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时代电气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时代电气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和普速干线铁路加速建设,川藏铁路全线开工,2022年中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109亿元;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保持高位运行,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内地共计新增城轨交通运营线路长度1085.17公里。在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指引下,中国新能源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22年中国新能源车产量高达700.3万辆,比上年增长90.5%;国家能源局数据表明2022年中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1.25亿千瓦,比上年增长23.8%。公司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提升盈利能力为全年经营管理的核心要务,全体员工团结奋斗,为2022年提交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在轨道交通产业方面,面对国铁集团移动装备新造投资持续低迷局面,公司在保证产品交付和保持稳固市场地位的同时,全力开拓新产品和新市场;关键技术持续突破,CR450攻克高效轻量化变流技术,机车自动驾驶完成朔黄东线万吨重载线路试验;城轨牵引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11年行业领跑,“经营城市”战略效果显著,在长春、东莞等多个城市实现首单突破;检修和海外业务持续推进,斩获多个跨平台检修订单,在欧洲和美洲分别获得机车和地铁的海外订单;城轨工程车市场占有率行业领先,电客车检测系统实现首单突破,全自主双动力钢轨打磨车着力解决高海拔隧道作业世界性难题;信号业务持续推进,LKJ获得新订单,长沙2号线信号系统改造项目有序推进,自主FAO信号系统完成宁波外场试验验证,踏出工程化应用关键一步;此外,供电系统、车底巡检机器人、试验台等新产品均有订单斩获。 在新产业(300832)方面,IGBT模块交付在轨交、电网领域市场份额大幅领先,占有率国内第一,新能源市场快速突破,全年交付器件数大幅增长,突破第七代超精细沟槽STMOS技术,半导体二期产能持续提升,半导体三期项目迅速推进;新能源乘用车电驱系统全年销量排名持续提升,根据NE时代统计数据,全年排名进入行业前六,成功研制250kW高压油冷SiC汽车电驱;传感器业务新建19条产线,产能持续提升,交付量大幅增长;光伏逆变器业务国内新签订单超10GW,矿卡电驱系统、风电变流器、中央空调变流器持续批量交付并斩获新订单,成功交付国内首个全线国产主传动热连轧项目,矿卡无人驾驶通过安全评审,推出全球首套基于永磁直驱技术的55立方超大型电铲变频系统;海工装备国内市场新签多个订单,加速开启深海ROV电动化革命,“水龙号”浅水挖沟机实现商业化运营;成功中标三峡集团国内首个IGBT制氢电源批量订单,完成储能产品开发和认证。 展望未来,公司有信心发挥产业优势,巩固行业地位,努力发展业务,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作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具有领导地位的牵引变流系统供应商,具备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及服务的综合能力,致力于成为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全面解决方案的首选供应商。 公司以技术研发为核心,秉持“高质量经营,高效率运营”理念,坚持“同心多元化”战略,在夯实提升轨道交通业务的基础上,逐步拓展轨道交通外市场,打造新的增长点。 公司主要从事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并提供相关服务,具有“器件+系统+整机”的产业结构,产品主要包括以轨道交通牵引变流系统为主的轨道交通电气装备、轨道工程机械、通信信号系统等。同时,公司还积极布局轨道交通以外的产业,在功率半导体器件、工业变流产品(主要包含:风光储氢设备及光伏工程、矿卡电驱、空调变频、冶金变频、船舶变频)、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传感器件、海工装备等领域开展业务。经过多年的研发积淀和技术积累,公司已经具备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成为在电气系统技术、变流及控制技术、工业变流技术、列车控制与诊断技术、轨道工程机械技术、功率半导体技术、通信信号技术、数据与智能应用技术、牵引供电技术、检验测试技术、深海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 自设立以来,公司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 (二)主要经营模式 就采购模式而言,公司采用“统一管理、专业归口、采购分离”的模式,建立了统一的采购制度、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实施集中采购和推进统一的采购平台,从而保证采购质量,实现降本增效。 就生产模式而言,公司采取以销定产的计划管理模式,根据销售订单以及以往销售情况制定销售计划,基于日常需求评估和产供销协调准备一定数量安全库存,确定生产计划。公司以“精益高效、动态管理、综合平衡”为理念,搭建起适合公司发展的集成化、动态柔性化、高效化、智能化生产计划体系。 就服务模式而言,公司建立了覆盖重点客户、重点区域、重点产品的全球售后服务网络,通过“服务本部-服务办事处-服务站”三级服务管理模式,切实履行第一时间响应,保证客户能随时获得售后服务、技术支持、质量反馈和投诉咨询。 就销售模式而言,公司通过市场化公开投标、竞争性谈判、客户单一来源采购、客户询比价等方式获取订单,并根据客户需求进行生产销售。公司目前主要采取直销模式实现销售。 就研发模式而言,公司坚持“战略牵引”和“市场导向”双轮驱动,从战略角度和市场角度确定科研项目,开展具体科研工作。通过引入IPD及项目铁三角理念,将技术创新的前端扩充到市场研究和产品规划,后端扩充到量产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实现产品从战略规划、科研开发到市场退出的全过程管理。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公司主要从事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并提供相关服务。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C3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所属行业为“C3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根据国家统计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国家统计局令第23号),公司所属行业为“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2.4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公司轨道交通装备主要包括轨道交通电气装备、轨道工程机械和通信信号系统,其各自所属《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中“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2.4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下的具体细分领域。 公司新兴装备(002933)包括功率半导体器件、工业变流产品、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传感器件和海工装备,其中有部分产品用于轨道交通领域。2022年度,新兴装备业务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8.54%,虽然比例在逐年提升,但占比仍不高,因此将公司整体归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中“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2.4轨道交通装备产业”。 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基本特点是核心技术门槛高,客户对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持续性均有极高的要求,要求企业具备极强的抗风险能力。公司以核心技术为驱动,不断创新,围绕铁路、城轨、新能源、矿山、港口、冶金等应用场景,打造更加智慧、更加绿色的高端装备。公司长期积累的自主核心技术、国家级创新平台以及从器件到整机的多学科的专业能力,是轨道交通及工业高端装备行业的主要门槛。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是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具有领导地位的牵引变流系统供应商,可生产覆盖机车、动车、城轨领域多种车型的牵引变流系统。公司牵引变流系统产品型谱完整,市场占有率居优势地位,以城轨领域为例,根据城轨牵引变流系统市场招投标公开信息统计,公司2012年至2022年连续十一年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 在轨道工程机械领域,公司下属子公司宝鸡中车时代是国铁集团三大养路机械定点生产企业之一,共拥有约77项行政许可,可生产重型轨道车、接触网作业车、大型养路机械、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车等多个系列共计50余种产品,并且不断向客运专线、城轨市场开拓。 在功率半导体领域,公司建有6英寸双极器件、8英寸IGBT和6英寸碳化硅的产业化基地,拥有芯片、模块、组件及应用的全套自主技术。公司生产的全系列高可靠性IGBT产品打破了轨道交通和特高压输电核心器件由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目前正在解决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发电装备的核心器件自主化问题。据NE时代统计,2022年公司在乘用车功率模块装机量进入行业前四,市场占有率达12.4%。 公司以技术研发为核心,坚持“同心多元化”战略,在夯实提升轨道交通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布局轨道交通以外的产业,打造新的增长点。工业变流领域,公司在矿卡电驱、空调变频器等细分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并积极拓展光伏逆变器、风电变流器、储能变流器、制氢电源等新能源装备业务,其中光伏逆变器强势崛起,中标月度排名3次第一,全年中标10GW,国内排名进入行业前四。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全年装机超16.7万套,装机量排名及市场份额快速增长,国内市场排名进入行业前六。传感器件稳居轨道交通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在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领域位居行业前列。 公司将始终围绕客户需求,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做强差异化竞争优势。通过持续商业、技术和管理创新,为社会提供智能、安全、绿色、舒适的高端装备,成为交通与能源领域电气系统全面解决方案的首选供应商。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2022年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遇冲击,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二十大”报告描绘了新能源产业发展宏伟蓝图,《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双碳”等国家顶层战略的持续实施,为公司轨道交通和新能源装备产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指出要推广智能化、数字化交通装备,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倡导绿色发展节约集约、低碳环保。研发新一代绿色智能、高速重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围绕系统全寿命周期,向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建立世界领先的现代轨道交通产业体系是我国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的发展方向。同时,“双碳”背景下,国家大力开展“公转铁”实施铁路运能提升,重载货运机车仍有较大潜力;城际高速铁路作为“新基建”核心工程,城际/市域领域发展迎来良好契机;智慧赋能、融合创新成为城轨产业发展主方向,市场机遇众多;轨道交通检修后市场容量巨大,产业增长趋势明显。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提出,是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决策,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在“双碳”背景下,国内新能源发电产业“风-光-储-氢”市场多点耦合爆发,市场前景巨大,蕴含无限商机。联合生态伙伴构建一个风、光、储、氢与电控技术深度融合的端到端技术生态体系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此外,在“双碳”政策推动下,能源低碳转型将带动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半导体器件和传感器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自成立以来,公司深耕轨道交通牵引变流系统领域,形成了突出的科技创新实力,并遵循“同心多元化”战略向相关领域进行技术延伸。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已形成电气系统技术、变流及控制技术、工业变流技术、列车控制与诊断技术、轨道工程机械技术、功率半导体技术、通信信号技术、数据与智能应用技术、牵引供电技术、检验测试技术、深海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3,588项有效境内外注册专利对核心技术进行保护,与此同时与相关人员签署保密协议和竞业禁止协议,确保核心技术不被泄露。 公司拥有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公司根据行业创新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创新,致力于核心技术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更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核心技术全面应用覆盖以轨道交通牵引变流系统为主的轨道交通电气装备、轨道工程机械、通信信号系统等产业,以及功率半导体、工业变流、风电、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电驱、传感器、海工装备等轨道交通以外的产业。公司上述核心主业的设计集成、设备制造、系统交付均充分依赖于公司的核心技术。 报告期内核心技术未发生重大变化。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完成3000HP重混机车核心产品研制装车及车载调试,全球首创混合动力机车中间电压三段线控制技术;攻克机车自动驾驶两万吨重载组合列车纵向动力学仿真技术,完成万吨重载线路试验。完成基于“再生能量利用+储能”的标准型6MW能量调度系统在业主分区所成功投运;智能列检系统巡检机器人在无锡2号线示范应用;自主FAO全自动运行信号系统完成宁波外场试验验证,踏出工程化应用关键一步。矿卡无人驾驶实现了“安全员下车”,满足“装、运、卸”全流程无人化作业;光伏225kW逆变器实现批量应用;储能户外型变流器覆盖1725kW、1575kW、1375kW、1250kW功率等级,产品各项关键指标优于国标要求;完成全球首个大功率IGBT制氢电源研制以及实证测试;全自主双动力钢轨打磨车解决高海拔隧道作业世界性难题;综合检修列车完成工电供一体化检修作业车试制与调试;突破第七代超精细沟槽ST-MOS技术,电流密度大幅提升。攻克250kW汽车高压油冷SiC电驱绝缘、电机轴承电腐蚀关键技术;4500米级自主ROV正式投入科考服务应用。数字化磁通门技术实现在新能源汽车BMS、充电桩漏电流检测中首次应用。围绕公司核心技术及主要产品,新增授权专利443件,公司目前授权且有效专利数量3,588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50%。公司坚持技术创新,在研国家级、省部级政府机关及行业主管单位支持的研究项目30项,主持或参与31项国家级及行业级标准编制。 3.研发投入情况表 4.在研项目情况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领先的市场地位 公司作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具有领导地位的牵引变流系统供应商,现有牵引变流系统产品覆盖机车、动车、城轨领域多种车型,打破国际垄断,实现了列车核心系统的国产替代,并领跑国内市场。截至2022年末,高速铁路、机车牵引变流系统产品连续多年领跑国内市场。在城轨领域,据RT轨道交通统计,2022年公司在公开招标的4264辆地铁牵引变流系统订单中,中标2138辆,占比50.14%,2012年至2022年连续十一年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在轨道工程机械领域,公司下属子公司宝鸡中车时代是国铁集团三大养路机械定点生产企业之一,共拥有约77项行政许可,可生产50余种产品,并且不断向客运专线、城轨市场开拓。 此外,公司新兴装备业务乘势突破,纷纷挤入行业前列。其中乘用车功率模块装机量位居行业前四,市场占有率达12.4%(来自:NE时代);光伏逆变器全年中标10GW,国内排名进入行业前四(来自:索比光伏网)。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装机量排名及市场份额快速增长,国内市场排名进入行业前六(来自:NE时代)。传感器件稳居轨道交通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在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领域位居行业前列。 2、创新驱动的科技能力 公司深耕于轨道交通牵引变流系统领域,形成了突出的科技创新实力,并遵循“同心多元化”战略向相关领域进行技术延伸。目前已建立完善的研发体系,具备在产品设计、制造和检测等方面的持续创新能力。公司组建了技术委员会,对科研技术工作提供决策支持,并引入CMMI、IPD等管理体系与理念,建立了行业产品应用技术和创新前沿技术协同的研发运行模式。公司具备雄厚的科研实验、试验检测的能力,检测试验体系由电气系统实验室、电机实验室、大型振动实验室、可靠性实验室、TSN网络一致性实验室等20余个实验室,覆盖公司各业务领域的研究性试验、型式试验和出厂试验。 公司拥有6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7个省级技术创新平台,1个博士后工作站。在境内外累计获得专利授权数量3588件,其中发明专利2048件;主持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48项、国内标准149项(含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公司累计获批国家级项目3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27项),先后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质量奖等多项重要奖项,综合科技创新实力领跑行业。2022年公司功率半导体与集成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科技部评审验收,成功获批节能管控与测评铁路行业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列车自主运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资质。 3、高可靠的质量与服务优势 公司一直视产品质量为生存之本,为了顺应国际铁路市场不断变化的管理要求,持续提升公司质量体系管理能力和水平,先后通过了ISO9001、EN15085CL1级、ISO/TS22163、IATF16949等多项国际标准认证的质量管理体系,相关铁路产品通过CRCC认证,对公司产品实施过程质量控制。此外,公司还建立了覆盖设计开发、采购、生产制造、市场营销、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和保证体系,通过过程评审、过程检测、内外部审核、定期管理评审、不定期质量督察、数据分析、流程改进等方式识别改进机会并落实责任,确保达成改进目标。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模式,保障了产品的高可靠性和高效性。公司于2013年获得工信部工业企业质量标杆企业,并于2016年获得第二届中国质量奖。公司始终坚持“品质驱动时代”的质量理念,实施严谨的质量安全管控措施,形成了“质量是生命线,是企业至高无上的责任和荣誉”的全员质量文化。 在售后服务领域,公司于2004年创立了“绿荫服务”品牌并注册国内轨道交通行业售后服务唯一“绿荫”服务商标,秉承“快速、有效、满意”的服务宗旨,全天候高质量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现场服务,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同时,结合中国铁路总公司检修战略规划,开拓并持续优化检修市场布局,已在青岛、洛阳两地成立了检修分公司,并在全国建立了多个属地化检修基地。 4、全产业链的协同优势 公司立足“两条钢轨”,围绕“技术”和“市场”两个同心,布局了多元化产业,已形成“基础器件+装置与系统+整机与工程”的完整产业链结构,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以轨道交通牵引变流系统为主的轨道交通电气装备、轨道工程机械、通信信号系统、功率半导体器件等。同时,依托公司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积累的技术、渠道、品牌等优势资源,积极布局轨道交通以外的产业,并通过持续实施精益生产、加强工艺管控能力、供应商管理等举措,全面提升产品实现能力。完整的产业链结构和不断拓展的新兴装备业务不仅为公司提供了盈利增长点,更是公司掌握完整产业链资源、打造拥有自主研发核心技术且成本有效管控的供应商体系的重要保障。 5、行业领先的高水平人才 公司拥有一批掌握行业核心技术、高端技能和经营管理的人才,专业背景涉及机械电子、电气工程、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材料等多个领域,专业交叉互补性强。其中研发团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现有工程技术人员2822人,占比35.3%,超过三分之一拥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优秀的人才队伍为公司形成关键核心技术并保持技术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公司管理团队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原董事长丁荣军先生拥有超过38年的轨道交通行业经验,2005年被授予第七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与成就奖,2011年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年被评为中国地铁50周年致敬人物。丁荣军先生主持开发的牵引变流技术大量应用于轨道交通车辆,带领团队构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半导体产业技术体系。公司现任董事长李东林先生和副董事长刘可安先生亦拥有超过28年的轨道交通行业经验,李东林先生于2011年获得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和湖南省优秀企业家称号,2017年荣获全国国企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刘可安先生于2014年获全国电子信息行业杰出企业家称号、湖南省省长质量奖,2020年荣获当代发明家称号,2022年获2021-2022年“全国优秀企业家”称号。 拥有丰富行业经验的管理层团队多年来带领公司准确把握行业发展机遇与方向,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四、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公司作为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需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不断开展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和资源。由于技术研发存在不确定性,如果公司对于技术及产品发展趋势判断失误、技术研发进度延误、研发成果未达预期、技术成果转化不力,可能导致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失败或者投入市场的新产品无法如期为公司带来预期收益等情况,公司的经营业绩或将受到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紧密跟踪行业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把握市场发展方向,加强科技研发与市场经营的联动,强化市场调研,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快自主核心技术研发,提高产品品质。 (四)经营风险 世界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国际性突发政治事件、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等各种因素对公司境外经营形成风险;境外人力资源短缺、海外部件供应紧张、项目成本增加等负面影响仍在持续,对公司既有境外业务的经营带来不利影响;此外,公司境外项目执行周期长、技术要求严格、多数采用国际标准和本地化等要求,涉及总包方、业主、供应商等多方关系,对项目执行、工程进度和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应对措施:加强识别境外各执行项目中的风险点,科学实施定性及定量风险分析,整体规划风险应对;持续完善海外市场营销模式,探索拓展海外市场参与模式;建立市场项目信息的长期跟踪机制,有效维护客户关系。 (五)财务风险 随着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持续推进,公司市场开拓、产品出口、境外投资并购等经营活动不断增多,汇率波动带来了各种风险。如:国际金融环境动荡,汇率走势难以预测,导致公司持有的外币资产与负债、外币销售及采购业务面临的资产损失增加,成本增加等风险;同时因市场反向变动,导致远期锁汇增加一定的购汇成本风险。 应对措施:加强相关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持续关注汇率变动趋势;建立全过程汇率风险管理机制,制定适当的外汇风险管理方案并组织实施;在外币业务开展的前期即采取外汇风险管理方案以锁定外汇风险。 (六)行业风险 国家的新能源补贴政策发生变化,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市场的价格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外巨头联合相关企业等可能采用规模优势及低价策略抢占市场份额,争夺既有客户与潜在客户并压缩市场占有率。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加速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技术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对下一代产品的技术迭代速度及技术研发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应对措施:积极搜集国家政策及行业信息,加强市场趋势及市场经营战略的研究,建立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完善市场经营策略;加强技术创新,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 (七)宏观环境风险 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行业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国际市场不确定不可控因素增加。公司的境内主体需从海外采购部分原材料及向海外销售,公司亦在海外设立了多家经营主体负责当地的业务经营与拓展。公司的海外业务经营受到国际贸易政策以及当地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可能引发产品成本增加、订单获取难度加大等。 应对措施:持续跟踪海外业务所涉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行业等相关信息和动态方向,强化对涉外项目风险评估,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切实防范风险。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九)其他重大风险 基于公司立足轨道交通和新能源双赛道的发展战略,公司业务已拓展到新能源产业。对于处于充分竞争市场的新产业,面临行业竞争、客户接受程度、产品技术水平、质量可靠性、成本控制等多方面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存在产品技术条款不能满足业主要求、新产品的开发及发布交付进度不及预期等风险,可能导致新产业难以实现预定发展目标。同时新产业的快速发展,公司业务形态日趋复杂,对公司多元产业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应对措施:紧跟行业动态,持续对标标杆企业,深入调研学习;配备充足的资源,科学开展新产业相关市场项目,严控项目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等各方面风险,重视项目过程管控,加强对风险事项的持续关注。加强多元产业管理能力提升,加大变革力度,加快数字化转型,深化和平移优秀管理实践,进一步激发组织活力,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面对动荡复杂的世界经济环境,国际突发政治事件、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等各类经营不利因素,公司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持续提升盈利能力、优化盈利结构为全年经营管理的核心要务。公司在轨道交通领域聚力攻坚、稳中有进;在新产业板块紧抓市场机遇、奋力开拓功率半导体器件、新能源汽车电驱产业,经营业绩再创新高。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180.34亿元,同比增长19.26%,主要系新兴装备产业收入增长所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人民币25.56亿元,同比增长26.67%,主要系收入增长驱动;实现基本每股收益人民币1.80元,同比增长10.43%;实现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7.61%,同比增长0.05个百分点。报告期末资产总额人民币485.10亿元,较报告期初增长9.87%;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人民币345.31亿元,较报告期初增长5.85%,主要系本报告期经营积累增加所致。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铁路作为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民生工程,长期以来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到2035年,全国铁路网规模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达到7万公里左右,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实现铁路覆盖,其中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通达;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入实施,国家部署“新基建”、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推动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加快发展等重大战略,城际、市域(郊)铁路发展将迎来增长。轨道交通装备存量的不断增长将带来一定规模的轨道交通装备进入维修期,售后维保亦将保有一定的市场空间。就竞争格局而言,铁科院旗下北京纵横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凭借着较为丰富的产品研发、生产及装车运用经验,在动车牵引变流系统市场保持着较强劲的竞争力。此外,中国中车(601766)下属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中车大连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中车大连电力牵引研发中心有限公司亦从事轨道交通牵引变流系统相关业务,与公司部分业务存在一定竞争关系。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总体趋势放缓,地方政府负债率高,财政政策收缩明显,抑制基建投资增速。为防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政府严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有地铁城市从严控制新一轮建设规划审批。在地铁建设总体放缓的趋势下,市域和中低运量或将迎来发展机会。同时,在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背景下,2022年8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城轨建设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建设绿色城轨要求,未来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和低碳综合解决方案产品越来越受到用户青睐。就竞争格局而言,依托在部分区域与业主深度合作,2022年新誉庞巴迪牵引系统有限公司和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分别在成都和西安市场有所斩获。此外,上海阿尔斯通交通电气有限公司和江苏经纬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也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催生了极具增长潜力的数千亿级新能源市场。风光储氢设备及光伏工程、新能源汽车电驱动、半导体和传感器等与国家“双碳战略”高度契合的新兴产业,目前正快速发展,亦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就竞争格局而言,光伏逆变器市场寡头效应明显,其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阳光电源(300274)股份有限公司、上能电气(300827)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变流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市场占有率超过80%。风电变流器市场,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禾望电气(603063)股份有限公司、新疆金风科技(002202)股份有限公司三家市场占有率明显领先行业其他玩家,此外诸如瑞能新能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广东日丰电缆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也占有一席之地。2022年公司新能源汽车电驱动产业首次进入行业前六,仍面临日本电产株式会社、深圳市汇川技术(300124)股份有限公司等激烈竞争,且排名前四的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占据半壁江山。半导体市场,在汽车、光伏和风电等领域,以“英飞凌芯片+自营封装”模式起家的嘉兴斯达半导(603290)体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IGBT市场发展势头较猛;此外,以英飞凌科技公司、三菱电机株式会社为代表的国际龙头企业经过长期积累,抢先布局,占领技术和市场的高地。传感器市场,LEM公司电量传感器全球排名第一,一直是行业标杆。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秉持“高质量经营,高效率运营”理念,坚持“同心多元化”战略,以“智慧赋能”,深耕细作轨道交通领域,乘“双碳”之势,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公司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强以及跨专业的技术优势,推动多系统协同互补和创新融合,通过精细管理提质赋能,持续提升效率效益,实施资源优化配置、提升资产经营水平,为股东创造可持续价值,全面实现公司的稳健发展,加速成为交通与能源领域电气系统全面解决方案全球首选供应商。 (三)经营计划 2023年,公司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为指导,持续深化高质高效发展理念,紧抓“智慧”与“双碳”战略机遇,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和管理提质增效,以提升盈利能力为主线,以品质创新为驱动,以改革赋能为动力,实现规模和效益的稳健协调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