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股市直击 - 正文

尚太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原标题:尚太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尚太科技(001301)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公司所处行业分类

  公司从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以及碳素制品的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的行业划分,公司所处行业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C30)”范畴下的“石墨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C309)”之“石墨及碳素制品制造(C3091)”,具体为锂离子电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及碳素制品制造。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属于“新材料产业”之“新能源材料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之“高储能和关键电子材料制造”,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统计监测和管理。

  (二)行业情况及发展趋势

  1、锂离子电池行业情况

  公司从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发、生产与销售业务,属于锂离子电池的上游,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与锂离子电池市场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锂离子电池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新能源电池主导技术路线,公司在产业链所处位置及锂离子电池产业链情况如下:

  目前,锂离子电池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消费电池。

  近年来,受全球能源结构调整以及“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推动,相关技术进步影响,锂离子电池产业持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在2023年,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消费类电池总体保持了较快增长,但是出现结构性过剩,需求增幅减缓情况。

  (1)动力电池

  动力电池为目前锂离子电池应用最主要的领域,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动船舶、两轮电动车、电动工具等。其中,新能源汽车是动力电池下游应用中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领域,动力电池被认为是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关键部件。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持续进步,产品性能持续提升,相关配套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因此得到了快速地发展。

  2023年,全球汽车电动化趋势愈发明朗,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快速增加,渗透率不断提升。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统计显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1374万辆,同比增长36%;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 1-1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 958.7万辆和 949.5万辆,同比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高于2022年同期 5.9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乘用车产销量分别占乘用车产销量的34.9%和34.7%。预计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1150万辆,出口55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对动力电池产生了积极作用。

  根据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发布的数据,2023年 1-12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为675GWh。根据高工锂电(GGII)统计,2023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动力电池出货量630GWh,同比增长31%,小动力市场(锂电两轮车、叉车以及工程机械)存在1%-3%的小幅增长。

  (2)储能电池

  储能电池是储能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主要应用场景与电力使用息息相关,可分为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其中发电侧和电网侧主要是服务于太阳能、风力等清洁能源发电领域,基于其易受光照、风力等自然因素影响,发电稳定性较差,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的特点,储能系统在光照或风力强劲时充电,为接入电网提供缓冲,同时储存多余电能备用,起到平滑风光出力和能量调节的作用,在受自然因素影响发电不稳定时,或电力负荷较大时段,释放储存电量,进行能量调度和调节的作用,是相关清洁能源发电大规模应用的重要支撑,有效地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此外,通信系统储能、工商业储能、户用便携式储能等也是储能电池重要的应用场景,得益于技术进步和政策推进,储能电池使用成本持续下降,性能持续升级,快速拓宽了使用场景,市场需求快速增长。近年来,上述应用场景的快速成熟和需求增长,推动了储能电池市场的蓬勃发展。根据高工锂电(GGII)统计,2023年我国储能电池产池出货量206GWH,同比增长59%,为锂离子电池主要应用场景中增速最快的领域。

  2023年,受行业持续处于高景气周期影响,跨界资本和企业大量进入,储能电池市场出现了结构性、阶段性的产能过剩,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储能锂离子电池电芯一度下降至 0.4元/Wh以下,相关企业盈利水平受到严重挑战。但基于储能应用场景的快速成熟,产品性能的持续提升,其发展前景仍旧广阔。预计我国储能系统/电池出货量在 2024年需求依旧旺盛,电力(电网及太阳能、风力发电)储能,户用储能、工商业储能等细分场景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3)消费类电池

  由于传统消费电子市场(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进入成熟发展阶段,近年来,消费类电池规模相对较小,行业增长较为平稳。目前锂离子电池领域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动力及储能领域,消费类电池长期市场空间相对有限。根据高工锂电(GGII)统计,2023年,中国消费类电池(包括电动工具、软包数码)出货量为49GWh,同比增长3%。

  2、负极材料行业情况

  2023年,得益于锂离子电池产业整体较快的发展势头和增长速度,负极材料行业规模仍实现了同比增长,但增速较之前年度明显放缓,根据高工锂电(GGII)数据统计,2023年,我国负极材料出货量 165万吨,较2022年同比增长21%,其中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和天然石墨负极材料出货量分别为146万吨和18万吨。

  近年来,受益于锂离子电池下游持续增长,负极材料产销量逐年快速提升,特别是以动力电池、储能电池需求规模的爆发式增长,推动负极材料近年来持续处于高景气周期,行业发展存在“过热”现象,行业企业持续进行产能扩张,同时大量企业和资本跨界进入,导致行业在 2023年经历了较为严重的结构性产能过剩现象,根据高工锂电(GGII)不完全统计,2023年,负极材料行业产能已逼近400万吨,行业产能利用呈现严重两极分化状态,包括公司在内的前六名企业产能利用率超过 70%,排名以后企业产能利用率则不足30%,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由于市场供需反转,负极材料产品价格普遍大幅下降,企业盈利水平有所下滑,以公司为代表行业领先企业则出现了“增量不增收”现象。

  尽管 2023年负极材料行业出现了结构性产能过剩,市场亟需出清,行业增长放缓,但从中长期来看,基于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前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产品性能的持续提升,应用场景的快速成熟,负极材料行业仍具备快速增长的市场空间,根据高工锂电(GGII)预计,到 2030年,我国负极材料出货量有望达到580万吨,其中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为市场主流产品,出货量有望在470万吨以上,具备差异化产品研发能力、成本优势等综合竞争力的企业将有望保持持续增长势头。

  3、碳素制品行业情况

  公司的碳素制品主要为石墨化焦。石墨化焦为公司经过石墨化工序,生产负极材料的附属产品。石墨化焦的产业链上游主要为石油、煤炭等基础化工行业,原料主要为中硫煅后石油焦。公司生产的石墨化焦主要作为增碳剂和铝用炭素原材料,应用于钢铁行业、铸造行业以及电解铝行业。

  (三)公司行业地位

  公司是业内规模领先的以自建石墨化产能为核心的能够涵盖原材料预处理、造粒、石墨化、炭化、成品加工等全工序全部自主完成、实现一体化生产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企业。得益于先进的装备工艺技术、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高效的基地布局、生产管理效率和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公司拥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近年来,公司的石墨化自供率、一体化产能规模和综合成本优势位居行业前列,且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

  公司作为负极材料领域的主要厂商,是全球动力和储能电池龙头宁德时代(300750)负极材料的供应商之一,同时公司也是宁德新能源、国轩高科(002074)、蜂巢能源、雄韬股份(002733)、万向一二三、欣旺达(300207)、远景动力、瑞浦兰钧、中兴派能等知名锂离子电池厂商的供应商。作为新兴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企业,公司的发展速度较快,行业地位持续提升,根据高工锂电(GGII)、EVTank等多家行业研究统计,2023年,公司负极材料销售量达14.09万吨,产销规模首次跻身行业前五名。

  (四)法律法规情况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主要业务和产品

  1、锂离子电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

  负极材料和正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合称为锂离子电池四大主要原材料。

  负极材料主要可分为碳材料和非碳材料,目前市场主流产品主要为碳材料中的石墨类负极材料,又可具体分为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和天然石墨负极材料。公司主要从事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自主研发、生产与销售,下游主要应用于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因其高倍率、长循环、低膨胀等优势,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以及消费电池。目前,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市场的主流产品,根据高工锂电统计,2023年,我国负极材料出货量为165万吨,其中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出货量为146万吨,占全年出货量的88.48%。

  (1)公司负极材料产品在产业链中所处位置如图所示:

  (2)产品主要生产流程

  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生产周期较长,工序较多,不同工序的生产相对独立。公司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由石油焦、针状焦等原料通过原材料预处理、造粒、焙烧、高温石墨化、炭化和成品加工等六大工序若干个小工序制成,且不同特性的产品所需要的工序不同,比如造粒、焙烧、炭化对部分产品来说为非必须工序,石墨化是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最核心工序,其所耗费的生产成本也最高。

  六大主要生产工序如图所示:

  2、碳素制品

  公司产品还包括以石墨化焦为主的碳素制品。石墨化焦为公司负极材料生产石墨化工序附属产品,其原材料为中硫煅后石油焦,依据其粒径的大小放置于石墨化炉内,作为电阻料和保温料使用,经过石墨化炉高温热处理后,形成高碳含量的石墨化焦粒或石墨化焦粉。由于公司石墨化生产规模较大,也成为公司主要产品之一。石墨化焦主要作为增碳剂,应用于钢铁行业和铸造行业,也可作为铝用炭素材料应用于电解铝行业。

  除上述产品外,公司石墨化生产中破损的石墨坩埚亦可以对外出售,主要作为增碳剂使用。

  (二)经营模式

  负极材料行业主要经营模式可分为“以委托加工为主经营模式”和“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以委托加工为主经营模式,是指将石墨化工序或其他工序进行委外加工;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是指自建石墨化为主的从原料处理到成品的全工序生产线。

  以委托加工为主的经营模式,是指将石墨化工序或其他工序进行委外加工,以降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提高资产周转率,快速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从而实现以市场为导向,及时响应客户需求的目的,从而获得市场。

  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是指自建石墨化为主的全工序生产线,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大,同时对公司各工序设备的设计开发能力、工艺的控制能力以及生产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需要统筹全工序的生产,进行优化整合,便于有效控制产品品质的稳定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生产成本,以提高产品的长久竞争力,从而获取市场。

  早期,行业内主要企业采取以委托加工为主的经营模式,近年来,出于成本管控、品质管控的考虑,主要企业纷纷提高石墨化自供比例,通过一体化生产基地布局以提升公司竞争力。近年来,受下游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需求爆发式增长的影响,国内负极材料市场波动较大,一体化产能迅速增加,出现了结构性过剩的局面,行业内企业产能利用率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趋势,部分新建企业以及石墨化外协加工厂商产能利用率不足,而头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厂商持续进行大规模产能建设,一方面应对仍旧保持增长的市场需求,一方面持续建设采用新设备、新工艺的一体化生产基地,实现降本增效,对传统生产基地进行改造。

  总体来看,一体化生产基地模式仍是行业内新建产能的主流模式。

  1、采购模式

  公司主营产品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采购物料主要包括焦类原料、电力、石墨坩埚等。

  公司采购的原材料主要包括石油焦、针状焦、煅后石油焦等焦类原料。针对上述原材料,公司执行以生产计划为核心的采购模式,根据生产计划,由运营中心生成物料需求,在公司生产会议通过后交由采购部执行。焦类原料市场类比于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特征,公司主要通过与厂商合作的贸易商进行采购,随着原材料采购规模的不断增加,公司开始同厂商进行直接采购。

  电力为石墨化相关工序生产的主要能源,需求量长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稳定的电力供应对公司生产至关重要。公司在设立生产基地时即考察所在地的电网、电力供应情况,与当地供电局就电源性质、应急措施等达成协议,签署供电合同,执行统一采购。

  石墨坩埚作为容器,装填负极材料半成品放置于石墨化炉内进行高温热处理,使用量也较大。就石墨坩埚的采购,公司会依据生产计划向合格供应商询价,并就交货期、结算等情况进行磋商,最终确定供应商和采购数量,完成采购。

  2、生产模式

  针对负极材料,公司以客户订单和销售预测作为主要依据,结合自身生产能力、生产周期、库存情况、市场需求的判断制定生产计划。公司采用一体化生产模式,各个工序分工合作,全部工序自主完成,且各个工序紧凑分布于同一或相邻生产基地,能够控制全部生产流程。

  石墨化焦为公司负极材料石墨化的附属产品,其生产随石墨化生产而进行,公司不会制定具体的生产计划。

  3、销售模式

  公司采用直接销售模式,通过销售人员拜访、技术交流等方式与目标客户建立沟通机制。其中,针对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在达成沟通意向后,需要了解客户对产品性能的要求,开展研发、样品生产工作,经过送样小试、中试等阶段,最终通过客户的合格供应商审查,实现批量供货,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除销售部门外,公司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同样与客户进行持续交流和沟通,多部门的协调合作构建了公司的全流程销售体系。

  针对负极材料主要客户,公司在其生产基地附近设立异地仓库,便于客户开展产品检测,进行生产领用。

  (三)报告期内业绩驱动因素

  报告期内,公司业绩表现主要与公司负极材料销售收入及盈利情况有关。

  2023年度,负极材料整体行业仍保持了持续增长,受益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需求提升影响,且山西三期、北苏总部等生产基地产能完整释放,与下游客户进行深入合作,公司负极材料新产品的持续开发和实现量产,总体上,公司负极材料销售数量实现了较快增长,市场份额有所上升。

  2023年,在新生产基地生产能力充分释放的背景下,公司积极进行工艺和装备更新,降本增效,通过在原材料预处理、炭化等工序均采取新工艺;并持续优化石墨化工序送电曲线,压低石墨化工序成本,此外,公司还通过提升装备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管理能力、增强规模效应,公司进行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生产成本进一步下降。 但是,受之前年度下游锂离子电池市场及负极材料行业高速增长影响,行业企业持续新建产能,同时跨界资本纷纷涌入,造成负极材料产能出现结构性过剩局面,价格水平持续下降,且超过公司成本下降幅度,公司 2023年负极材料业务出现“增量不增收”情形,盈利水平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1、成本优势

  公司的成本优势主要基于一体化生产模式。报告期内,相较于同行业主要企业,公司负极材料生产全部工序均自主进行,特别是石墨化工序,自供率位居行业前列,极少采购委托加工服务,从而减少因委托加工导致的毛利流出。公司能够控制全部生产流程,进而控制各工序成本,各个工序紧凑分布在同一生产基地,提升了整体生产效率,并减少了运输支出,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盈利水平。

  另外,公司曾长期经营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石墨化加工业务,积累了丰厚的生产工艺、装备设计和生产管理经验,在多项核心工艺上均有高效率的独特设计,如在石墨化工序前增加焙烧工序,提高了相应半成品的振实密度,使后续石墨化工序能够以同样的石墨坩埚数量装载更多物料,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

  基于对负极材料、石墨化焦等上下游产业链的深刻理解,并考虑传统碳素生产基地相对集中于北方,公司选择河北省、山西省作为生产基地所在地,距离主要原材料产地、下游客户位置较为适中,减少了相应运输支出。2018年起,公司选择在电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山西省晋中市建设新的生产基地,充分发挥了相对较低的工业用电价格优势,有效降低了相应成本。

  2、客户优势

  报告期内,公司已进入下游知名行业如宁德时代、宁德新能源、国轩高科、蜂巢能源、雄韬股份、万向一二三、欣旺达、远景动力、瑞浦兰钧、中兴派能等知名锂离子电池厂商的供应链,并参与新产品开发,不断深化合作。

  锂离子电池厂商与负极材料供应商粘性较高,对供应商的甄选和管理较为严格。负极材料供应商认证周期长,在进入锂离子电池厂商供应链后,通常不会轻易更换。下游客户选择供应商之前,通常需要经过送样小试、中试、大试、批次稳定性等严格复杂的产品测试程序,最终实现批量供应,周期较长。出于对产品性能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要求,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电解液的体系匹配确定后则通常不会随意更换。

  3、工艺和技术优势

  2017年起,公司进入负极材料生产领域,将积累多年的生产工艺经验带入,实现了快速发展。公司引入负极材料专业团队,整合原有的研发人员,组建了一支经验丰富、勇于创新的研发团队,不断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发投入,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49项授权专利,包括12项发明专利和37项实用新型专利,同时有多项专利处于审核状态中。

  公司在石墨化环节,将积累多年的生产工艺经验带入,在工艺上有较明显的优势,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且公司仍在不断改进工艺,探索更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在石墨化工序前,公司针对性地增加了焙烧工序,该项工艺能够提高石墨化炉的填装密度,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成本。

  公司针对负极材料乃至锂离子电池行业进行了充分调研,在针对市场和客户需求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选择主要的技术方向和技术路线,持续进行技术储备。公司持续同下游知名锂离子电池厂商进行深入技术合作,交流研发经验,持续探索在比容量、压实密度、倍率等方面更为平衡的新一代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公司同时在进行设备和工艺改进,将石墨化、炭化等工序积累的新工艺新装备应用于各种产品的生产,进一步提升原有产品的品质,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形成了较为突出的技术和工艺优势。

  4、团队优势

  公司曾长期经营负极材料石墨化加工以及碳素制品生产和销售业务,主要人员均在相关领域从业多年,具有丰富的管理、研发、生产和销售经验。公司不分核心管理层曾为碳素行业资深技术人员,同时引进了一批锂离子电池材料专业人才,在装备设计、工艺控制等方面均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在行业内有较高的声誉。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将原有碳素专业与负极材料专业人才相结合,组建了公司的核心团队,构建国内领先的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基地,为公司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近年来,在全球能源结构调整,“碳达峰碳中和”政策逐步实施的背景下,锂离子电池产业链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新能源汽车、电力系统储能等为代表的终端应用产品市场持续快速增长,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锂离子电池产业链未来市场空间和增长潜力巨大,持续处于高景气周期。公司把握住了市场机遇,凭借突出的成本优势、技术和工艺优势等,进入下游龙头企业供应链,2020年以来实现了企业规模的跨越式发展。

  进入 2023年,受之前年度行业总体需求旺盛影响,行业内企业普遍进行了大规模扩产,同时大量跨界资本和企业的涌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负极材料行业出现了结构性产能过剩,供需反转,产品价格水平持续下降,行业利润水平普遍下滑。受上述因素影响,2023年公司在负极材料产销量再创新高的情况下,营业收入小幅下滑,净利润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1)公司负极材料销售量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但价格水平明显下降。

  2023年,公司实现负极材料销售量14.09万吨,较2022年同比增长31.50%,2023年,公司山西昔阳三期、无极北苏总部生产基地完整运行,一体化产能充分释放,全年产销规模持续提升。但是,受之前年度行业处于高景气周期影响,行业企业持续进行产能扩建,叠加大量跨界资本涌入,导致产业链上下游均面临激烈市场竞争,供需反转情况下,负极材料产品价格水平大幅下降,导致公司负极材料业务出现“增量不增收”的局面。2023年,公司负极材料实现营业收入37.36亿元,同比下降11.01%。

  (2)产品迭代加快,性能优势凸显,公司新一代负极材料产品产销规模快速提升,为公司开拓新市场、提升业绩表现和股东回报注入新动力(300152)。

  2023年,公司开发的多款具备高容量、高倍率、长循环寿命、高安全性的新一代负极材料实现批量销售,并迅速占据市场,实现了对过往产品的迭代。该部分产品适配新一代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性能要求,针对新能源汽车 “里程焦虑”的行业痛点,公司新产品在支持高能量密度的基础上,显著提升了快充性能,为下游动力电池企业在材料段提供了支撑;针对储能电池,公司新产品在保障长循环寿命的同时,支持高能量密度,为储能系统的高效实施增加了保障。新一代负极材料产品的开发成功,为公司开发新市场、提升业绩表现和股东回报注入新动力。

  (3)进行工艺和装备更新,降本增效初见成效,但成本降幅不及价格下降水平,毛利率持续下滑。

  2023年,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公司积极进行工艺和装备更新,在原材料预处理、炭化等工序均采取了新工艺,加快了周转速度,提升了生产效率;在石墨化工序优化送电曲线,不仅降低了电力消耗,也提升了石墨坩埚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压低了该工序成本。此外,公司持续提升装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规模效应凸显。但是,在市场结构性产能过剩,供需反转的情况下,负极材料销售价格持续大幅下降,远超公司成本下降幅度,造成公司毛利率下滑,利润水平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4)主动进行产能调整,稳步推进新生产基地高质量建设。

  在行业企业持续产能扩张,大量跨界资本涌入的情况下,负极材料行业出现结构性产能过剩,公司主动进行产能调整,将里城道基地进行停产和改造,将原有石墨化工序生产线进行拆除,并购建破碎工序生产线,该基地设备设施陈旧老化,产能规模较小,单位能耗较高。针对山西昔阳四期生产基地,由于项目建设用地为原煤矿用地,塘渣填埋、土地平整所需资金规模极大,经综合考虑,公司决定暂中止山西昔阳四期生产基地建设。经广泛选址和综合考察,2023年10月,经股东大会决议通过,公司决定在石家庄无极县启动“年产 1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采用最新的生产设备和工艺研究成果,高质量开展新生产基地建设,该项目已于2024年2月开工。

  (5)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提升研发实力,研发成果初步展现。

  2023年,公司持续增加研发投入,提升研发实力,购置研发检测设备,自建锂离子电池小规模生产线,研发综合实力快速提升,研发团队进一步优化。2023年,公司获得了河北省技术创新中心等荣誉,企业研发中心获颁河北省锂电池产业技术研究院,同时,公司着力于新产品、新工艺的持续开发,部分成果正在逐步展现,且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1、行业发展空间仍旧广阔。

  公司所处负极材料行业归属锂离子电池产业链。当前,尽管锂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快充性能、低温性能、充电配套设施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伴随行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能源结构的政策助力,作为清洁能源浪潮下,技术最为成熟、发展最具潜力、应用最为广泛的二次电池,锂离子电池的市场地位短期内仍旧不可动摇,且其未来应用将更加广泛,对铅酸电池、镍氢电池等在多个场景进行替代。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电池领域,全球范围内,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已成为时代浪潮,而储能电池/系统的大规模应用是清洁能源发电规模提升的重要支撑,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的发展空间仍旧广阔。

  根据研究机构 EVTank统计和预测,2023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 1,202.6GWh,同比增长25.6%,其中动力电池出货量为 865.2GWh,同比增长26.5%,储能电池出货量为224.2GWh,同比增长40.7%,预计到2025年和2030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将分别达到1,926.0GWh和5,004.3GWh,锂离子电池产业的持续增长将带动负极材料行业的持续发展,总体上,行业发展空间仍旧广阔。

  2、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能力将成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行业持续高速增长,但也存在如低温性能不足、续航能力不强、使用寿命不久等诸多令人诟病的问题,亟需技术、工艺进步来提升产品性能,推动中长期下游市场的扩展和应用场景的扩张。在此背景下,行业企业需要持续进行研发投入,对新技术、新产品开展深入的研究,对技术路线进行广泛的了解,开发出适配各类应用场景需要、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能力将成为检验行业企业能否保持长期发展的试金石。

  由于行业已经出现较为明显的结构性产能过剩现象,市场供需反转,同质化产品价格快速下降,产能快速膨胀,仅具备同质化产品研发生产能力的企业盈利水平将受到严峻挑战,存在产能利用率下降风险。而具备技术和工艺开发实力,能够与下游龙头锂离子电池企业开展深入合作的企业则能保障产能利用率处于高位,且维持一定的盈利水平,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相对优势。

  此外,在目前石墨负极材料之外,硅碳负极材料、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等差异化技术路线处于产业化前期阶段,在个别应用场景和终端产品中已验证了部分产品的实用性,对该等新技术路线产品的研究同样需要企业较强的综合研发实力。

  总体上,在产品技术迭代加快,产能结构性过剩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能力将深入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是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3、行业市场竞争出现“两极分化”,优势企业持续进行产能扩张。

  2023年,负极材料行业出现明显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市场供需反转,行业景气度下降,但整体市场需求仍处于增长状态,在此背景下,行业市场竞争将出现“两级分化”状态,一方面,部分新进企业,在产品开发、质量管理、成本控制、客户销售等方面存在劣势,出现明显的产能利用率不足,搁置、中断新建产能情况;另一方面,具有较强研发能力和质量管理能力,在成本控制具有一定优势的企业,持续进行产能扩张,能够维持一定的利润水平。行业市场即将逐步进入市场出清阶段。

  4、中国企业出海,深度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将成为下一阶段市场竞争的重要特征。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产业中国企业、中国市场始终占有特殊地位。根据EVTank数据统计,2023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887.4GWh,同比增长 34.3%,约占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的73.8%。根据高工锂电(GGII)统计,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前10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6席,全球储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前 10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 9席,以宁德时代、比亚迪(002594)、国轩高科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负极材料行业也同样存在上述趋势,根据EVTank数据统计,2023年全球负极材料出货量达181.8万吨,同比增长16.8%,根据高工锂电(GGII)统计,2023年,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为165吨,中国企业占全球负极材料市场比重超90%以上。虽然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较高,但是一方面,中国市场产能出现结构性过剩,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增速放缓,全球市场则方兴未艾,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另一方面,海外市场空间较大,价格水平较为稳定,能够支撑较高的盈利水平,中国企业亟需“出海”,进行海外产能建设和海外市场拓展,深度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二)公司未来发展战略

  未来,公司仍将以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为基础,对硅碳负极材料等技术路线开展深入研究,持续深耕负极材料主业,辅助开展碳素制品业务,以打造“世界一流锂电负极材料企业”为企业愿景,全力以赴把尚太科技打造成为世界知名负极材料品牌,力争成为负极材料行业具有综合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公司将持续加大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研发投入和改进创新机制,广泛引进人才,积极布局负极材料前沿技术,开发高性能、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一代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产品,同时完善硅碳负极材料等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实现相关产品的量产;巩固和完善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高质量扩大现有负极材料产能规模,对工艺相对落后、成本控制存在缺陷的产能进行改造,同时高质量建设新的生产基地,采用更为先进的生产工艺,稳步扩大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能力;同时开展海外生产基地建设,充分参与海外市场竞争;亟需巩固成本领先优势,持续挑战“成本极限”和“制造极限”,坚持以研发创新推动新装备、新工艺的应用,提升产品性能,把控产品品质,降低产品成本,以满足下游客户降本和品控要求;加强优质客户的开发力度,特别是海外市场客户,深度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持续优化客户结构,以实现市场份额的持续提升;在深耕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同时,与下游优质客户合作,开拓新型消费类电池市场,并研发其他锂离子电池应用场景适配的负极材料。

  (三)2024年度经营计划

  2023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总体维持较高的增长水平,但是公司所处负极材料行业总体增长放缓。受之前年度行业持续维持高景气影响,吸引大量企业跨界进行投资,且行业主要企业持续进行产能扩张,行业持续总体产能规模处于较高水平,在市场需求增长放缓情况下,带动部分同质化的产品无法维持原有价格水平,导致行业整体出现“增量不增收”的情形。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2024年,公司将积极采取措施,拟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推动技术和工艺创新。终端产品技术持续突破,对于应用环境、应用领域、产品性能要求不断提高,公司将积极与下游客户开展合作,研发符合下一代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电池要求的,在容量、倍率、低温性能、加工性能等方面具有竞争力的新型负极材料产品,摆脱现有部分同质化产品产能过剩,价格水平持续下降的恶性竞争局面。公司将继续扩大现有研发团队,加大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投入,完善激励制度,打造一支能够与销售、生产、品质等部门高效协同、响应及时的高素质研发团队。

  2、将“降本增效、精益生产”理念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在现有石墨化成本领先优势的基础上,继续探索负极材料全工序环节的降本举措,具体包括:①进行工艺和设备创新,在对产品生产进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持续优化现有装备工艺设计和布局,提高产品过程投入产出率,降低生产成本;②对现有部分能源消耗较高、生产效率不足的设备进行改造或处置,升级改造落后产能,采用新装备、新工艺新建产能,选择最优产线进行生产,根据市场情况,保持合适的产能利用率,适时停止部分相对高成本、低效率的产线的生产,实现高质量发展;③加大原材料甄选技术开发力度,在产品质量得到充分保证的基础上,选用质优价廉的焦类原料;④持续优化员工岗位配置,妥善开展生产计划和生产安排,加强员工技能培训,提升生产组织管理效率等。

  3、巩固现有优质客户,继续加强新客户开发力度。持续深入开展与战略客户宁德时代的广泛合作,继续深化公司与国轩高科等优质客户的合作关系。在巩固现有优质客户的基础上,重点开发与下游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终端开展广泛合作的锂离子电池企业和海外优质客户。

  4、高质量做好重大项目建设工作。行业总体产能处于较高水平,但是公司需要持续推动河北石家庄“年产 1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应用公司设备和工艺的最新研发成果,高质量建设产能,厉行节约、质量过硬,坚持环保达标、安全施工,不发生重大的环保和安全负面事件。公司新增产能,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符合新一代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所需负极材料的生产要求,该项目的建成,将有效增强公司综合竞争力。

  5、持续加强公司治理,提升公司管理水平。2024年,公司将持续进行规范运作、信息披露严格要求,对标优秀上市公司,严格遵守中国证监会、深圳证券交易所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司制度和内控体系,认真做好信息披露和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公司也将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功能,视公司和市场情况,在必要的时机启动相关金融工具融资和股权激励工作。

  2024年,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各方面不可控因素较多,上述财务预算、经营计划不代表公司对2024年度的盈利预测,能否实现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公司管理团队的努力等多种因素,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与实际经营情况存在出现较大差异的可能性。

  (四)公司可能面对的风险

  1、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等相关行业波动的风险

  公司生产的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主要用于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市场,与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行业周期波动和市场景气度情况密切相关。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在全球能源结构调整和汽车产业大变革的背景下,动力电池行业持续高速增长,形成了对负极材料的强劲需求。储能系统则是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技术和重要解决方案,近年来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但是,如新能源汽车以及储能系统相关行业增长乏力甚至下滑,则可能导致公司产品市场需求下降,出现销售价格下降或销售数量的下滑,进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2、客户集中的风险

  公司对宁德时代及其子公司销售占比较高,主要为下游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电池行业集中度较高,主要客户宁德时代的下游动力电池、储能电池龙头地位所致。近年来,公司与宁德时代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销售规模持续增加,并逐步扩大生产能力,以适应其快速增长的需求。但是,如果未来公司不能持续获得宁德时代及其子公司的订单,且未能及时拓展新客户,则会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3、技术和工艺路线变化的风险

  公司所处的锂离子电池相关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产品研发方向伴随终端行业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相关材料技术路线仍在不断突破、创新过程中。负极材料存在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硅基以及复合材料等多种技术路线,其产品在比容量、循环性能、倍率等多个指标各有特点。如果锂电池下游市场需求变化导致负极材料技术路线或工艺路线发生较大变化,且公司未能及时研发并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则会压缩公司未来发展空间,对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4、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发风险

  锂电池及相关材料行业尚处于技术快速进步的发展阶段。为保持市场竞争力,巩固和发扬自身优势,公司需要不断投入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发,以应对下游锂电池行业对材料循环、倍率、加工性、安全性、比容量等指标的更高需求。新设备、新技术的持续出现对公司研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未来市场发展趋势以及产品技术开发方向存在不确定性,公司可能出现研发项目未能顺利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未能及时运用于产品开发、升级和生产,导致无法持续保持产品竞争力的情况,进而对公司的经营和持续发展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5、主要原材料及电力价格波动的风险

  公司采购的主要原材料为石油焦、针状焦、中硫煅后石油焦等焦类原料,焦类原料隶属于石油化工行业,其供需关系和价格呈现较大的波动。电力为公司生产所需的主要能源,是石墨化生产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如果焦类原料或电力价格有所上调,且公司未能及时采取包括寻求替代原材料和能源动力、调整生产基地以及向下游客户转嫁等措施,则公司面临成本上升,进而经营业绩下降的风险。

  6、经营规模扩大的管理风险

  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公司资产规模和业务规模都将进一步扩大,这对公司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公司的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质量控制、风险管理等能力不能适应公司规模扩张的要求,人才培养、组织模式和管理制度不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则可能引发相应的管理风险。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太阳能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