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股市直击 - 正文

时代电气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原标题:时代电气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时代电气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主营业务情况

  公司作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具有领导地位的牵引变流系统供应商,具备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及服务的综合能力,致力于成为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全面解决方案的首选供应商。

  公司以技术研发为核心,秉持“高质量经营,高效率运营”理念,坚持“同心多元化”战略,在夯实提升轨道交通业务的基础上,逐步拓展轨道交通外市场,打造新的增长点。

  公司主要从事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并提供相关服务,具有“器件+系统+整机”的产业结构,产品主要包括以轨道交通牵引变流系统为主的轨道交通电气装备、轨道工程机械、通信信号系统等。同时,公司还积极布局轨道交通以外的产业,在功率半导体器件、工业变流产品(主要包含:风光储氢设备及光伏工程、矿卡电驱、空调变频、冶金变频、船舶变频)、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传感器件、海工装备等领域开展业务。经过多年的研发积淀和技术积累,公司已经具备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成为在电气系统技术、变流及控制技术、工业变流技术、列车控制与诊断技术、轨道工程机械技术、功率半导体技术、通信信号技术、数据与智能应用技术、牵引供电技术、检验测试技术、深海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

  自设立以来,公司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

  (二)所属行业情况

  2023年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二十大报告描绘了新能源产业发展宏伟蓝图,《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双碳”等国家顶层战略的持续实施,为公司轨道交通和新能源装备产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铁路作为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民生工程,长期以来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到2035年,全国铁路网规模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达到7万公里左右,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实现铁路覆盖,其中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通达;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入实施,国家部署“新基建”、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推动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加快发展等重大战略,城际、市域(郊)铁路发展将迎来增长。轨道交通装备存量的不断增长将带来一定规模的轨道交通装备进入维修期,售后维保亦将保有一定的市场空间。此外,《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指出要推广智能化、数字化交通装备,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倡导绿色发展节约集约、低碳环保。研发新一代绿色智能、高速重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围绕系统全寿命周期,向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成为轨道交通装备的重要发展方向。同时,“双碳”背景下,国家大力开展“公转铁”实施铁路运能提升,重载货运机车仍有较大潜力。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总体趋势放缓,为防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政府严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有地铁城市从严控制新一轮建设规划审批。在地铁建设总体放缓的趋势下,市域和中低运量或将迎来发展机会。同时,在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背景下,2022年8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城轨建设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建设绿色城轨要求,未来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和低碳综合解决方案产品越来越受到用户青睐,智慧赋能、融合创新成为城轨产业发展主方向,市场机遇众多。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提出,是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决策,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催生了极具增长潜力的数千亿级新能源市场。在“双碳”背景下,国内风光储氢设备及光伏工程、新能源汽车电驱动、半导体和传感器等与国家“双碳战略”高度契合的新兴产业,目前正快速发展,亦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自成立以来,公司深耕轨道交通牵引变流系统领域,形成了突出的科技创新实力,并遵循“同心多元化”战略向相关领域进行技术延伸。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已形成电气系统技术、变流及控制技术、工业变流技术、列车控制与诊断技术、轨道工程机械技术、功率半导体技术、通信信号技术、数据与智能应用技术、牵引供电技术、检验测试技术、深海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拥有3,746项有效境内外注册专利对核心技术进行保护,与此同时与相关人员签署保密协议和竞业禁止协议,确保核心技术不被泄露。

  公司拥有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公司根据行业创新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创新,致力于核心技术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更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核心技术全面应用覆盖以轨道交通牵引变流系统为主的轨道交通电气装备、轨道工程机械、通信信号系统等产业,以及功率半导体、工业变流、风电、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电驱、传感器、海工装备等轨道交通以外的产业。公司上述核心主业的设计集成、设备制造、系统交付均充分依赖于公司的核心技术。

  报告期内核心技术未发生重大变化。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完成CR450项目高速性能试验,基于PCU的换装变流器助力整车创3项新速度记录,充分验证了公司在新一代高铁动车组上的技术领先地位。机车自动驾驶系统顺利通过国际权威独立第三方安全评估,获国内首张SIL2级认证证书。光伏产品获得行业首张大功率鉴衡L4直流拉弧检测认证,具备行业领先直流侧端子温度检测、拉弧检测、智能分断三重防护,守护电站安全,助力智能、数字化转型。TACS信号系统通过外场试验评审。完成接触网+蓄电池双动力源打磨车、探伤车及综合检测车方案设计,实现城轨车型双动力源技术覆盖。制氢电源助力全国首个万吨级新能源制氢项目成功产氢。完成全电压等级系列新一代IGBT芯片产品开发。自主研制轧机中压主传动助力国内首条全线国产化宽幅板带材产线顺利投产。深海挖沟敷设装备成功下线,填补了国内在深水海缆处理领域的技术空白。围绕公司核心技术及主要产品,新增授权专利158件,公司目前授权且有效专利数量3,746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50%。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湖南省专利一等奖1项。公司坚持技术创新,在研国家级、省部级政府机关研究项目28项,主持或参与并颁布交通与能源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项,完成国家标准报批稿5项,荣获了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项目奖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3.研发投入情况表

  4.在研项目情况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3年上半年,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正常化,但是国内经济发展仍面临压力,同时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公司秉持「高质量经营、高效率运营」的发展理念,坚持「同心多元化」战略,深耕细作轨道交通领域,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了公司的稳健发展。

  在轨道交通产业方面,随着货运需求稳步发展和客运需求逐步复苏,国铁集团2023年6月发布了自2020年以来最大的一次车辆采购招标公告,公司市占率保持稳定;同时配套主机厂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在亚洲、美洲等海外市场均有斩获;城市轨道交通市场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公司立足「技术、市场、品牌、服务」四大核心竞争力,城轨牵引系统新获订单继续领跑行业;轨道工程机械装备积极推动打磨车、探伤车、清筛车等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并取得新突破;干线铁路信号产品市场占有率保持稳定,城轨信号系统获取新订单,其中宁波8号线项目实现FAO(全自动运行系统)首单突破。

  在新兴装备(002933)业务方面,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与其高度契合的功率半导体、新能源乘用车电驱、传感器、风光氢储等业务持续快速发展。

  功率半导体板块:二期芯片产线投片率已经超过设计产能,宜兴三期项目已经开工建设,中低压器件产能持续提升;电网和轨交用高压器件各项目持续交付,三峡集团那日松40万千瓦光伏制氢项目大功率IGBT制氢电源已经实现批量交付;新能源车和新能源发电用中低压器件大幅增长,新能源车用器件实现首次出口,批量交付法雷奥集团,光伏器件在多客户实现批量交付,储能用器件实现首次批量交付;新能源车用SiC产品处于持续验证阶段,SiC产线升级改造项目进度正常,SiC产品开发加速推进,在工业领域获得新的市场订单;新一代IGBT芯片产品实现新突破,包括新能源车用1300V模块在内的多款模块新产品正在开发或已经完成开发处于推广阶段,在电网、轨交、新能源等多领域持续以科研引领产品支撑下游应用。

  新能源乘用车电驱板块:产能稳步提升,单月产能屡创新高,配套合众汽车出口泰国,实现首次海外出口;全国四大基地百万产能布局推进中,推进科研攻关,加快高压油冷、多合一等产品开发,项目设计开发周期大幅缩短;与各大车企的多个项目已经开发完成。

  传感器板块:加大研发投入,自主车规级霍尔ASIC芯片即将具备量产条件,上半年发布两款芯片:主型工规芯片实现迭代,板级电流检测芯片成功下线,具备大批推广条件。连续获得头部新能源汽车客户订单,产品交付实现倍增,产线建设持续推进,预计全年将新建25条以上产线。

  工业变流板块:公司的工业变流产品在新能源发电、冶金、矿山、船舶、空调等领域获得新订单,既有产品持续批量交付。在新能源发电领域,光伏逆变器和风电变流器产品交付进度加快,作为光伏逆变器市场中唯一央企,公司充分发挥技术、产品和全产业链协同优势,上半年营业收入较2022年同期增长超两倍,在央企发电集团年度集采/框采中大部分实现入围,据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统计,在2023年上半年国内光伏逆变器中标企业中,公司总中标容量为8.8GW,仅次于阳光电源(300274)股份有限公司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排在第三位。

  海工装备板块:海工装备获得国内外多个新订单,实现国内海上风电挖沟铺缆设备首单突破,EROV(电动水下机器人)新产品研发推进顺利,吸引了众多潜在客户的注意。

三、风险因素

  (一)核心竞争力风险

  公司作为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需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不断开展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和资源。由于技术研发存在不确定性,如果公司对于技术及产品发展趋势判断失误、技术研发进度延误、研发成果未达预期、技术成果转化不力,可能导致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失败或者投入市场的新产品无法如期为公司带来预期收益等情况,公司的经营业绩或将受到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紧密跟踪行业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把握市场发展方向,加强科技研发与市场经营的联动,强化市场调研,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快自主核心技术研发,提高产品品质。

  (二)经营风险

  世界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国际性突发政治事件、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等各种因素对公司境外经营形成风险;境外人力资源短缺、海外部件供应紧张、项目成本增加等负面影响仍在持续,对公司既有境外业务的经营带来不利影响;此外,公司境外项目执行周期长、技术要求严格、多数采用国际标准和本地化等要求,涉及总包方、业主、供应商等多方关系,对项目执行、工程进度和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应对措施:加强识别境外各执行项目中的风险点,科学实施定性及定量风险分析,整体规划风险应对;持续完善海外市场营销模式,探索拓展海外市场参与模式;建立市场项目信息的长期跟踪机制,有效维护客户关系。

  (三)财务风险

  随着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持续推进,公司市场开拓、产品出口、境外投资并购等经营活动不断增多,汇率波动带来了各种风险。如:国际金融环境动荡,汇率走势难以预测,导致公司持有的外币资产与负债、外币销售及采购业务面临的资产损失增加,成本增加等风险;同时因市场反向变动,导致远期锁汇增加一定的购汇成本风险。

  应对措施:加强相关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持续关注汇率变动趋势;建立全过程汇率风险管理机制,制定适当的外汇风险管理方案并组织实施;在外币业务开展的前期即采取外汇风险管理方案以锁定外汇风险。

  (四)行业风险

  国家的新能源补贴政策发生变化,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市场的价格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外巨头联合相关企业等可能采用规模优势及低价策略抢占市场份额,争夺既有客户与潜在客户并压缩市场占有率。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加速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技术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对下一代产品的技术迭代速度及技术研发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应对措施:积极搜集国家政策及行业信息,加强市场趋势及市场经营战略的研究,建立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完善市场经营策略;加强技术创新,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

  (五)宏观环境风险

  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行业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国际市场不确定不可控因素增加。公司的境内主体需从海外采购部分原材料及向海外销售,公司亦在海外设立了多家经营主体负责当地的业务经营与拓展。公司的海外业务经营受到国际贸易政策以及当地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可能引发产品成本增加、订单获取难度加大等。

  应对措施:持续跟踪海外业务所涉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行业等相关信息和动态方向,强化对涉外项目风险评估,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切实防范风险。

  (六)其他重大风险

  基于公司立足轨道交通和新能源双赛道的发展战略,公司业务已拓展到新能源产业。对于处于充分竞争市场的新产业(300832),面临行业竞争、客户接受程度、产品技术水平、质量可靠性、成本控制等多方面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存在产品技术条款不能满足业主要求、新产品的开发及发布交付进度不及预期等风险,可能导致新产业难以实现预定发展目标。同时新产业的快速发展,公司业务形态日趋复杂,对公司多元产业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应对措施:紧跟行业动态,持续对标标杆企业,深入调研学习;配备充足的资源,科学开展新产业相关市场项目,严控项目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等各方面风险,重视项目过程管控,加强对风险事项的持续关注。加强多元产业管理能力提升,加大变革力度,加快数字化转型,深化和平移优秀管理实践,进一步激发组织活力,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领先的市场地位

  公司作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具有领导地位的牵引变流系统供应商,现有牵引变流系统产品覆盖机车、动车、城轨领域多种车型,打破国际垄断,实现了列车核心系统的国产替代,并领跑国内市场。截至2023年上半年,公司高速铁路、机车牵引变流系统产品持续领跑国内市场。在城轨领域,根据城轨牵引变流系统市场招投标等公开信息统计,公司2012年至2022年连续十一年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在轨道工程机械领域,公司下属子公司宝鸡中车时代是国铁集团三大养路机械定点生产企业之一,共拥有约77项行政许可,可生产50余种产品,并且不断向客运专线、城轨市场开拓。

  此外,公司新兴装备业务乘势突破,纷纷挤入行业前列并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其中乘用车功率模块2023年上半年装机量位居行业前三,市场占有率达12.4%(来自:NE时代);光伏逆变器2023年上半年中标8.8GW,国内排名进入行业前三,并在集中式逆变器领域排名国内第一(来自:索比光伏网)。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装机量居国内行业前列。传感器件稳居轨道交通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在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领域位居行业前列。

  2、创新驱动的科技能力

  公司深耕于轨道交通牵引变流系统领域,形成了突出的科技创新实力,并遵循“同心多元化”战略向相关领域进行技术延伸。目前已建立完善的研发体系,具备在产品设计、制造和检测等方面的持续创新能力。公司组建了技术委员会,对科研技术工作提供决策支持,并引入CMMI、IPD等管理体系与理念,建立了行业产品应用技术和创新前沿技术协同的研发运行模式。公司具备雄厚的科研实验、试验检测的能力,检测试验体系由电气系统实验室、电机实验室、大型振动实验室、可靠性实验室、TSN网络一致性实验室等20余个实验室组成,覆盖公司各业务领域的研究性试验、型式试验和出厂试验。

  公司拥有6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7个省级技术创新平台,1个博士后工作站。在境内外累计获得专利授权数量3,746件,其中发明专利2,170件;主持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48项、国内标准152项(含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十三五以来公司累计获批国家级项目45项;荣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质量奖等多项重要奖项,综合科技创新实力领跑行业。2022年公司功率半导体与集成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科技部评审验收,成功获批节能管控与测评铁路行业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列车自主运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资质。

  3、高可靠的质量与服务优势

  公司一直视产品质量为生存之本,为了顺应国际铁路市场不断变化的管理要求,持续提升公司质量体系管理能力和水平,先后通过了ISO9001、EN15085CL1级、ISO/TS22163、IATF16949等多项国际标准认证的质量管理体系,相关铁路产品通过CRCC认证,对公司产品实施过程质量控制。此外,公司还建立了覆盖设计开发、采购、生产制造、市场营销、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和保证体系,通过过程评审、过程检测、内外部审核、定期管理评审、不定期质量督察、数据分析、流程改进等方式识别改进机会并落实责任,确保达成改进目标。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模式,保障了产品的高可靠性和高效性。公司于2013年获得工信部工业企业质量标杆企业,并于2016年获得第二届中国质量奖。公司始终坚持“品质驱动时代”的质量理念,实施严谨的质量安全管控措施,形成了“质量是生命线,是企业至高无上的责任和荣誉”的全员质量文化。

  在售后服务领域,公司于2004年创立了“绿荫服务”品牌并注册国内轨道交通行业售后服务唯一“绿荫”服务商标,秉承“快速、有效、满意”的服务宗旨,全天候高质量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现场服务,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同时,结合中国铁路总公司检修战略规划,开拓并持续优化检修市场布局,已在青岛、洛阳两地成立了检修分公司,并在全国建立了若干个属地化检修基地。

  4、全产业链的协同优势

  公司立足“两条钢轨”,围绕“技术”和“市场”两个同心,布局了多元化产业,已形成“基础器件+装置与系统+整机与工程”的完整产业链结构,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以轨道交通牵引变流系统为主的轨道交通电气装备、轨道工程机械、通信信号系统、功率半导体器件等。同时,依托公司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积累的技术、渠道、品牌等优势资源,积极布局轨道交通以外的产业,并通过持续实施精益生产、加强工艺管控能力、供应商管理等举措,全面提升产品实现能力。完整的产业链结构和不断拓展的新兴装备业务不仅为公司提供了盈利增长点,更是公司掌握完整产业链资源、打造拥有自主研发核心技术且成本有效管控的供应商体系的重要保障。

  5、行业领先的高水平人才

  公司拥有一批掌握行业核心技术、高端技能和经营管理的人才,专业背景涉及机械电子、电气工程、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材料等多个领域,专业交叉互补性强。其中研发团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现有境内研发人员2,775人,占境内员工35.26%,超过三分之一拥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优秀的人才队伍为公司形成关键核心技术并保持技术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公司管理团队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原董事长丁荣军先生拥有超过38年的轨道交通行业经验,2005年被授予第七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与成就奖,2011年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年被评为中国地铁50周年致敬人物。丁荣军先生主持开发的牵引变流技术大量应用于轨道交通车辆,带领团队构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半导体产业技术体系。公司现任董事长李东林先生和副董事长刘可安先生亦拥有超过28年的轨道交通行业经验,李东林先生于2011年获得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和湖南省优秀企业家称号,2017年荣获全国国企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2018年获2017-2018年“全国优秀企业家”称号。刘可安先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于2014年获全国电子信息行业杰出企业家称号、湖南省省长质量奖,2020年荣获当代发明家称号,2022年获2021-2022年“全国优秀企业家”称号。公司现任执行董事、总经理尚敬先生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6年获中国铁路协会“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2018年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拥有丰富行业经验的管理层团队多年来带领公司准确把握行业发展机遇与方向,实现跨越式发展。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新兴装备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