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UR要上市?年销仅60亿,李明光喊出2000亿营收目标)
文 丨 夏路
出品丨鳌头财经
随着ZARA、GAP、FOREVER等国际快时尚品牌逐渐淡出中国市场,本土品牌UR作为后起之秀快速崛起。
近期,据彭博社报道,知情人士透露Urban Revivo(以下简称“UR”)考虑在中国香港IPO筹资至少1亿美元。
UR成立初期,在核心城市的核心商圈跑马圈地,开设大面积的直营大店,采取以规模换利润的商业模式,导致10年没有盈利。
2014年,UR开放了特许加盟,此后的4年里,以每年新开50家门店的速度扩张。2017年开始盈利,2022年全年销售额超过60亿元,2023年的销售额还未公布。
近年来,快时尚行业呈现收缩态势,UR试图“撕”掉快时尚标签,实现品牌升级。2015年,品牌重塑升级定位为全球首创的“快奢时尚”商业模式,并持续在研发设计、品质提升、社交媒体布局、零售空间升级上发力。
李明光曾表示,UR的目标是成为一个超千亿元的全球品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喊出“销售额有望突破2000亿”的口号。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2022年UR的销售额才60亿,离2000亿还有很大的差距。而想要实现千亿国际品牌的愿望势必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海外市场面临强劲对手、快时尚的环保问题、研发设计跟不上潮流趋势等种种挑战。
成立十年首盈利锚定千亿国际品牌
UR创立于2006年,母公司为快尚时装(广州)有限公司,创始人为李明光,是中国最早应用快时尚商业模式的服装品牌,被时尚博主称为“中国版ZARA”。
2010年至2019年,公司历经了5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戈壁创投、景林投资、黑蚁资本、红杉中国,海澜之家和比音勒芬。
虽受资本青睐,但UR创立的前10年没有盈利,主要是因为采用了开设大面积直营店的重资产商业模式。UR注重研发设计,旗下设计师加上研发人员有几百人,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导致人力成本比较高,这种重资产的运营模式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产生利润。
从2014年开始,UR开放特许经营,此后几年,UR以每年50家门店的速度扩张,公司得以快速发展。
2017年,UR依靠约200家门店实现了接近30亿元的销售额,首次实现盈利。今年5月,李明光透露,2022年UR品牌的销售超过60亿元,希望UR和新品牌BENLAI(本来)未来在全球市场营收可以突破2000亿元。
“发展海外市场,是我人生的第二次创业。”李明光始终有一个“野心”,就是做出一家具有千亿规模、国际化的时尚产业集团。不过,尽管UR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要成为千亿规模的国际化时尚产业集团并非易事。
在海外市场拓展方面,UR虽已在东南亚实现规模化扩张,但还需要进一步打开欧美市场。目前,ZARA仍是海外市场传统快时尚领域的领头羊,其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较大,UR在品牌知名度、设计风格、产品质量等方面还需要不断提升和突破。
此外,欧洲已经出台了禁止快时尚企业和产品打广告,这对UR的海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虽面临的挑战不少,但UR也有不少优势,包括国内市场经验丰富,注重研发创新,出新品速度快,推出新品牌“本来”,进行多品牌布局等。
业内认为,如果能够敏锐应对市场变化和挑战,不断提升品牌竞争力,但2022年年销售仅60亿的UR想要实现千亿国际品牌目标任重道远。
升级“快奢时尚”面临抄袭质量问题
UR虽然被誉为ZARA的“中国学徒”,但也在努力寻求突破和差异化。UR早在2015年就提出了“快奢时尚”的定位,即在保持较快上新速度的同时,向轻奢品牌的品质和设计感靠拢。
为了实现这一定位,UR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扩展500多名设计师团队,并在伦敦建立了设计中心;提升产品品质,实现以品质为先的高性价比;在小红书等社交渠道上进行布局,更好地触达Z世代群体;打造具有特色的店面,为消费者创造独特的购物体验。
通过这些举措,UR希望弥补在产品设计和创意上的不足,以及质量问题和价格不具优势等方面的诟病,进一步提升品牌美誉度。
近年来UR频频面临着抄袭和质量方面的争议。UR曾因委托生产的女装牛仔连衣裙纤维含量项目不符合标准,男装羽绒服填充料品质不符合标准等被罚。
2022年7月,公司因生产的URBAN REVIVO牌男装眼镜太阳镜可见光透射比项目不合格,被广州市白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法处以罚款1900元,没收违法所得656.8元。
2022年9月,有博主爆料称UR抄袭,原创手作博主“良本手作”称其2020年在B站发布的紫藤花小背心毛线钩编教程实物被UR抄袭,产品几乎一模一样。
据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截至7月2日,UR共收到投诉1664件,投诉内容主要包括产品质量差、店大欺客不能退款、降价太快且拒绝退差价、款式严重模仿和抄袭大牌等。
业内认为,作为服饰企业,UR在质量和原创上需要加强管理和提升。在原创设计方面上,要加大对设计师设计能力的培养,避免过度借鉴或抄袭;在产品质量把控上,要对生产流程和质量检测进行优化升级,确保产品符合相关标准和消费者的期望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