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直击业绩会|交行高管解析今年银行业收入端三重压力 一季度按揭投放有明显改善)
财联社3月30日讯(记者 徐川) 交通银行今日披露年报显示,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921.49亿元,同比增长5.22%。展望2023年净利润增速,交通银行首席风险官林骅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与经济周期相比,银行业利润波动往往有滞后反应,对于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预计会在2023年有明显体现。”
林骅认为,收入端或遇到三重压力。一是去年贷款市场定价下行的影响会在今年集中体现,在负债成本相对刚性的情况下,息差和利息净收入增长将面临挑战;二是资本市场波动仍较大,同时银行业还需要落实好减费让利的政策,因此预计中收增长会面临较大压力;三是随着资本市场和汇率的波动,投资的估值和汇率的不确定在加大。
对于开年信贷投放形势,交行高管今日透露,截至2月末,交行基建类贷款、制造业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绿色信贷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增速均高于各项贷款增速;同时,个人按揭贷款较去年四季度有明显改善,个人消费贷款也延续了良好增长势头。
高管谈欧美银行风波:“货币如水”、“货币如蜜”同时存在
对于硅谷银行风波,交通银行行长刘珺在业绩发布会上说道,“它聚焦于科创企业融资,是一种较为先进的金融模式,但确实犯了一个特别基础的金融问题,就是资产负债的错配,严重影响了流动性管理的正常运行。”
在刘珺看来,此次事件中值得关注的地方在于,“‘货币如水’和‘货币如蜜’,这两个现象是同时存在的。”
“不能认为货币就像水一样均匀分布在实体经济的角角落落,有些时候它会像蜜一样黏在某个资产门类上。”刘珺解释说,硅谷银行的负债是如“水”一样,来自于科创企业的存款,但其资产却像“蜜”一样,“焊”在长期债券上,因此在最终进行挤兑后,整个负债缺口会立刻显现出来,而整个资产的变现能力又很差。
刘珺还认为,瑞信事件则与“KYC(充分了解客户)”有关。“此次瑞信亏损最大的两笔投资项目,其基础状况都很一般,只不过是通过所谓的报表‘腾挪术’,做出了一个相对比较漂亮的财务报表,但最终会形成很大的财务损失。”刘珺说道。
此次欧美银行事件对交行产生了哪些影响?对此,业务总监涂宏透露,交行未持有瑞信被减记的AT1债券,总体判断欧美银行风险事件对中资银行的影响较小。
另从外汇敞口来看,“交行是通过市场风险限额来约束交易性的外汇敞口,相关事件对交行的美元敞口影响非常小,也不会影响到国际化策略。”涂宏表示。
一季度交行个人住房贷款较上年四季度明显提升
在被问及今年一季度信贷开门红成色如何,交通银行副行长郝成表示,从年初到2月末的情况来看,对公信贷投放实现了量价齐升、结构优化,整体市场的信贷需求较为旺盛,特别是基建、制造业、绿色等领域。
“截至2月末,交行基建类贷款、制造业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绿色信贷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增速均高于各项贷款增速,延续了去年比较良好的态势”。郝成介绍说,此外,长三角地区信贷需求也较为旺盛,目前区域内对公贷款投放保持同比多增,投放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制造业、绿色发展等领域。
另在零售贷款方面,交通银行副行长周万阜重点提到,“在房地产市场政策落实以及市场回暖的背景下,今年一季度交行个人住房贷款的需求得到了改善,贷款业务储备较去年四季度有明显回升”。
就个人消费贷款,据周万阜介绍,“今年以来,交行个人消费贷款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快速增长势头,截至昨日(3月29日),个人消费贷款的增幅是去年同期的5.9倍,增量是去年同期的9.34倍”。
另从银行卡消费情况看,周万阜表示,今年以来,银行卡消费和分期也是在逐步恢复,截至昨日(3月29日),交行信用卡分期比去年同期增加5.34%,消费额也有所增加。
房地产贷款不良率抬升 开发贷拨备高于全行平均
年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交行对公房地产行业不良贷款余额145.60 亿元,较2021年末增加9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8%,较2021年末上升1.55个百分点。
对于房地产信贷资产质量把控,交行在年报中提到,“按照实质性风险判断原则将所涉及的部分房地产项目贷款下迁不良,同时进一步加强相关贷款的风险管理和清收处置。”
对此,交通银行首席风险官林骅具体解释说,“我们会把逾期或欠息时间超过60天以上的,都归入到不良;同业违约率比较高或者存在较大完工风险的,我们认为可能会造成贷款实质性风险的,都一律下降到不良”。
此外,对于现金流持续紧张、存在阶段性困难的集团或项目,林骅表示,“虽然还没有逾期,但也会放到关注类贷款中,予以重点管理”。
对于列入不良的房地产开发贷款,据交行判断,其风险缓释水平较高。“整体宏观环境的风险是在收敛,交行房地产贷款的风险总体是可控的”。林骅进一步表示,目前开发贷款的拨备率是高于全行贷款的平均拨备水平,整体上具有较高的风险抵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