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BT金融分析师】摩根大通二季度业绩十分强劲,分析师称收购第一共和银行是利好)
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此前发布了强劲的2023年第二季度业绩,轻松超过了市场对其收入和收益的普遍预期。摩根大通的业绩得到了该行各业务部门强劲表现的支持,有利的净利息收入(net interest income)推动摩根大通调整后有形股本回报率(ROTE)接近历史新高,达到行业领先的23%。此外,摩根大通第二季度的业绩表明,收购第一共和银行(First Republic)可能会为小摩股东带来增值。
进入2023年下半年,摩根大通将净利息收入指引上调至870亿美元,因此在继续保持有形股本回报率方面该行处于有利地位。
考虑到摩根大通第二季度的业绩,我调整了对该行到2025年的每股收益预测。基于这些调整,我将摩根大通股票的目标价上调至231.57美元/股,并重申对该股的“买入(增持)”评级。
作为参考,摩根大通股票年初至今的表现落后于美国股市整体情况,但分别优于主要竞争对手。自2023年初以来,摩根大通股价上涨了约12%,而标准普尔500指数(S&P 500)的涨幅约为16%。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银行和花旗的股价年初至今不断下跌,而富国银行的股价仅上涨2.3%。
强劲的第二季度
在经历了多个季度的强劲盈利后,摩根大通又迎来了一个强劲的季度,该行2023年第二季度的业绩在多个方面都超过了分析师的预期,包括营收、净利息收入和收益。今年4月至6月底,摩根大通实现了424亿美元的营收,远高于去年同期的约316亿美元,也远高于分析师普遍预期的412亿美元。
在盈利能力方面,摩根大通的季度净利润跃升至145亿美元,而2022年同期为86亿美元。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师预计小摩2023年第二季度的净利润约为113亿美元,比预期高出32亿美元。
摩根大通强劲的盈利表现受到好于预期的净利息收入的支撑,该行净利息收入为219亿美元,高于2022年第二季度的152亿美元。然而,摩根大通也受益于FICC和股票交易的强劲收费表现、运营支出纪律和良好的信贷质量。
总体而言,摩根大通在盈利能力和偿付能力方面的指标仍是同行中最好的:2023年第二季度,摩根大通调整后的税后有形股本回报率为23%,而大多数主要竞争对手的回报率为6%-10%。至于资产负债表的强度,该行的CET1比率为13.8%,有2.4万亿美元的存款和4940亿美元的吸收损失的资本缓冲。
关于收购第一共和银行这笔交易已经为摩根大通的收入和利润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在截至6月30日的两个月里,第一共和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为897美元,费用收入为4.36亿美元。
强劲的前景
考虑到摩根大通2023年第二季度的丰厚业绩,市场很多人都有疑问:该行的盈利能力是否可持续?在这种背景下,我认为摩根大通可以在2023年下半年和2024年上半年实现强劲的净利息收入。
投资者还应该考虑到,摩根大通在利率动态方面仍在巧妙地管理资产负债表:与主要竞争对手(包括富国银行、花旗银行和美国银行)相比,小摩在固定收益证券方面遭受的“账面损失”要小得多。
对于2023财年,摩根大通管理层目前预计该行净利息收入约为870亿美元,高于此前预计的840亿美元。
估值更新:上调目标价
鉴于摩根大通2023年第二季度强劲的业绩和乐观的前景,我更新了对该行到2025年的每股收益预期:我现在预计,摩根大通2023年的每股收益可能会扩大到14.5美元至15.0美元之间。此外,我还将2024年和2025年该行的每股收益预期分别提高至15.6美元和16.1美元。
通过计算,我给予摩根大通的目标价为231.57美元,与2023年8月中旬该股每股157美元的价格相比,涨幅接近50%。
风险
摩根大通第二季度的强劲表现未来仍存在不确定性。2023年7月,美联储、OCC和FDIC提议对大型银行机构基于风险的资本框架进行了修改。从本质上讲,该举措旨在修订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的银行的资本金要求,其中包括摩根大通等银行。拟议的生效日期为2025年7月1日。
最近,惠誉分析师Chris Wolfe在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整个行业的银行信用评级可能会被下调。虽然这并非针对摩根大通一家银行,但分析师认为,美国银行业面临的充满挑战的经营环境是持这种悲观看法的主要原因。
然而,挑战环境的说法与摩根大通第二季度强劲的业绩形成鲜明对比。无论如何,该行拥有4940亿美元吸损资本缓冲的强劲资产负债表,即使在市场受到压力的时候,也能表现稳定。
结论
摩根大通连续第四个季度的盈利超出了市场预期,该行好于预期的业绩不仅受到净利息收入的推动,还受到手续费收入的影响等。在如今的背景下,摩根大通将其2023年的净利息收入指引上调至870亿美元。总体而言,我仍然相信摩根大通有能力在2025年之前实现18%-22%的ROTCE。
作者:Nick Cox
【BT财经温馨提示】本文章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将本报告作为作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参考因素,亦不应认为本报告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