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公司新闻 - 正文

昆仑万维,“All in AI”的故事还能讲多久?

来源:鳌头财经 2024-12-03 16:08:1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昆仑万维,“All in AI”的故事还能讲多久?)

记者丨张飞涛

实习生丨石磊

出品丨鳌头财经

2022年底,Chat GPT和大模型成为科技行业最炙手可热的话题,这让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以擅长捕捉风口的周亚辉迅速察觉到一个新的机遇已然来临。

2023年4月,由周亚辉创办的昆仑万维发布了对标Chat GPT的大语言模型天工3.5。产品的命名透露出昆仑万维的自信,当时公司宣称:“天工大模型已经非常接近OpenAI Chat GPT的智能水平。Chat GPT是基于GPT3.5大模型,所以我们把这个版本命名为天工3.5。”

与此同时,这家以《三国风云》等网页游戏起家,热衷于“追热点”的公司再次调整战略方向,在2022年年报中,20余次提及AIGC,并明确“将坚定全面投入AGI与AIGC”作为核心战略。最近推出的“天工大模型4”4o版(Skywork4o),以及新产品实时语音对话助手Skyo,都在讲述昆仑万维的“All in AI”决心。

根据昆仑万维官网,天工AI业务已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AI业务矩阵,涵盖AI大模型、AI搜索、AI游戏、AI音乐、AI社交、AI短剧等多个领域。

然而,在昆仑万维持续加大AI领域布局的同时,市场质疑声却此起彼伏。毕竟,面对频繁换道、浅尝辄止的过往,昆仑万维当下身处于观望期的大模型赛道,既是一场烧钱的持久战,也是竞争激烈的修罗场,最为重要的是短期难见收益。

在全面拥抱AI的战略下,今年前三季度,昆仑万维实现营业收入虽同比增长4%至38.28亿元,但净亏损却高达6.27亿元,同比下降幅度达到290.81%。

更添变数的是,半个月前仅任职14个月的AI布局关键人物颜水成宣布离职,为昆仑万维的AI前景再添阴霾。

力求在大模型领域站稳脚跟的昆仑万维,还能坚持多久?

数亿级别的“烧钱豪赌”

在官方叙事中,昆仑万维声称自己是一家领先的人工智能公司,现已完成“算力基础设施——大模型算法——AI应用”全产业链布局,位列国内人工智能企业第一梯队。

无可否认,在人工智能领域,昆仑万维正置身于一场“豪赌”之中。

一方面,自Chat GPT横空出世以来,昆仑万维迅速开启了战略转型、业务版图的重塑,不仅抛售了曾寄予厚望的新能源业务“绿钒新能源”,还自2023年第一季度起,将业务重心调整至AGI与AIGC、海外信息分发与元宇宙、科技股权投资三大板块。

另一方面,面对大模型市场的激烈竞争,昆仑万维坦言,需要长期储备至少10亿美金以上的资金。

显然,与百度、阿里等资金实力雄厚的互联网巨头相比,昆仑万维在资金规模上并不占优势。

为了筹集AI项目所需资金,满足经营发展的需求,昆仑万维不得不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融资。

11月22日,昆仑万维公告称因经营发展需要,将向两家银行申请合计不超2亿元授信,全资子公司拟向汇丰中国申请不超3000万美元授信。

自2022年底至今,以经营发展需要为由,昆仑万维曾发布过超十则借贷担保公告。除此之外,2023年7月,昆仑万维实控人前妻李琼完成13亿元的减持套现,此前公告显示,李琼减持是为支持昆仑万维AGI和AIGC发展,承诺出借减持股份税后所得50%以上于昆仑万维,年利率2.5%,期限3年。

在砸重金投身“All in AI”之前,提及昆仑万维,其游戏公司的属性更为大众所熟知。昆仑万维创立于2008年,以页游研发与全球发行业务起家布局手游业务。

2015年1月,昆仑万维登陆创业板,截至2016年,游戏业务仍是公司的营收支柱,占比超过七成,是国内首批游戏出海公司之一。

自2017年开始,昆仑万维的游戏收入占比逐年下滑,2022年该板块的营收占比已降至15.35%,广告业务与社交网络成为了公司收入占比最大的业务。

主营业务的转变源自昆仑万维大张旗鼓的投资并购,尤其是2020年昆仑万维通过并表Opera与Star Group,使得公司当年收入规模达到历史高位。

但转折发生在2021年,这一年,昆仑万维实现营收48.50亿元,同比下滑10.51%;实现归母净利润15.47亿元,同比下滑69.32%。

2022年昆仑万维业绩颓势更为明显,报告期内,营业收入47.36亿元,净利润11.53亿元,分别同比下滑2.35%和25.49%。

2023年AI成新风口,急需资本新故事,曾经追过元宇宙、新能源等几乎所有风口项目的昆仑万维自然不会错过。

2023年初,昆仑万维更是立下“豪言壮志,要“All inAGI和AIGC”,并将其作为未来10年的战略目标。昆仑万维坚称自己对AI业务的重视和早有布局,自2020年起就布局大模型,但其2023年4月发布的天工大模型并非完全自研,而是与北京奇点智源科技有限公司 (下称“奇点智源”)联合开发。

为了迅速在大模型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昆仑万维再次祭出了屡建奇功的杀手锏——收购。

2023年6月,昆仑万维宣布斥资11.45亿元全资收购奇点智源,同时奇点智源也将获得昆仑万维控股子公司Star Group 25%的股权。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奇点智源总资产仅为456万元,总负债却高达3917.22万元,奇点智源的实际控制人王立伟,曾一度担任昆仑万维的总经理及首席财务官(CFO)。

仅仅三个月后,2023年9月,昆仑万维又马不停蹄地发布了另一项收购公告,计划投入6.8亿元收购成立算力芯片新兴企业“艾捷科芯”58%的股权。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艾捷科芯的成立时间是2023年8月1日,距公告发布时间不到两个月时间,且注册资本仅为186万元。

浪潮下的商业化焦虑

当前,市场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是,众多中国大型企业在开发大模型及其衍生应用方面,主要是在跟随OpenAI的步伐前行。在最新发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中,昆仑万维坦言,当前国内大部分大模型公司均处于奋力追赶GPT-4技术水平的阶段。

一个多月前,在面对媒体提出的关于与OpenAI竞争差距是缩小还是扩大的问题时,昆仑万维的董事长兼CEO方汉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在基础层面,即大模型方面,由于硬件等因素的限制,我们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大约两年的差距。”

然而,在产品层面,由于当前一级市场活跃度不高,国内AI创业企业更加渴望盈利,加之国内互联网在产品创新方面并不逊色于美国。

中国企业更加注重盈利,而美国企业则更侧重于模式创新。方汉指出,“这种不同或许各有利弊,但我可以预测的一点是,最赚钱的AI产品一定是中国企业先做出来的。”

2024年被视为人工智能大模型商业化“元年”,各家大模型技术也逐步落地具体场景。

在应用产品的道路上,昆仑万维则选择了一条称得上激进的路线,目前已形成包括AI大模型、AI搜索、AI音乐、AI视频、AI社交、AI游戏等在内的多元AI业务矩阵。

然而,从2024年前三季度财报来看,AI对昆仑万维业务的显著赋能效应尚未清晰展现。

2024年前三季度,昆仑万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8.28亿元,同比增长4%;但净亏损却高达6.27亿元,同比下降幅度达到290.81%。

具体到第三季度,昆仑万维实现营业收入13.2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6%。然而,净利润却遭遇大幅下滑,录得亏损2.37亿元,同比下降幅度高达695.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亏损为2.41亿元。究其原因,主要是加大研发费用,以及投资业务承压导致。

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持续“All in AGI与AIGC”的过程中,昆仑万维的研发投入持续上涨,研发费用进一步提升至11.4亿元,同比增长84.5%,这一数字甚至超越了2023年全年的9.7亿元。

昆仑万维近年来曾依赖投资收益支撑起过半利润的局面不复存在。

昆仑万维称,报告期内,公司投资组合中爱奇艺等标的股价大幅下滑,对公司利润表现造成不利影响。

最显性的担忧则是,财报披露之后不足半个月,著名AI学者、天工智能首席科学家颜水成离开昆仑万维,这距离他加入仅仅过去14个月。

2023年9月,颜水成作为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领域的专家,就职于微软亚研院并担任“AI四小龙”之一依图科技的首席技术官,宣布加盟昆仑万维,与创始人周亚辉共同担任天工智能联席CEO,并兼任昆仑万维2050全球研究院院长。

目前,昆仑万维尚未公布颜水成的继任者,公司表示,新任2050全球研究院院长将很快宣布,并强调研究院将与业务线紧密合作,推动创新技术在业务场景中的实际应用。

在2024年半年报中,昆仑万维曾指出,AI应用的渗透是一个渐进过程,要大规模产生收入和利润可能需要1-2年的时间。

对于昆仑万维而言,当前的关键是保持在第一梯队,确保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上保持领先地位。

当前,生成式AI市场正处于新老势力激烈交锋的阶段。在这场竞争中,唯有那些能在短期内实现自负盈亏乃至盈利的玩家,才有资格参与下半场的角逐。

那么,市场对于留给昆仑万维的时间还有多少呢?

商业化前景迷雾重重,资本市场的热情同样减退。2022年,昆仑万维的股价长时间在10元左右波动。

自搭上AI概念的顺风车后,其股价自2023年1月中旬起开始飙升,至2023年5月,盘中曾最高达到70.66元/股,累计涨幅超过300%。

进入2023年下半年,受股东减持等多重因素影响,其股价出现大幅下滑,至今年2月已跌至26元附近。截至目前,昆仑万维的股价在44元左右浮动,与去年最高点相比已缩水约三成。

fund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昆仑万维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