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美股市场 - 美股评论 - 正文

飙涨1800亿!流媒体之王回来了

来源:格隆汇 2023-10-20 20:58:2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飙涨1800亿!流媒体之王回来了)

属于奈飞的高光时刻,出现了。

三季度,奈飞收入85.4亿美元,同比增长8%,盈利16.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0%。

订阅用户也获得了强劲增长,第三季度新增用户876万,远高于华尔街预测的549万。其中,新推出的广告订阅计划增长了70%,这也是自2020Q2以来,奈飞订阅用户的最大增幅。

强势的业绩冲喜让奈飞股价一夜狂飙16%,市值增长了近250亿美金,约合人民币1800亿!

并一举突破了所有短期均线的压制。

然而,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

作为奈飞一生劲敌的迪士尼,却仍旧深陷泥潭,最近一季度亏损超过22亿美元。甚至有消息传出已无力在迪士尼+上续作大量投入。

这才打了四年,就要退位让贤了?


01


相比坐拥皮克斯、漫威影业、21世纪福克斯以及自身经典IP的迪士尼,成立仅仅26年的奈飞显得资历尚浅,历史还不如巴黎迪士尼长。

然而在流媒体领域,迪士尼+却没能跟上奈飞的脚步。

2019年4月11日,被好莱坞称之为“D-Day”。因为这一天,迪士尼官宣了迪士尼+业务,被视为好莱坞传统势力对于硅谷科技势力的宣战。

迪士尼+发布会 图源:迪士尼官网

拥有着庞大影视帝国的迪士尼,在全球票房排行前50的电影中,占据了接近一半的席位。而迪士尼+上线后,旗下的影片也全部都从奈飞上撤下,给奈飞的业务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

事实证明,资本的力量确实是无穷的。

Old money对抗New money的战争也由此展开。

2020年,奈飞首席执行官Reed Hastings曾经预测,迪士尼+在第一年或许将收获2000万能用户。这个预测已经相当大胆,因为这是奈飞用了10年才达到的目标。

然而,在疫情的居家限制下,迪士尼+在一年内就收获了超过6000万的订阅用户。但与此同时,奈飞的订阅用户也迅速增长到了1.93亿。

这几年间,关于奈飞和迪士尼+的斗争讨论从未停止。去年,还曾有数据统计,如果将迪士尼旗下三大媒体平台相加,或许能超越奈飞。

然而四年过去,坐拥几大影视巨头的迪士尼却离奈飞越来越远。

2023第一季度,迪士尼+的订阅用户总数为1.578亿,大幅低于预测的1.635亿,同比下降2%。

第二季度,迪士尼+订阅用户为1.461亿,相较上一季的1.578亿用户减少7.4%,这也是迪士尼+的订阅用户数量连续第三季减退,距离迪士尼前首席执行官Bob Chapek设定的2024年达到2.15亿至2.45亿用户的目标越来越远。

同时,为印度、印尼等国提供的Disney+ Hotstar,没有争取到印度板球超级联赛的转播权,也使订阅意愿大幅下降,Disney+ Hotstar用户相比上季也下降24%。

在订阅用户减退的同时,迪士尼不仅没有在内容上大幅投入,却开始削减流媒体服务上提供的内容来削减成本。最近一段时间,迪士尼从迪士尼+和Hulu上删除了50多部影片,其中包括数十部长片和连续剧,不少上线不久的剧集突然被撤。

毫无疑问,迪士尼正从战争一线撤退。迪士尼现任首席执行官Bob Iger也准备,将ESPN+作为迪士尼的未来发展方向。

独占鳌头的奈飞,几乎霸占了美国人的屏幕。

尼尔森最近统计了今年美国人在看什么,结果发现,2023年前38周中,有37周观看人数最多的原创剧集来自于奈飞,其中31周观看人数最多的电影来源于奈飞。

整个9月份,奈飞占美国人电视屏幕的时间达到了8%,仅次于YouTube。

能够获得这样的成功,和奈飞广泛的片源和大投入的内容制作有关。一直以来,奈飞都被称为“内容之王”,而流媒体服务的成功根本上源自内容制作的成功。

尽管在迪士尼+推出的第一年,就已经一次性上架了包括7500集左右的电视剧系列和超过500部的电影。但是,当时奈飞的内容库已经达到了近5万部影视作品,是迪士尼+的五倍还多。

同时,由于迪士尼的内容更加垂直,更偏向年轻用户,而奈飞的内容更加广泛,适合更多人群,对于家庭用户的吸引力更强,因此奈飞用户的付费能力更强。

截止2022年底,奈飞的每用户平均收入(ARPU)为11.84美元,而迪士尼+的ARPU仅为3.91美元。就算排除价格较低的 Hotstar 服务,迪士尼+每个付费用户的平均月收入也仅为 5.96 美元。

曾经,靠着IP,迪士尼赚得盆满钵满。但是同样也是困于IP,迪士尼难以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原创内容的制作,导致原创能力相当缺乏。

作为最宝贵的“资产”,迪士尼的内容和IP一直被迪士尼保护得相当之好。

除了广为人知的地表最强法务团队,在迪士尼+开始运营之前,迪士尼一直在使用一种名为“Vault”(保险柜)的“饥饿营销”策略。

每隔一段时间,迪士尼就会暂停一些经典影片的线下发行,想要购买的消费者就需要等到影片解禁才能购买,这样的封禁,就被称为“Vault”。

将影片锁进保险柜,虽然保护了迪士尼的内容,但同样,也让迪士尼固步自封,难以前进。


02


概览全球市值在千亿美元以上、成立超过一百年的公司,并不算太少。

这些公司大多来自五类行业——以路威酩轩、爱马仕为首的奢侈品公司;以埃克森美孚、雪佛龙为首的能源公司;以摩根大通、美国银行为首的综合性银行;以诺和诺德、礼来为首的制药公司;以宝洁、雀巢为首的消费品公司。

宽泛地来看,这些公司要么有技术,要么有资本。而迪士尼在迈过一百周年这个时间点后,成为了这些公司中的一个异类。

靠着成功的商业模式和IP,迪士尼曾经被人认为坚不可摧,连续多年跑赢大盘。但近两年来,迪士尼的发展并不算太好。

2021年,迪士尼的市值最高达到3500亿美元。然而两年过去,迪士尼的市值已经腰斩,仅仅维持在1700亿美元左右。2023年第二季度,迪士尼甚至亏损4.6亿美元。

这样拉胯的表现,来源于商业模式的失灵。

最近,上海迪士尼迎来了开业七年以来的第四次涨价。

2016年,上海迪士尼开园时的门票只有两档,平日门票370元,高峰日499元。到现在,上海迪士尼的票价已经从低到高分为四档,常规日475元,高峰日门票涨到了719元,上涨近一半。

尽管主题乐园涨价近些年来越来越普遍,仅仅国内,珠海长隆海洋王国、香港海洋公园、上海欢乐谷的票价也都有多次的提升。而上海迪士尼乐园作为国内主题乐园的龙头,通过涨价来控制供需关系也无可厚非。

但是关键是,这样的涨价已经迎来了不少消费者的质疑。在今年的业绩会上,迪士尼CEO罗伯特·艾格也承认,迪士尼的的涨价过于激进,高昂的定价疏远了消费者。

这样的涨价,无异于饮鸩止渴。

一直以来,主题乐园都是迪士尼最为主要的现金和利润来源,建造一座迪士尼乐园带来的“迪士尼效应”甚至能够带动城市的周边产业和上市公司的股价。

拿上海迪士尼来说,开放运营7年来,上海迪士尼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13亿人次,共实现旅游收入超615亿元,创造直接就业岗位1.5万个。

调查显示,在开业的前三年,上海迪士尼乐园消费对上海全市GDP年均拉动0.21%,乐园游客在沪消费对全市旅游产业收入年均贡献4.09%。

在全球客流量排名前十的主题乐园中,迪士尼以15599万人次牢牢占据榜首。靠着影视和乐园业务,迪士尼维持了九十多年的业绩神话。

然而,踏入流媒体时代之后,迪士尼的优势不再,整体呈现出“二拖一”的状态。

首先是乐园业务。

目前,世界上共有6座迪士尼乐园,其中两所都在亏损,比例为三分之一。

2005年开业的香港迪士尼,作为世界上最小的迪士尼乐园,18年来仅2012-2014财年实现盈利,最近5年亏损合计超过70亿港币。

1992年开业的巴黎迪士尼也是连年惨淡,在开业第一年就亏损3.5亿美元。一组2018年的数据显示,彼时开业26年的巴黎迪士尼仅有两年实现盈利,累计亏损达到22亿美元。

对于迪士尼来说,乐园业务更是相当脆弱。

尽管收益客观,但是由于投资巨大,迪士尼乐园建造周期相当长,上海迪士尼乐园从构想到建成总共经历了18年。

随着运营时间的拉长,主题乐园的各类营运成本还会逐年上涨,一旦经营不慎,乐园就很容易出现亏损。

在体育部门的业务上,迪士尼一直透露较少。

但最近,迪士尼计划调整业务结构。这份监管文件,透露出了ESPN的经营状况。

截止2022年10月的2022财年,ESPN营收超过160亿美元,利润29亿美元,超过流媒体、有线电视和影视项目的总和。

也正因如此,迪士尼把转向流媒体的未来,押注在了ESPN身上。

然而,有线电视订阅用户数量下降和体育赛事转播费上涨的二重打击已经对ESPN的收入和利润造成了影响。

2023财年前九个月,迪士尼体育部门的收入为132亿美元,比2022财年同期的133.7亿美元下降了1.3%。营业收入为14.8亿美元,利润相比去年同期的18.5亿美元下降了20%。

在这样的业绩下,凭着ESPN和乐园业务两架马车,真的能带着迪士尼驶向新世界吗?


03

结语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曾经对员工说,亚马逊总有一天会失败,会破产。如果去看看绝大多数的大公司,它们的寿命也就30多年,而不是100多年。

奈飞成立早期,是靠租赁DVD为生,然而在售出第10亿份DVD那一年,奈飞宣布推出了流媒体业务。

随后,DVD销量开始逐渐下滑,成为了时代的眼泪。奈飞却靠着流媒体,成为了远超当初的巨头。

尽管迪士尼已经走到第一百个年头,但是,没有任何一种商业模式能够永远奏效。想要在新世界存活,就需要新的手段,对迪士尼来说是如此,对奈飞来说也是如此。

不跟上时代的脚步,就只能被时代淘汰。(全文完)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