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钠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千亿市场哪些公司能分一杯羹?)
近日,多家企业密集发布钠离子电池量产的最新进展。
据证券日报消息,12月22日,蜂巢能源透露,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原型样件已经完成开发,能量密度达到110Wh/kg;第二代钠离子电池产品正在开发中,预计2023年一季度完成设计定型,能量密度为135Wh/kg;2023年第四季度计划完成160Wh/kg的钠离子电池开发,预计循环寿命超过2000次。
12月21日,根据孚能科技官微消息,公司收到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同意就EV3车型开展钠离子电池前期适配性预研工作”的通知,该应用钠离子产品的车型将在2023年上市销售。
12月20日,厦钨新能发布公告称,公司掌握钠离子电池正极层状材料量试生产技术,其中钠电正极材料前驱体及材料开发已完成试生产工作,产品在低温性能和倍率性能方面提升明显。
分析人士表示,钠电池产业化进展清晰,与锂电池产业互补,随着入局企业增多,应用场景不断扩充,钠电池正进一步加速其产业化进程。
智通财经APP获悉,钠电池是一种新型二次电池,其组成结构、工作原理以及生产工艺均与锂电池类似。相较于锂电池,钠电池具备较高的安全性、优异的低温性能以及显著的成本优势。
成本方面,锂盐价格一度上探突破60万元/吨,且资源(尤其是开采成本更低的矿产)区位分布不均,存在地缘风险隐患。而钠盐价格不到0.27万元/吨、储量丰富资源易得,行业形成规模化生产后,钠电成本更有望下降到500元/kWh以下。
因此出于短期降本和长期资源战略储备考量,钠离子电池是新能源电池体系降本、保障供应链安全的优选互补方案。
性能方面,相比磷酸铁锂电池,钠离子电池安全性、低温性能更佳,排列无序的无定形碳比石墨快充损耗更小。钠离子电池发展相对滞后主要是由于早期未发现储钠能力强的负极材料,学界商界优先发展锂电体系。
在持续加大研发力度、量产技改后,当前的能量密度和循环性能差距有望被逐步追平。
中信证券认为,随着宁德时代提出钠离子电池产业预计将于2023年形成基本产业链,明年将是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元年。
2022年,中科海钠完成了全球首条的GWh电芯产线搭建并投入运行,2023年将有更多企业完成GWh钠电电芯的布局。如传艺科技和中科海纳计划分别完成4.5GWh、3-5GWh钠离子电池的建设。
除电芯企业,多氟多、圣泉集团、美联新材等企业也纷纷布局千吨级钠离子相关钠离子电池中游材料产能,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进度正处于快速推进中。
总的来说,依托于传统锂电产业链,一方面宁德时代、孚能科技、振华新材、容百科技等锂电企业工艺经验深厚,客户合作紧密,上下游配合良好;另一方面,华阳股份、传艺科技、钠创新能源等依托于院士教授等的技术专利,快速切入赛道。
目前各家规划进展较快,预计2023年形成小批量量产出货,2024年产业将迎来规模化大幅降本时刻。由于钠离子电池产业化时间较晚,各家技术差距不大,在一些品质要求不高的如两轮车、低速车等场景,新势力有望率先实现量产。
从市场空间来看,对能量密度和循环性能要求相对较低、且格局相对分散的两轮车、消费电子、家用储能领域可为钠电提供包容性更强的初步应用场景,低速电动汽车、大型储能有望提供更广阔空间。
中信建投预计,至2025年,两轮电动车、低速电动车、叉车、储能和少量A00级乘用车等是我国钠离子电池率先发力的细分战场,市场空间共约30GWh、200亿元;至2030年,部分商用车、启停电池等也开始贡献销量,市场空间共接近200GWh、千亿元。钠离子电池自身和市场环境都有超预期的可能。
光大证券指出,目前钠离子电池仍然处于从0到1的过程中,应用场景有限,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锂价可能长期处于高位,应用场景可能会逐渐扩大。建议关注:
电池环节:宁德时代、华阳股份、传艺科技、维科技术、孚能科技、鹏辉能源;
正极环节:容百科技、当升科技、振华新材;
负极环节:贝特瑞、杉杉股份、翔丰华;
电解液:天赐材料、多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