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股市直击 - 正文

大数据“杀熟”风波再起!滴滴、曹操、嘀嗒的定价潜规则何时休?

(原标题:大数据“杀熟”风波再起!滴滴、曹操、嘀嗒的定价潜规则何时休?)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已经深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出行领域,滴滴、曹操、嘀嗒等平台的兴起,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出行软件上预订同一间酒店,不同账号价格不同;使用打车软件,“钻石会员”价格还高于新会员,且更难打到车等“大数据杀熟”现象屡见不鲜。

2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加强平台监管,防止“大数据杀熟”》一文,将矛头指向了包括滴滴、曹操、嘀嗒等在内的出行平台。文章指出,这些平台在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利用收集到的用户数据,对用户进行差异化定价,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大数据“杀熟”现象屡见不鲜

何为“杀熟”?

大数据“杀熟”是指企业利用收集到的用户数据,对用户进行差异化定价,使得同一商品或服务在不同用户之间产生不同的价格。在出行领域,这种现象尤为明显。例如,同样的行程,不同的用户可能会因为手机型号、使用频率、历史行程等因素而支付不同的费用。这种不公平的定价方式,让许多消费者感到愤怒和无奈。

图片来源于黑猫投诉

如在黑猫投诉上,截至3月1日,有关“杀熟”的投诉达12396条,其中“滴滴杀熟”204条,曹操出行的杀熟投诉有11条;嘀嗒出行的杀熟投诉有13条。

2024年1月27日,有用户在黑猫投诉上投诉称:“同一时间同一距离同一车型滴滴两个账号总价费用不一样,优惠券也不一样。平时常用的账号相比另一个账号费用相差1块左右,总路程打出租也就七到八块的费用。在跟滴滴平台投诉后,滴滴先是说优惠券不一样车型不一样产生的,我告诉他同一车型总费用不同。滴滴让我提供另一账号,出于安全及后续使用费用问题我没有同意。第二次滴滴又打电话说因为我没提供另一个账号,他没法确认(他此时是已经收到我同一时间两张截图的)。”

另一用户在2月27日也投诉称:“不常打车的人出门就能打到车,经常打车的人不加价不打专车,就不会派单给司机!明明边上就有滴滴司机在空车,就是不派单,还告诉我没有车,不停的推荐专车非要我打专车!作为一家独大的垄断企业,滴滴的这种行为是令人不齿!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图片来源于黑猫投诉

除滴滴出行外,曹操出行何嘀嗒出行也有类似投诉。

图片来源于黑猫投诉

今年1月6日,有用户表示,“12月初使用嘀嗒出行顺风车业务,路线规划是比较近的路线,费用较低。使用几次后,12月底,嘀嗒出行自动规划较长路线,而不是根据实际路线收费,合理怀疑嘀嗒出行使用大数据对本人进行杀熟,达到多收费的目的。”

平台需自律 多方合力破冰前行

人民日报指出,大数据杀熟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背离了公平诚信的价值原则,也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在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时,应当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结果公平、公正,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此外,价格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也对大数据杀熟可能产生的价格欺诈等行为作出了明确的约束。对于处于市场支配地位的平台而言,大数据杀熟还可能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破坏市场的竞争秩序。

为何大数据“杀熟”屡禁不止呢?技术专家认为,由于该现象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使得监管难度加大;律师则表示,这主要是因为维权成本高,消费者每次损失的费用可能是几十元、几百元,但为了追回这些损失,所花费的时间或经济成本可能远高于损失,并且只有极少数消费者维权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大数据杀熟”并非只存在于出行领域,其他如电商、旅游、餐饮等行业也可能存在类似问题。因此,加强大数据监管,防止“大数据杀熟”,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据北京市消费者协会调查,61.21%的受访者认为大数据杀熟主要体现为不同用户享有不同的折扣或优惠,45.76%的受访者认为体现在多次浏览后价格自动上涨。有效解决大数据杀熟问题,才能更好保护消费者权益,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因此,针对大数据杀熟“人人喊打又办法不多”的局面,专家指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大数据“杀熟”问题,还需要从立法和监管层面入手。首先,要细化相关法律法规,为监管部门提供明确的执法依据;其次,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应主动出击,开展专项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消费者的监督作用,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便利。

对于出行平台而言,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摒弃大数据“杀熟”等不正当行为,坚守诚信原则,以用户为中心,提供真正优质、便捷的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源自: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郝瑞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