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财联社时评】遏制“炒差”“炒概念”,监管要继续打通退市机制)
监管看似平常的一番发言,不料引来各方高度关注。日前,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刘逖表示,下一步上交所将多措并举,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台阶。其中,刘逖特别指出,将开展投机炒作整治专项行动,遏制“炒差”“炒概念”乱象。连续两天,不少投资者在各种平台上发帖留言,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
“炒差”、“炒概念”是市场的老问题,刘逖此番表态是有针对性的。在A股市场,部分游资利用个人投资者追涨、追热点的心态,轮番炒作小市值的ST股以及各种没有业绩空有概念的小盘股,影响了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比如前不久各种“小作文”满天飞,就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困扰。在注册制稳步推进的大背景下,企业上市融资相对更加容易,可能会有一些问题公司包装上市,这就更需要监管层加大对“炒小炒差”乱象的监管。从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来看,投资行为向价值回归,回归理性也是必要的。
当下,A股存量上市公司已突破5000家,但今年退市公司数量目前只有42家,而今年前三季度A股IPO公司数量已达304家。年内退市和新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成比例,说明市场上依然有大量ST股、问题企业存在。市场的出清机制不够完善,也为游资提供了丰富的炒作标的。实事求是的说,监管层对于“蹭热点”“炒概念”公司的处罚也过于宽容,很多时候只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相关问题难免斩不断理还乱。
从投资者结构去看,相对欧美成熟市场,国内的“炒差”“炒概念”现象确实更为突出。这与欧美市场机构投资者为主,国内依旧是个人投资者为主不无关系。去年9月,证监会有关领导介绍,当时资本市场个人投资者突破1.9亿,但持股市值在50万元以下的中小投资者占比达97%。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A股个人投资者交易占比为61.35%,相比过去有极大改善。笔者认为,A股投资主体只有实现了从个人投资者向机构投资者的革命性转变,“炒差”“炒概念”乱象才能有实质性的转变。
在目前情况下,要最大程度的遏制“炒差”“炒概念”是有办法的。笔者认为,一方面,监管部门需要加速完善退市机制,让更多问题企业尽快扫地出门,有效发挥优胜劣汰的基本市场机制,要做到应退尽退、应退速退,有效减少游资的炒作标的;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要加大对于热衷“炒概念”、“蹭热点”公司和游资的打击力度,不能止于监管函、关注函之类的“警示”,要让问题企业和不法分子付出代价,拿出快刀斩乱麻的劲头,平息市场对监管“光打雷不下雨”的质疑。最后,监管层也应该进一步完善市场沟通机制,多倾听投资者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同时也要加强投资者教育工作,引导各种类型投资者回归价值投资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