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证券要闻 - 正文

【财联社时评】刹住理财赎回潮,重回摊余成本法不解决问题

来源:财联社 作者:梁柯志 2022-12-15 07:37: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财联社时评】刹住理财赎回潮,重回摊余成本法不解决问题)

12月份债券市场再现抛压。与11月份不同,这一波抛售主力成了银行理财。笔者从多家机构了解到,12月份定开产品到期规模比较集中,同时11月份债市风波对产品净值的影响比较直接,因此本月到期的银行理财产品普遍承受了比较大赎回压力。

这一因素反馈到债券市场上,再叠加现金类理财整改大限等其他因素,就形成了看似不理性的抛售压力。相关数据显示,12月份封闭型理财产品到期规模达4197亿元,定开型理财产品到期规模也高达2.48万亿元,二者合计接近3万亿规模。因“客户赎回—机构卖出债券—净值继续下跌—客户继续赎回”这一循环无法有效斩断,不少机构都承受了巨大压力,市场甚至出现了必须修改资管新规,重新回到摊余成本法呼声。

但是笔者认为,这种呼声没有抓住当前债市问题的本质,也远水不解近渴。这样最直接的一个结果会是,目前用市值法的产品可以顺利出逃,但风险会如以往一样留给摊余成本法产品,最终是后来资金成了接盘侠。

事实上当前债市问题的成因更为复杂。首先,资管新规实施以来监管并未完全封死摊余成本法,只是其应用范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相关资产必须持有到期且以票息为收益来源。而据笔者了解,目前在各类资管机构中仍有一定比例资产沿用这一估值方法。但问题是过去两年为债券牛市,选用摊余成本法的产品因收益提前确定,跑不赢更为灵活的市值法产品,并未成为主流。但是这不排除债市转熊后,会有更多机构发行采用摊余成本法的产品。

其次,银行理财成立之后为扩规模跑马圈地,在收益率上的恶性竞争是引致赎回反噬的重要原因。净值化转型没有改变客户以收益率为主要考虑的习惯,这导致代销机构在产品上架中纷纷以收益率排名,并倒逼银行理财在投资中运用杠杆,拉长久期,下沉信用。这种做法在过去两年厚增了收益,给了客户一定的幻觉,也注定在产品遇到收益回撤和产品破净后同样要承受赎回压力,并放大在债券市场的抛压。

最后,银行理财规模的快速扩张,也导致债市预期一旦出现反转,市场上很难找到与之相匹配的交易对手,赎回和下跌的恶性循环难以打破。银行理财、基金等代客理财资管机构扎堆的交易所债券市场,本轮负向正反馈表现的尤为突出。相比较之下,银行间市场利率债的波动这一次平息就得更快,因为机构的自营盘较代客理财资金更为理性。

笔者认为,在市场自我修复机制难以止住客户赎回,并缓解债券市场抛压的情况下,当前首要考虑的当是防止其进一步发展成为金融风险。短期来看,可行的做法是引入增量资金,这也是必要的。比如可鼓励银行、保险等大机构的自营资金进场接盘,这有助于平抑市场的非理性抛售。事实上,当前一些债券品种已被机构认为具有投资价值。同时与11月份一样,央行应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释放流动性,帮助市场稳定信心。

从长期来看,各方则应该对现有的银行理财运作机制进行梳理,其中也包括净值法的应用范围。资管新规基本上矫正了自营和代客资金不分的各类弊病。但从目前来看,是否所有类别的资产都适用采用市值法估值?市场各方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同时,在银行理财成为资管市场最大玩家的情况下,未来如何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流动性风险?有关部门也应有深刻反思。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