,现阶段托卡马克仍是主流,占比接近聚变装置的一半,但仿星器、激光约束及其他替代技术路线增长也十分迅速。
2025年2月,据CMl数据库和Coherent Market Insights统计分析,就技术而言,磁约束由于其有效性和可持续能源生产的潜力而占据最高的市场份额在技术方面,磁约束因其有效性和可持续能源生产的潜力而占据了62.4%的市场份额。初创公司也在寻求更具创新性的磁约束概念,如紧凑型环形线圈和仿星器,以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凭借其经过验证的能力和致力于持续进步的大量资源,磁约束是长期解决全球能源需求和气候变化缓解的潜在解决方案中的首要方案。
3、信息计算技术不断突破下,仿星器研究热度越来越高
由于托卡马克装置结构相对简单,以及技术成熟度高、高温性能优越等特性优势,因而在核聚变研究领域最为广泛应用。然而,它也存在依赖等离子体电流运行,破裂危险程度高等风险,且随着规模的增加,工程复杂度和成本也会显著提高。
近年来,仿星器研究热度越来越高。过去,由于产品设计复杂,仿星器的研究进展较为缓慢。但近年来,随着信息计算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工程设计水平的日益提升,仿星器凭借着无需依赖等离子体电流的天然稳态运行、灵活的磁场设计以及更优的热流控制等优势,备受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关注。
激光式核聚变装置是研究较早的一种聚变技术,但由于其高能耗、靶丸制造复杂以及重复运行难度大等缺点,其实际应用相对较少。不过,激光式核聚变装置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并且国家可借助其研发进一步深入探索激光武器技术,因此在未来仍具有一定的研究潜力。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全球新能源行业市场调研与发展前景深度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