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拼多多,崩了,大跌30%!)
过去九年,大家对$拼多多(NASDAQ|PDD)$拼多多的态度是:质疑拼多多,理解拼多多,学习拼多多。
2019年-2023年,拼多多的营业收入从301.4亿元增长至247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接近70%;同期净利润从-69.68亿元增长至600.3亿元,俨然成了一家赚钱机器。
有一种说法是,拼多多崛起的背后,核心在于满足了每一位消费者对高性价比的追求,既让四五线的消费者用非常低的价格买到纸巾,又让奢侈品用户群体花更少的钱买到iphone。
一句话,在追求性价比的人性下,拼多多既拿捏了低端用户,也拿捏了高端消费者!
于是,拼多多成了资本市场的宠儿。
2015年,阿里巴巴平台的GMV是3万亿元,彼时,拼多多刚成立;但是到2023年,拼多多的GMV已经差不多是阿里巴巴的一半。更主要的是,拼多多的发展势头更猛。
2022年,拼多多推出了跨境平台TEMU,目标在海外“再造一个拼多多”。很快,TEMU就扩张到了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跻身全球应用下载前十名。根据预测,2024年TEMU全年GMV将达到500亿美元。
正因为这样,拼多多的股价水涨船高。
但是,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拼多多管理层自己“引爆”了自己的股价。
拼多多公布了第二季度的经营业绩。根据公告显示,拼多多实现营业收入970亿元,同比增长86%;归属普通股东的净利润320.1亿元,同比增长144%。
乍一看,是不是感觉很厉害?事实上也确实很厉害,如此大的体量还能够保持这么高的增速。但是,问题就出在市场对拼多多的高期待上。
分业务看,今年第二季度,拼多多国内广告收入同比增速只有29%,意味着拼多多国内GMV已经大幅放缓,业绩拉动更多靠的是跨境业务。反过来,淘宝的GMV又重新回到了两位数增长,电商大战即将重燃战火。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拼多多接下来的一番话。
“未来一年,拼多多将减免预计100亿元优质商家的交易手续费,管理层已达成共识,做好了牺牲短期利润的准备。”
这还没完,拼多多继续“吹冷风”:
“由于电商行业竞争激烈,公司营收高增长是不可持续的,长期利润降低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俨然一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架势!
在资本市场看来,既然长期利润降低趋势不可避免,既然电商行业竞争会更加激烈,出于对未知风险的恐惧,资金便选择撤离。
这种撤离,既包括拼多多,也包括阿里和京东。在拼多多股价大跌30%的同时,阿里巴巴和京东也一度大跌6%。
那么问题来了,拼多多的经营情况是否会恶化?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说,2022年3月至2024年5月,拼多多的股价从最低的23.2美元反弹至164.69美元,最大涨幅超过600%。反观阿里,则长期在底部趴着。至于说京东,跟2022年比,股价还跌去了50%。
所以,拼多多大跌30%,与其说是资本市场对拼多多收入即将见顶、盈利即将恶化的担忧,不如说是对过去两年过分乐观预期的修正。
首先,拼多多的“高性价比”底层逻辑并未改变;其次,拼多多一直在推动商品质量升级,给用户带来的更好的体验;再有,跨境电商业务继续在高歌猛进。至于说跟阿里、京东的竞争,并不是今天才突然变得激烈,理论上说,应该再加上抖音和快手,巨头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
当然,拼多多也不是没有槽点。
上个月,因售后问题被TEMU平台罚款、扣除“售后预留金”,金额从几万到几百万不等,大批商家投诉无门最后围堵拼多多广州总部。拼多多官方的说法是,“平台不会去赚商家违规罚款这个钱,罚了也是赔给消费者”,但是,现在摆在拼多多面前的问题是,一方面,拼多多要追求极致性价比选择压迫商家,另一方面,又要求商家提供更加优质的商品给消费者,所以,该如何追求平衡?
#拼多多股价暴跌,已到天花板的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