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十月稻田的未来:在稻田地头,而非资本市场的赌桌上)
作为曾经风光无限的高端大米品牌,十月稻田的市场表现正在经历剧烈震荡。尽管2024年上半年公司财务数据实现显著改善,营收同比增长17.69%至26.21亿元,净利润达1.49亿元,实现扭亏为盈,但其核心业务却显现出增长乏力的迹象,市值更是从年初的200多亿元暴跌至65亿元。
在资本市场和行业竞争的双重挤压下,十月稻田的未来似乎比财务数据更令人担忧。
高端大米“失速”,市场逻辑遭遇瓶颈
十月稻田的核心业务——高端大米正在失去增长动力。2024年上半年,公司大米收入同比下降1.9%,至17.07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下降至78.1%。与此同时,公司在杂粮和豆类领域表现亮眼,收入同比暴增151.87%,毛利贡献从12.9%提升至27.7%。
这种结构性变化凸显了高端大米市场的困境:首先是费逻辑转变。高端化定位依赖于品牌溢价和品质优先,但在经济环境趋于保守时,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支付意愿下降。其次是市场竞争加剧。诸如福临门、金龙鱼等品牌依托集团资源推出高端系列,对十月稻田在渠道和价格上形成强有力挑战。
再次是电商红利消退。十月稻田曾依靠电商平台迅速崛起,但随着流量成本快速上升,线上销售收入占比从59.7%下降至41.8%。尽管公司尝试通过开设自营店提升毛利,但新增营销成本却同比增长48.15%,吞噬了部分利润。
资本操作频繁,财务决策引争议
十月稻田的财务操作让市场大跌眼镜。2020年至2023年累计亏损超7亿元,但公司却三次高额分红,总计超2.8亿元,资金来源竟是向银行贷款的3.95亿元。这种“借鸡生蛋”式操作,被投资者戏称为“用股东的钱发股东红包”。
更令人费解的是对茶百道的投资决策。公司以每股16.34元人民币买入茶百道股份,高于当日市场价格14.44元。总金额高达3.6亿元的投资在一开始就处于浮亏状态,截至目前账面亏损超1.3亿元。这一投资不仅与主营业务协同效应有限,还引发了对管理层短视行为的质疑。
相比之下,公司对米高集团的投资则更符合主营逻辑,成功带来约1亿元的投资收益。这表明十月稻田如果深耕产业链仍有稳定增长的潜力,但急功近利的资本行为可能掩盖了这一潜力。
渠道调整与盈利挑战
2024年上半年,十月稻田在传统电商平台如京东、天猫的收入下降17.59%,转而在社交电商平台和自营渠道发力。自营渠道收入同比增长203.57%,至6.8亿元。这一调整虽带来营收增长,但成本高企的问题依然存在。
从整体来看,公司的营销费用增长了48.15%,渠道调整的短期红利能否持续仍存不确定性。此外,大米业务对杂粮的“让位”凸显了主营业务疲软,这种依靠新品类推动的增长是否具备长期可持续性还有待观察。
机构减持,资本市场信心不足
在十月稻田限售股解禁后,机构投资者迅速减持: 云锋基金减持1795.87万股,持股比例从9.01%降至4.96%。启承资本以每股8.35-9.62港元的价格抛售480.50万股,套现约4437.77万港元。
此外,B轮入股的红杉中国、CMC资本等机构也面临浮亏,而C轮的策然投资和中东主权基金浮亏更高达47.9%和53.1%。资本市场对十月稻田的信心显然正在迅速下降。
有业内人士认为,十月稻田的创始团队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深耕主业。公司需要优化渠道结构,提高大米业务的盈利能力,回归产业链核心竞争力,而非继续盲目追逐热点投资。二是如何稳定市场信心。财务操作的透明度和长期战略规划至关重要,过于激进的资本运作和分红策略可能进一步削弱市场信任。
从东北黑土地走出的十月稻田,曾凭借高端大米品牌赢得市场青睐。但随着消费逻辑转变、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内部管理问题浮现,公司正陷入“数字亮眼,信心缺失”的怪圈。
未来,十月稻田能否在稳定主业的同时优化资本运作,决定了这家“粮仓贵族”能否走出困境,重塑市场地位。毕竟,十月稻田的未来,终究在稻田地头,而非资本市场的赌桌上。(内容来源|商业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