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美股市场 - 美股评论 - 美股研选 - 正文

Uber 认为出行需求仍旧强劲,未来重点是提升用户粘性和习惯(3Q22 电话会纪要)

来源:海豚投研 2022-11-02 17:27:0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以下是 Uber 3Q22 的电话会纪要,财报点评请见《没增长但能赚钱的 Uber,市场也买单?》

(原标题:Uber 认为出行需求仍旧强劲,未来重点是提升用户粘性和习惯(3Q22 电话会纪要))

以下是 Uber 3Q22 的电话会纪要,财报点评请见《没增长但能赚钱的 Uber,市场也买单?

Q:是否有看到消费者疲软的现象?按照业务划分或者按照地域划分的表现如何?

A:现在没有看到消费疲软的迹象。消费支出不但强劲,而且从零售向服务业转移,Uber 从中受益。

在出行方面,没有看到剧烈波动,季节性趋势保持不变。就欧洲,我们认为欧洲经济的疲软程度更加严重,但没有观察到出行需求的走弱。

外卖业务上,每个月活跃平台用户的订购频率保持一致,不仅是在美国,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我们将在成本上保持谨慎。

影响我们财务状况的最大因素是外汇和美元走强,显著影响了公司的利润率,但这是我们能够克服的。

Q:在打车业务方面,会用什么策略把低频消费者转换为高频消费者?

A:我们活跃的平台用户平均出行次数已经从今年早些时候的 5.0 增加到 5.3。我们看到消费者在该平台上的参与度越来越高。我认为有几个因素:

1)一是我们的会员计划,Uber One,现在已经有超过 1000 万的会员,目前已经在全球的 8 个市场上推出。Uber One 的优势在于它同时适用于打车和外卖。所以 Uber One 可比帮助提升打车频率。

2)其次是交叉销售。我们积极地交叉销售,外卖,杂货店,打车。因此,我们在整个平台上的交叉销售持续增加,带动了新客户,也提高了留存率,推动健康的总预订量增长。

Q:分享一下对劳工部提案的看法。该提案可能如何演变,以及在未来几年,业务结构可能如何演变?

A:这个法案没有对任何工人进行重新分类,因此我们相信它能提供稳员工地位和经营环境。

关于劳工地位的工作是在每个州的层面上进行的,目标是在州一级保持灵活性,有充足的雇工,且尽力为合作伙伴提供适当的保护。

目前的趋势对我们有利,但对公司而言,用工性质永远是大问题,公司有责任保持与地方政府的沟通。

Q:如果用户消费力疲软,外卖业务将如何增长?如何考虑在接下来的 12 到 18 个月里采取措施对冲影响?从现在到 2024 年外卖业务增长计划?

A:公司并未看到外卖业务的疲软,目前外卖业务的人均消费(basket size)提升了,频率更稳定了。现在每月大约有 10% 的食客也在使用我们的杂货配送服务,我们正提升用户粘性。Uber One 会员在外卖部分的渗透率会逐步提高

北美的增长仍非常健康,预订量增长 19%。欧洲实际上在不变汇率的基础上,总预订量也有略微增长。外卖业务是稳定的,增长速度取决于新食客的增加。

就平台上的商家数量,我们现在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商户数量约为 87 万家,同比增长约 11%。

所以在外卖业务的需求侧和供应侧,我们看到食客和商家的增加,两者同时推动了业务的增长,并且我们在 Uber One 看到的消费频率也令人鼓舞。

Q :出行业务的 take rate 达到了 27.9%,上升了 130 个基点,背后的驱动因素是什么?

A:披露的 take rate 是 27.9%,但如果剔除了英国商业模式变化的影响,实际的 Take rate 将会是 20.2%。实际 take rate 依旧环比增长了约 100 个基点。此外若剔除燃油价格的影响,实际的 take rate 会在 22% 左右。

Q:打车业务方面,对司机提前展示目的地和费用预估的功能有什么积极意义?

A:预先展示费用和目的地是一个很有益的功能,它关系到司机的满意度。

从全球来看,目前的司机数量已经回到 2019 年的高点。如果看美国,现在的司机数量比 2019 年恢复了约 80%。但全球的司机数量较 2019 已增加了 37%。与历史相比,司机的流失率下降了近 20%。

美国司机的平均时薪是 36 美元,而司机的平均驾驶时间同比增长了 16%。

Q:本季度公司打车业务的 EBITDA 利润率进一步增长到 6.6%,驱动利润率增长的原因?公司的长期利润率目标还是 11% 吗?

A:我们的长期利润率目标(adj. EBITDA 口径)是 10%,公司利润能进一步改善的原因有两点:1、我们优化了成本和费用支出;2、去年我们在提高运力供给上做了很多投入,供给提升后今年的运营效率也有所改善。

我们在所有市场内利润情况普遍都有改善,而非仅在表现最好的几个市场里。我们对实现长期的利润目标很有信心。

Q:外卖业务在第三季度的强劲利润率的原因? 导致每单配送成本下降的因素吗? 是平台的规模经济还是其他因素?

A:首先,我们有意识的加快了提升外卖业务利润的步伐,我们提升了平台的算法效率和外卖员的配送效率,这是利润超预期改善的主要原因

其次,公司面临的竞争环境变得更加合理,许多竞争对手也正尝试提高盈利能力。

Q:是否看到全球某些地区的宏观经济萧条对司机供给产生了有利影响?

A:全球范围内的司机供给正变得越来越健康。我认为有几个因素:

1、是我们向司机倾斜资源。对司机的激励政策在提高。我们正在投入数十亿美元用于激励司机。

2、是我们在入职流程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优化了入职的速度,改善了司机注册到入职并进的流程

3、是美国司机平均每小时挣 36 美元,这是非常健康的收入水平,在美国至少有 70% 以上的司机认为这份工作能帮助他们负担生活开支,使他们在通胀环境的生活更加舒适。

Q:未来会通过什么方式让 Uber one 的价值主张更有吸引力,让客户会员从 1000 万增加到 2000 万或 3000 万?

A:Uber one 是一个年轻的产品,我们还在开拓市场,目前在全球 8 个市场中提供。与只提供外卖服务的公司相比,我们的产品提供的服务更广,且定价具有竞争力。我们提供的外卖服务和竞争对手,在打车上也提供从 5% 到 10% 不等的折扣。机场优先接机、打车时优先进行匹配,这都是 Uber One 能提供的好处。

Q: 你谈到活跃司机数量已经回到了 2019 年 9 月的水平,也提到了 ETA(预计到达时间)和高峰溢价等方面的改善。这些指标是否都回到了以前的水平,还需要做些什么来继续改进?

A :高峰溢价和 ETA 都在下降。现在的溢价水平在 20% 到 30% 之间。ETA 的平均运行时间是 6 分钟,但 5 分钟是更舒适的水平,要达到这样的水平,需要持续的投资和供应。

公司在持续改善运力供应,一是有新司机的加入,同时已有司机的参与度也比以外更高。

Q:最近谈到了影响定价的变量而不仅仅是时间和距离。除了时间和距离,你能和我们多谈谈算法中的其他变量吗?

A:除了实际和距离外,一个变量是该地区司机的供给,司机多则价格低、反之亦然。

此外司机在到达目的地后能在此载客的概率也变量,概率越高价格越低,还有司机到达接客点的距离等

此外,公司目前会事先给司机展示行程信息和最终能获得的收入,我们会观察各类型订单被司机接受或拒绝的概率,接受概率越高的,定价也会更低。

Q:在广告方面,从工具、垂直行业或销售的角度来谈谈,怎么做才能达到 10 亿美元的水平?

A:在广告业务上,我们很有信心,10 亿美元的目标已经是基于保守假设了。我们发现,市场上的竞争对手的广告收入占总预订量的 2%。而根据公司的收入目标推算,2024 年 10 亿美元收入,广告占总预订金额的比重还不到 2%。

我们认为,广告收入达到了 10 亿美元,收入还会继续增长。通过这些广告,我们在打车消费者中获得了很好的粘性,我们也在追踪那些优质的广告商。

Q:能谈谈 Uber 在出行和外卖两方面的市场份额吗?然后在出行业务,谈谈与疫情前的高峰相比的数量吗?

A:打车业务,我们在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的市场份额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尤其是在英国,我们的市场份额非常高。

在外卖方面,我们的品类地位每季度都有所提高,我们的总预订量中有 75% 以上的品类保持稳定或有所提高。

由于公司龙头的规模效应,和兼具打车&外卖的平台效应,公司能够获得市场优势、和更高的利润率。

在复苏程度方面,打车业务已超出疫情前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来看,旅游出行的恢复率达 94%。

Q:在欧洲,以英国作为代表来看,只使用外卖服务的消费者是打车业务的许多倍,能详细说明如何将仅用外卖服务的用户转变为打车用户?

A:例如公司正向外卖用户和非用户们提供打车促销活动,这能够交叉促进打车需求。

以英国为例,我们的外卖业务覆盖面更广,不仅在伦敦,也在曼彻斯特、利物浦、纽卡斯尔等其他很多城市。而打车业务则绝大部分集中在伦敦,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覆盖更广的外卖业务帮助打车业务拓展,

我们认为外卖促进打车绝对是很有潜力的方向,我们在市场开发方面还处于早期阶段。

<正文完>

本文的风险披露与声明:海豚投研免责声明及一般披露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