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借贷宝再曝监管黑洞,金融科技的进步究竟服务了谁?)
来源 | 中访网
作者 | 一杭工作室
签下5000元欠条,打开钱包却只收到3500元现金,剩下1500元化作利息,你敢借这样的网贷吗?
1
“高利贷”的阴影何时消散?
今年“3·15”晚会,央视曝光了两位借款人在借贷宝、人人信平台遭遇的“砍头息陷阱”,引发网友热议。
洪先生在借贷宝签下5000元欠条,实际到手仅3500元,短短7天,1500元直接被充当利息;王女士在人人信借款3万元,也被扣除16000元作为利息。
“借贷宝们”将传统高利贷披上电子合同的外衣,利用《电子签名法》的权威性为非法交易背书。让不少网友感叹:“连电子合同都会变魔术,谁还敢相信白纸黑字?”
事实上,洪先生和王女士的遭遇不是个例。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借贷宝的投诉达7874条,有关人人信的投诉达7169条。其中,投诉编号为17380313581的内容显示,该用户也曾遭遇和洪先生一样的行为。
2025年2月24日,该用户投诉称:“自己于2024年12月9向债权人借款2万元,实际到手仅12000,期限7天,每天向债权人打卡到期共计打卡12000元,剩余8千和债权人协商分期还款,债权人表示同意,现和债权人协商并同意消除借条,但是借贷宝要求支付1008元贷后管理费用。”
该用户认为“原本这个借款就属于高利贷,属于违法行为,借贷宝还以贷后管理费为由收取高额费用,助长违法行为,现要求借贷宝减免贷后管理费用。”
对此,借贷宝的回应很有意思:“收费用于维护债权人权益,平台收取贷后服务费,是为维护债权人权益,用于电话提醒及后续法律服务等。”
从上述案例来看,借贷宝平台已深谙“高利贷”的精髓,用法律效力的电子签做掩护,放贷人却在暗处挥舞着高利贷的镰刀。
事实上,自借贷宝上线以来,从“裸条事件”到“砍头息陷阱”,借贷宝的负面消息不断,平台九年间持续突破法律与道德底线,几度遭曝光仍屡教不改,俨然成为游离在监管真空地带的“金融暗网”。
此次事件曝光后,借贷宝、人人信方面先后回应称:“公司立已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工作组进行全面核查与整改,对报道涉及的问题展开全面彻查。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与警方的配合,坚决抵制高利贷,全面审查存量业务,梳理可疑交易,保护用户权益。”
但上述整改能否见效,还是个未知数。对于金融消费者来说,可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办理贷款服务,切勿将个人信息资料提供给非法借贷平台或贷款中介机构,更不能有侥幸心理,毕竟平台换个马甲,就能卷土重来。
2
金融科技的进步究竟服务了谁?
“借贷宝们”的商业逻辑建立在法律夹缝之中,技术中立的幌子下掩盖着精心设计的利率陷阱。
据人人信产品经理曝光:去世人士的身份信息也能当账号,目的就是为了让受害人找不到起诉人。“人脸识别是一种高科技技术,不需要人在,也不需要人活着,法院肯定带不走。”对此,有网友调侃道:“原来最硬核的老赖竟是躺在墓地里的工具人”。
据媒体报道,这类电子签平台上的借款人信息真实性存疑,多使用假账号规避法律风险。就算消费者明白自己遭到了骗局,也很难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金融乱象也在不断翻新。部分网贷平台以“低息贷款”为诱饵,通过盗用信息、捆绑销售保险等手段变相抬高成本,而智能投顾的“黑箱操作”、AI客服伪造还款协议等乱象可能浮出水面,近段时间,“一未成年女生的开盒行为”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引发社会对技术监管的关注。
当人脸识别技术能“规避”逝者却识别不了罪恶,当AI技术成为洗钱工具而非信任基石,我们不得不反思:金融科技的进步究竟服务了谁?或许,唯有让技术戴上“伦理镣铐”,才能在数字文明的发展中,守住人性最后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