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公司新闻 - 正文

建信人寿建行系高管的短视扩张,难逃连续巨亏的现实之痛

来源:机构之家 2024-05-14 20:18: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建信人寿建行系高管的短视扩张,难逃连续巨亏的现实之痛)

【来源:机构之家】

《左传》所言:“欲速则不达”,在企业发展的征途上,急功近利的心态无异于“揠苗助长”,虽可图一时之快,却非长治久安之计。然而,在保险业,这种急于求成的倾向尤为明显,一些保险公司为了迅速扩张规模,采取了急功近利的短视策略,却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建信人寿,便是这种策略的典型例子,它通过趸交理财型保险产品迅速扩张,如同一股狂潮,将自身推至500亿规模的高峰,看似风光无限。然而,这种快速增长背后,却是对风险管理和保险稳健发展理念的忽视,如同在沙地上建高楼,缺乏稳固的基石。

建信人寿近年来的财务状况更是印证了这一点。2022年亏损17.7亿元,2023年亏损40.3亿元,而到了2024年的第一季度,亏损额仍高达12.5亿元。这一连串的巨额亏损,就像是潮水退去后露出的裸泳者,将建信人寿的弱点暴露无遗。曾经的辉煌瞬间化为泡影,历史的盈利也被无情地抹去,成为了一场空欢喜。

在建设银行这棵参天大树的荫蔽下,建信人寿的风险管理本应坚如磐石,然而其财务表现却意外地脆弱。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满期及退保的浪潮汹涌、资本市场的低迷不振、非标投资领域的失误,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令人忧虑的财务图景。但归根结底,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了管理者的决策。

当我们审视建信人寿的高管团队,不难发现一个显著的特点:只有少数高管拥有保险行业的工作经验,而绝大多数则是来自建设银行的体系内部。这里,我们看到了问题的核心所在——保险行业与银行业虽然同属金融服务领域,但它们的经营模式和风险管理机制却有着天壤之别,如同让一位擅长航海的船长去指挥一支不熟悉的沙漠驼队,其结果很可能是迷失方向。

同理,建信人寿的高管团队,尽管在银行业务上或许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业绩,但在保险这一特殊领域,他们可能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市场直觉。这种背景的差异可能导致了公司在风险管理和战略决策上的短视,进而影响了公司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

陷入低质扩张-偿付能力下降-增资补血的循环往复模式

建信人寿最新公布的财务报告显示,公司近年来财务表现持续恶化。继2022年录得17.7亿元的亏损之后,2023年的亏损额飙升至40.3亿元,而2024年仅第一季度就亏损了12.5亿元。自2022年起,建信人寿已累计亏损高达70.5亿元。对比公司2011年至2021年底的累计盈利38.7亿元,不仅将过往的盈利全部抹平,还出现了31.8亿元的净亏损。这一串数字的背后,是建信人寿财务状况的严峻考验,也是对公司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严重警示。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

自2011年融入建设银行旗下,建信人寿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显著的阶段。在初始阶段,得益于建设银行的广泛渠道,公司专注于推广规模型产品,其市场份额迅速扩大;随后,从2016年开始,建信人寿迈入了转型发展期,致力于提升公司的整体价值。在这一阶段,公司的战略重心转向了价值型产品,并努力增强其综合经营能力;然而,对于一家长期习惯于粗放式增长的保险公司来说,实现真正的转型并非易事,事实上,自2018年起,建信人寿的规模型业务继续呈现出快速扩张的趋势,使得其规模保费再次迎来了显著的增长。

数据来源:公司偿付能力报告

不过,自2018年起,建信人寿的偿付能力遭遇了连续下降的趋势。为了应对该挑战,公司在2020年成功获得了银保监会对其60亿元增资申请的核准,在这笔增资中,26.25亿元被注入到公司的注册资本中,剩余的33.75亿元则转入资本公积。这次增资显著提升了公司的资本实力,将注册资本从44.95亿元增加到了71.2亿元,有效缓解了偿付能力的下降问题。

然而,随着资本金的扩充,建信人寿再次走上了分红、万能险理财型产品的快速增长路径。这一策略虽然短期内推动了规模的扩张,但由于规模型产品对资本的高消耗特性,加之2021年公司遭遇了大幅亏损,导致其偿付能力再次面临严峻考验。

为了进一步稳固资本基础,建信人寿在2023年采取了新的融资举措,通过银行间市场发行了保险公司资本补充债券,发行总规模达到了40亿元人民币,票面利率设定为3.45%。这一措施旨在通过外部融资增强公司的资本充足率,以支持其业务发展并提升风险抵御能力。

建信人寿似乎陷入了一个循环往复的模式:一方面,公司不断推动规模型产品的发展以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这种增长策略却导致了偿付能力的持续下降,迫使公司不得不通过增资或发行债券等方式来补充资本。这一循环之下,公司的盈利能力显得十分脆弱,暴露出其在追求增长与确保财务稳健之间尚未找到恰当的平衡点。

亏损主要原因:巨额满期及退保集中给付

在产品策略上,近年来,建信人寿的主力产品主要集中在分红型和万能险产品上,自2017年以来,这些产品在原保费以及保户投资款保费规模上一直占据首位。在某些年份,单一产品的保费规模甚至达到了当年保险业务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

然而,2017年推出的“龙耀新无双养老年金保险(万能型)”和2018年的“聚富6号年金保险(万能型)”分别成为近两年退保金额最高的产品。2022年,“龙耀新无双养老年金保险”的退保规模高达89.8亿元,年退保率达到了惊人的80.04%;而到了2023年,“聚富6号年金保险(万能型)”的退保规模更是达到了128.9亿元,年退保率飙升至93.01%。除了投保人主动选择退保的情况外,还有许多产品因保险期限到期相继满期而产生的大量满期给付,这一状况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对建信人寿的短期财务状况构成了巨大压力。

在投资收益方面,2022年及2023年的综合投资收益率分别为2.25%和4.56%。尽管2022年的投资收益率较低,是公司亏损的众多原因之一,但随着2023年投资收益的回升,情况有所改善。然而,这一改善并未能完全抵消业务结构转型带来的影响。2023年,公司在进行业务转型的过程中,保费收入遭遇了显著下降,导致收支严重失衡,进而引发了巨额亏损。

特别是在产品收入方面,建信龙耀世家(臻享版)终身寿险在2023年晋升为第一大产品,2023年保费收入95亿元,与2022年的领头产品保费收入209亿元相比,大幅下降了54.4%。公司重新将重点放在了价值型产品上,以期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来提升长期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但在短期内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收入的减少和市场适应的阵痛。

此外,在投资领域,建信人寿也面临显著的信用风险。公司持有的非标准化投资资产规模较为庞大,这在当前资本市场信用风险不断攀升的情况下,使得公司面临的投资风险尤为突出。自2020年以来,建信人寿在债权信托等非标准化投资领域的资产减值损失持续上升。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

根据联合资信的评级报告,至2020年末,建信人寿有两笔集合信托计划违约,一笔已进入重整程序,另一笔的债务重组方案已完成,建信人寿正积极处理。至2022年末,有一笔信托计划违约,涉及金额10亿元,公司已全额计提减值。

高管中银行系烙印或是其短视发展的根源

在建信人寿最新的高管团队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建设银行集团军”的现象。董事长林顺辉、总裁丁慧以及孙莉琳、杜超民、张威威、杨雪梅、许旺杰等一众高管均带着建设银行的深深烙印,而真正拥有保险行业背景的高管却寥寥无几。何六艺先生虽然来自保险监管体系,但其经历多与人事教育和党宣工作相关,剩下的仅曾旭、许世融有着丰富的保险行业从业背景。这种以银行从业背景为主的高管团队构成,在建信人寿历届高管团队中均有所体现。

其中杜超民自2017年9月至2023年5月期间,担任首席产品官(副总裁)等关键职位。履历显示其1993年进入中国建设银行工作,先后担任洛阳分行信用卡部主任、关林支行行长、洛阳分行副行长、河南省分行个人金融部副总经理、总经理等职务。信用卡业务无疑是他职业上升的跳板,但在信用卡业务的扩张过程中,行业内曾普遍存在着对发卡量盲目追求、市场占有率的激烈争夺,以及在营销和授信上的过度激进行为。

杜超民在建设银行的历练,尤其是在信用卡业务的推广和管理中形成的策略和方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信人寿的产品发展策略。建信人寿在理财型产品的推广上采取了一种“大干快上”的策略,力求保费规模的飞跃式增长,这一策略在短期内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埋下了风险的种子。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监管政策的加强,这种激进的发展模式逐渐暴露出其潜在的问题,亏损的阴霾随之而来。2023年5月,杜超民不再担任首席产品官职务,这可能标志着建信人寿在产品发展战略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正是2023年,公司开始深思熟虑,重新调整航向,将重点转向价值型产品,以期实现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航线。

进一步观察高管变动情况,2016年至今,建信人寿的高管层经历了显著的变动,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势。一方面,高管中的何六艺、曾旭、杜超民等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另一方面,其他高管则频繁更迭,部分高管出现了快速的进出轮换。

数据来源:公司偿付能力报告

在章更生董事长任内,建信人寿于2016年提出了转型蓝图,旨在到2020年将建信人寿打造成为建设银行集团旗下提供保险保障、长期储蓄和资产传承服务的专业平台,成为集团价值创造的关键部分。在2017至2018年间,公司一度朝着价值型业务发展转型。但是,随着段超良、谢瑞平接任后,建信人寿的战略方向似乎又回到了扩张分红万能险产品的道路上。高层管理团队中银行背景的过于鲜明,叠加高层领导的频繁更换、战略方针的摇摆不定,可能是导致公司目前面临亏损挑战的深层原因。

可见,建信人寿的发展历程,是对“术业有专攻”这一古训的现代反思。在金融的浩瀚宇宙中,即便是被誉为“宇宙第二大行”的建设银行,也应避免沉醉于“金融万能”的幻象,而应充分认识到不同金融子领域所固有的专业差异和独特需求。建信人寿的高管团队,似乎简单的将银行管理思维直接应用于保险业务,结果在风险管理和财务稳健性方面遭遇挫败,业绩的跌落,似乎成了这场管理自负的必然注脚。

但是,正如迷途的旅人最终学会重新辨识星斗,调整航向,建信人寿在经历风雨后也开始了自我反思与策略调整。2023年公司逐渐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张的急躁中抽身,转而致力于价值型产品的打造与发展。这一转向,无疑是积极的,若能持续,将为建信人寿在波诡云谲的保险市场中赢得稳健前行的可能。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建设银行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