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公司新闻 - 正文

解读理想大调整:李想权力收窄,重心回归产品

来源:阿尔法工场 2024-04-22 08:22:4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解读理想大调整:李想权力收窄,重心回归产品)

作者 | 窦亚娟

来源 | 晚点Auto
导语:组织上进一步学习华为。

继2022年宣布全面学习华为,升级为矩阵组织,两年后,理想再一次启动力度如此之大的组织调整。


4月,理想汽车发布内部全员公告,宣布对公司现行的矩阵型组织进行升级,此次变动主要集中在理想汽车的CEO办公室。


CEO办公室是理想全面学习华为,落地矩阵组织的重要成果。虽然叫办公室,但规模庞大、人数众多,一度有超过500人。


它是以创始人李想为中心,搭建的一系列横向部门,有产品部、商业部、战略部、供应部和品牌部,负责人分别是范皓宇、刘杰、张辉、廖泽华和解卫国。

调整后,CEO办公室将改名为“产品与战略群组”,新设“产品线”部门和“质量运营”部门。产品线主要聚焦产品商业成功的决策和操盘,质量运营聚焦流程质量和执行效率的提升。

过去李想管太多,三个横向部门产品、供应、商业都向他直接汇报。调整后,现在围绕李想的“产供销”小组只剩下“产品”。

理想重点重新梳理了矩阵部门,把车型PDT(Product Develop Team,产品开发团队)和商业PCT(Product Commercial Team,产品商业团队)合并为“产品线”。供应部和GTM(Go To Market,产品上市操盘手) 回到垂直部门,更像华为的“资源线”。车型产品经理和商业部整合,两个团队联合作战,共同实现“产品商业成功”这一目标。

这次组织调整发生在理想第一款纯电车MEGA销量不及预期之后,但调整和MEGA关系不大。

MEGA不及销量预期本质是产品定位和销量目标的错位。MEGA后,理想内部重新讨论后续纯电车型的发布节奏;而今年肩负走量重任的新车L6即将上市,它定位红海市场,是理想向下探索的突破,定价成为难题。

在这些新车型上,理想既要克制自身对销量的欲望,又要考虑复杂的竞争和近乎危险的舆论环境。这些和组织管理是不同维度的难题。好的组织能保证在执行指令时不出错,但不能保证指令是正确的。

围绕着李想的 “产供销” 小组只剩产品

过去两年,在跨部门协作的基础上,理想CEO办公室跑通了IPD(集成产品开发)、DSTE(从战略到执行)、IPMS(集成产品营销和销售)、ISC(集成供应链)四大一级流程。

除了CEO办公室,理想还有以CFO李铁为中心搭建的CFO办公室,主管财务和人力,对应IFS(集成财经转型)流程。

在此轮调整之前,产品部、供应部和商业部三大部门,在理想内部被为 “产供销” 小组,代表着理想“产供销”的最高决策。

这三个部门负责人和李想、CFO李铁组成了决策委员会,每周都开会讨论,确保信息互通、及时调整和目标一致。

每个 “产供销” 横向部门都有相对应的纵向部门。有些名字相似,如 “供应” 和 “供应链”,但职责不同。横向部门主要负责决策,纵向部门主要负责落地。

可以理解为,“横向部门看路,纵向部门开车,导航是七大一级流程,目的地是商业成功。”

分拆这些横向部门来看,范皓宇的产品部共有四大平台,分别有L平台、M平台两个车型平台,智能平台和电动平台两大技术方案平台。其中,智能平台对应着马东辉管理的产品研发群组下的智能驾驶(负责人为郎咸朋)和智能空间(勾晓菲),电动平台对应整车电动(刘立国)。

同理,横向供应部门(廖泽华)对应产研群组下的供应链(孟庆鹏),横向供应部门负责做供应战略规划、传递销售和产品端的供应需求;纵向的供应链部门负责管理供应商价格、供货等具体事务。

刘杰所管理的商业部门负责商业洞察规划,建设公司的商业流程,对具体产品进行上市计划、销售的操盘。总结来说,商业部和产品部一起确保商业成功。商业团队对应的纵向部门有邹良军的销服部门。商业团队负责制定上市计划和销售策略,销售团队负责执行。

理想是三家新势力车企中唯一全面学习华为,建立矩阵组织的公司。

2021年,理想的产品部最先引入华为IPD流程,围绕每个车型组建PDT(Product Develop Team,产品开发团队)。车型负责人是PDT经理,他们帮李想管好每一个车型项目,李想对这个角色的定位是:一款产品商业成功的负责人,类似于每一款车的CEO。

2022年底,理想全面学习华为,成立供应部和商业部,下设和产品PDT相对应的部门,在商业部是PCT(Product Commercial Team,产品商业团队),负责拉通销售、市场。在供应部是PST(Product Supply Team,产品供应团队),负责拉通供应链。

以MEGA为例,理想会以MEGA产品负责人李昕旸组建PDT ,团队包括各个产品代表、项目代表、研发代表、财经代表等等。和PDT相对应的,商业部也会组建相对应的PCT,包括零售代表、交付代表、品牌代表等等。供应部也会组建相对应的PST,包括各供应链代表。

PDT、PCT和PST都是横向虚线组织,组成这三个团队的成员来自公司各个实体业务部门。他们在业务上不直接汇报团队经理,但分别会被PDT、PCT和PST经理考核绩效。

这既打破了部门墙,又保证了团队经理的权力,可以避免出现团队经理和部门经理的管理混乱,推动公司以产品线为经营中心的管理与组织变革。

此次调整中,CEO办公室正式更名为“产品与战略群组”,更加聚焦产品与战略,弱化了供应链、商业销售职能。

供应部不再向李想汇报,调整后并入总裁马东辉管理的“生产与研发群组”,并改名为“供应运营”。在销售与服务高级副总裁邹良军之下,理想汽车新设立GTM(Go to Market)团队,负责协同新产品上市操盘计划的落地,为市场结果负责。

李想进一步放权,同时更聚焦产品。“核心原因是李想希望管最重要的产品,也是因为华为的GTM和供应都在各自的垂直部门。”一位接近理想的人士说。

调整后:车型PDT和商业PCT合并成产品线

在“产品与战略群组”下,理想新设了“产品线”部门,由原理想商业副总裁刘杰负责。范皓宇原管辖的车型PDT(约20人) 从原来的产品部脱离,和除了GTM之外的商业团队一起,组建成新的 “产品线”。

这意味着车型PDT(产品开发团队)和PCT(产品商业团队)将在一个部门联合作战,共同为 “产品商业成功” 负责。

一位接近理想的人士说,矩阵式组织的特点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负责所有事。英文的负责有Accountability和Responsibility,意义不同。Accountability是为这个事的结果负责,Responsibility是为做这个事负责。

上述人士认为,PDT是协同和集体决策机制,担任“铁路警察”的角色,带着每个为做这件事负责的人(Responsibility),让他们能够有效的在一起工作。

笔者了解到,新的产品线部门下设三条车型产品线,按照车型大小进行分类,汤靖、张骁、李昕旸担任三个产品线总裁。在调整前,理想将车型分为纯电和增程两个车型平台,负责人分别是侯越和李昕旸。

新部门“产品线”的负责人是刘杰,他自2016年就加入了理想,担任理想销售部门负责人。加入理想之前,刘杰曾在宝马负责高端车型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和李想创办的汽车之家有业务往来。

原本负责理想大产品部的是副总裁范皓宇,他于2017年6月加入理想,是理想的第551号员工。在此之前,他曾在阿里云OS互联网汽车担任产品经理,在斑马项目中任座舱产品负责人。

在刘杰和范皓宇加入时,理想因选择增程路线,早期融资不顺利、不被市场看好。这也反应在招人上,和李斌能融到最多的钱、挖最顶级的人才加入截然不同,李想早期招人时,只能选择相信理想的人,但并不是很强的人。

“哪怕我们付出相同的钱,人家也选择去华为,去百度,去阿里,不愿意来我们这里。”李想说。

显然,范皓宇和刘杰是当时相信理想的少数派。他们离开当年的“互联网巨头”的阿里和可以卖出高溢价的豪华车宝马,加入前途未卜的“造车新势力”理想。

李想也给了范皓宇和刘杰很大的权力和信任,两个人是理想最早的两位副总裁,而且之后,不管理想组织如何变动,两个人始终在核心管理圈层内。

创立之初,理想人数不多,组织划分也不明确。加入后,刘杰担任销售团队负责人,包括销售、产品和品牌。范皓宇管理智能与系统部,包括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云计算等与软件相关的研发。

在范皓宇接管软件期间,理想没有太多资金投入到智能化,活下去是当时的主旋律。2020年8月,理想找到了更适合管理智能与系统部的人选--曾担任伟世通全球首席架构师、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总监的王凯,随后开始大力投入、追赶同行。

2021年,理想学习华为,将公司拆分为产品和研发两条线。范皓宇从研发转到了产品,他带来了智能与系统部的20多个产品经理,再加上刘杰下面的车型规划团队和那嘉的设计部门,组建了理想早期的产品部。

产品部成为了理想导入华为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产品开发) 的试验田。与此同时,范皓宇不断从公司内外部寻找适合的产品经理加入。

在理想内部,管理层没有助理、秘书、司机,最经常出现在李想身边的就是产品团队。

范皓宇和李想共事长达7年,理想各种产品决策会开得频繁, 大到造型决策,小到座椅评审,两个人形影不离。一些理想员工认为,范皓宇非常自信、敢于判断,各种思维框架脱口而出,行事风格像极了 “小号李想”。

去年4月,范皓宇从原先的职级M10升级为M11。

范皓宇花了三年时间,组建了将近300人的大产品部。在调整前,产品部有四大PDT,分别有两个车型PDT:L和M;两个平台PDT:智能和电动。

范皓宇曾对笔者说:“我的产品团队就两类人,一类爱车,一类爱技术。” 前者大多来自车企和供应链,后者来自于科技和互联网公司。

车型PDT经理往往是范皓宇口中的“爱车人士”,比如侯越和李昕旸,他们平时最爱做的事是在二手网站买全球绝版的汽车模型,在办公桌上摆着上百个模型。

李想对车型PDT经理的要求极高,要帮助李想管理好一款车型产品,直接负责这款产品的商业成功。在调整前的大产品部,车型PDT仅有近20人。

一位接近理想的人士评价,范皓宇更像是他口中 “爱技术的人”。产品部还有近200位爱技术的人,他们负责交互、应用、AI、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具体功能,他们往往是负责领域的专家。

这些“爱车”和“爱技术”的人组成了理想的产品团队,带着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集体思考,分担李想本人对产品的决策任务。对于MEGA,范皓宇曾表示,需要李想亲自拍板的决策大概只占到20%,80%的产品细节由团队共创。

车型PDT和平台PDT在日常工作中会有很多合作和摩擦。以MEGA为例,范皓宇曾告诉笔者,如果要确定MEGA的续航里程,电动平台PDT和车型PDT进行互锁目标。

电动平台PDT涉及到各个车型,要考虑平台的降本,同时也要满足单一车型的”产品商业成功”。平台PDT和车型PDT之间平时会吵得很凶,直到找到平衡的最优解。

产品团队一分为二,将车型PDT独立出去,只留下平台PDT,范皓宇的工作将更集中在软件系统和电动平台的研发设计上,重点回归老本行。

2022年底,理想切换成矩阵组织,建立横向部门,刘杰担任商业部负责人。商业部和产品部的部分岗位也一一对应。

产品部的规划团队规划产品,商业部的规划团队为公司规划出商业路标;产品部有车型PDT,PDT经理为产品的商业成功负责;商业部门有相对应的PCT,PCT经理也负责产品商业成功。

“产品线”是车型产品经理加上原来的车型商业团队,目标一致、合作密切的两个团队合并。产品线为商业成功负责,任务艰巨,可以说是一份苦差。“刘杰是原来商业负责人,他管产品线也合适。”一位接近理想的人士说。

调整后:GTM和供应部回归垂直部门,更像华为的“资源线”

在之前的架构下,李想是三家新势力中唯一一个“产供销”都向他汇报的CEO。

直接向蔚来CEO李斌本人汇报的部门有产研、自动驾驶和新业务(新品牌乐道和手机),销售和供应链分别由联合创始人秦力洪和执行副总裁沈峰管理。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管理部门的最多, 有自动驾驶、供应链、造型等9个部门,但车型规划和销售团队都归总裁王凤英直接管理。

在这次调节中,供应部不再向李想汇报,调整后并入总裁马东辉管理的“生产与研发群组”,并改名为“供应运营”。

在销售与服务高级副总裁邹良军之下,理想汽车新设立GTM(Go to Market)团队,负责协同新产品上市操盘计划的落地。GTM原来是在商业部下面的小团队,负责车型进入市场后的产品操盘,需要时刻捕捉销售端的市场信息,和销售强相关。

调整后,原本放在横向组织的GTM和供应和各自的垂直部门整合,沟通更方便。

邹良军曾在华为工作过20年,曾担任华为意大利终端公司部长,2018年开始负责荣耀品牌在海外的销售与服务工作,精通市场营销和IPD流程。

一位接近理想的人士评价邹良军:“在华为就是余承东的猛将,打过硬仗,又主管荣耀全球品牌,具有国际视野。管理水平很高,在大的战略上牵引公司往前走。”

理想联合创始人、总裁沈亚楠在离开前,曾负责供应链、制造和销售。2022年,李想一直在寻找能接替他的人,但没有成功。在沈亚楠离开后,李想一直暂管商业团队(包含销售、服务、充电网络),邹良军加入后,李想才把商业团队交接出去。

这次调整后,来自“华为系”的邹良军,将更进一步接管理想的销售体系。新成立的GTM负责协同新产品上市操盘计划的落地,为市场结果负责。GTM负责产品在全国各地单独的策略调整,负责产品微调、定价策略、制定宣传方式,寻找目标客群等具体事务。

以华为一个BU(Business Unit,经营单元)为例,在CEO之下是HR、质量运营、审计、网络安全等职能部门。纵向部门有研发、销售与服务、市场营销和供应链,这些部门构成了华为的资源线,每个纵向部门会有专业的流程管理。

华为的横向部门是“产品线”,产品线指一群定位相关的产品,价格相似、目标群体相似。

以华为手机业务为例,华为终端BG有Mate、P、Nova和畅享等多条手机产品线,价格从高到低,涵盖了大部分手机消费群体,每个系列都有自己的产品线总裁。

“在华为,一旦部门升级为产品线,意味着这个业务盘子很大,华为会投入更多资源。同时,产品线总裁必须要保证业务盈利。”一位接近华为的人士说。

在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下称 “车BU”),只有智能驾驶部门升级成产品线。一是因为华为投入了上千人,必须产品线化运作;二是,余承东计划车BU今年实现盈利,智驾作为投入最大的部门,也要盈利。

华为和理想在全面引入IPD流程时的状态有相似之处。两家公司都已经有开发成功产品的经验,华为当时有9个产品线,理想也规划了两个平台十款车,团队达到了一万多人,公司面临着多个项目并行管理的困境。

华为引入IPD是一个长期、逐渐深入的过程。1999年,华为开始引入IPD流程。在这段时间,任正非提出削足适履,2002年华为所有产品线开发一律按照IPD流程进行。

在之后的8年时间里,华为不断优化和固化IPD流程。2011年后,华为从通信业务扩展到消费者业务和企业业务,为这些新业务,华为又花重金进行场景化流程建设和优化。

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华为的IPD研发体系流程优化从来没有停止过。到2018年,IPD流程已经从1.0版本更新到了8.1版本,花费的资金更是以十亿计。

经过20年的努力,华为让IPD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管理体系。这支撑华为除了通信领域外,还在手机、云、芯片、数字能源、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领域快速成长为巨头。

为了进军汽车行业,卖出更多的解决方案。华为终端BG成立智选车业务部,负责和各个车企合作,帮车企定义产品和销售,连接上车BU提供的技术。去年,华为和赛力斯合作的智选车问界M7爆火,上市9个月卖出17万台车。

“智选车要和四个车企深度合作,但智选车部门人数才几百人。单单和赛力斯一家车企合作,难度就不亚于管理理想。”一位接近华为的人士表示。作为对比,理想去年卖出37.6万台车,员工人数超3万人。

智选车团队虽然人少,但可以通过车BU下的解决方案部,调用车BU几千人的研发能力;也可以调用终端BG十几年来在手机行业累积的营销、品牌、渠道管理能力。

在华为看起来“无往不胜”的背后,离不开华为建立起的庞大的矩阵组织和流程。同时,这种运行模式也是高成本的,需要合适的产品线负责人跨领域管理、像经营公司一样做产品;需要华为二十年的人才梯队建设、职能部门的高效支持、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激励机制。

IPD已经被华为过验证成功,它适配产业链长、需要不停迭代的产品体系。但IPD流程并不能确保产品一定成功。IPD是系统化工程,可以规范化流程,规避风险。帮助公司不在组织流程上踩坑,但组织流程也只是公司的一部分。

今年是理想成立的第9年,学习华为的第4年,它离真正成为矩阵组织还有一段路要走。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赛力斯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