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公司新闻 - 正文

基民跌倒基金公司吃饱 华夏基金2023年净利润20.13亿元

来源:中访网 作者:华评网 2024-03-01 10: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基民跌倒基金公司吃饱 华夏基金2023年净利润20.13亿元)

公募基金历史上首次出现连续两年亏损。天相投顾数据显示,公募基金2023年全年共亏损4346.78亿元,如果算上2022年整体亏损1.45万亿元,这两年公募基金已经为基民亏掉了近2万亿元。

冰冷的数据背后,无数投资者在亏损中挣扎与煎熬。然而痛苦只是基民的,基金公司依然活得十分滋润。

在给投资者造成巨额亏损后,许多公募规模规模竟然在资本寒潮中逆势增长,比如华夏基金。

Wind数据显示,2023年末,华夏基金公募管理规模达到13148.74亿元,比2022年末增长了1771.11亿元。

相比之下,2022年华夏基金旗下基金收入合计亏损1095.29亿元,却从中收取了60.05亿元的管理费用;2023年上半年,华夏基金仅为投资者创造收益12.71亿元,却收取管理费用30.37亿元。

动用上万亿元资金却只挣得微薄的收益,还不够自己收取的管理费用,竟然还要从基金资产中提取费用,这无异于将手直接伸进了投资者的钱包。得益于这样近乎“无赖”的收费机制,在投资者亏得惨不忍睹的2023年,华夏基金为自己创造了利润20.13亿元。

基民跌倒基金公司吃饱,似乎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难解之症。但仔细一想,其实不难发现问题出在了收费机制上,公募基金的管理费用从基金资产中提取固定比例,所以无论基金产品收益如何,只要不清盘,基金公司都能够从中提取管理费用。因此,只要能够不断发行产品保持基金规模增长,基金公司的利润也就来了。

这样的收费机制极大的刺激了基金公司的规模冲动,华夏基金的发展逻辑正是如此。Wind数据显示,2017年华夏基金公募管理规模仅为3845.32亿元。然而近年来华夏基金拼命发行产品,短短五年时间将规模做到了万亿以上。

华夏基金采取的是全力主攻一个方向——指数基金。近3年正赶上指数产品发展新风口,尤其是2023年华夏基金非货币基金规模增长1198.15亿元,增长规模排在市场首位,其中华夏基金的ETF产品规模增长达1186.79亿元。

为了吸引基民申购,基金公司普遍喜欢追风口,不管市场是否已经处于高位。所以当风口过去后,亏损最终由投资者买单,而基金公司则靠营销造势继续发产品,一茬一茬的“割韭菜”。

以华夏中证新能源ETF发起式联接A/C为例,该基金成立于2022年12月27日,彼时光伏赛道热得发烫,个股已经涨到难以置信的高位。华夏基金趁热打铁发行了该产品,结果投资者遭遇惨烈的下跌。天天基金网显示,华夏中证光伏产业指数发起式自成立以来的A类收益率为-39.89%,近六个月的收益率为-21.46%;C类产品收益率自成立以来收益率为-49.47%,六个月的收益率为-49.47%。

同样在2021年8月,新能源赛道最为火热的时候,华夏基金还发行了另一只指数类产品华夏中证新能源ETF发起式联接A/C。该产品同样高位接盘了新能源板块,最终也遭遇了“滑铁卢”。天天基金网显示,该基金自成立以来C类产品的收益率为-40.10%,近六个月的收益率为-21.58%,A类产品成立以来的收益率为-39.89%,近6个月的收益率为-21.46%。

出品|华博商业评论

邮箱|hbsypl2023@163.com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