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创业板13周年:“三创四新”更显成色,高新技术企业近九成,前三季度研发投入超千亿,人才聚集效应更加凸显)
财联社10月30日讯(记者 黄靖斯)2022年A股三季报披露即将收官,1206家创业板上市公司陆续亮出最新成绩单。作为驱动经济创新发展的主战场,创业板公司高强度研发投入结出丰硕成果。
三季报显示,创业板公司前三季度累计投入研发费用合计超1100亿元,同比增长26%——这组数据也充分体现了创业板突出“三创”“四新”,服务于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的鲜明底色。
2009年的今天,创业板首批28家企业在深交所敲钟上市。运行至今,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已达1206家。十三年来,创业板始终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着力服务实体经济,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做优做强,已汇聚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近九成,培育出一批新经济领域的行业龙头企业。
如何塑造包容高效的创新支持市场体系?创业板运行十三年来,逐步摸索出其特有的路径和经验。一是加大创新引领发展,推陈出新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二是广聚创新创业型人才,创业板公司人才聚集效应逐步显现;三是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助力企业开辟发展新赛道;四是助力“专精特新”企业跨越式发展;五是引导创新资本规范健康发展。
创业板公司前三季度研发投入超1100亿
创业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支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无论是持续研发投入、核心专利取得,还是科研成果转化,创业板公司均取得亮眼成绩,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
研发投入方面,2022年三季报显示,创业板公司前三季度累计投入研发费用合计超1100亿元,同比增长26%。再往前看,2021年,创业板公司研发投入金额合计近1400亿元,同比增长超20%,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为7.21%,显著强度高于A股平均水平。其中,深信服、贝达药业、华大九大等一批公司的研发强度超30%。
相关专利方面,截至2022年10月30日,创业板公司拥有与主业相关的核心专利技术16万余项,平均每家上市公司拥有与主业相关的核心专利技术近150项,其中不乏拥有千余项核心专利技术的创新标杆企业,如宁德时代、迈瑞医疗、欣旺达、中集车辆等。
上市公司身处经济主战场最前沿,对研发方向天然地有着更为灵敏的嗅觉和响应速度,对科研成果转化的压力和动力也更为迫切。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57家创业板公司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其中38家公司取得的科研成果已完成转化;有超700家创业板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所存在合作研发,其中有近550家公司的科研成果实现转化;有183家创业板公司与国际组织或企业等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创新,其中132家公司已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高强度研发投入结出丰硕创新成果,深耕主业持续创新也赢得市场垂青。2020年研发强度前100名的创业板公司,在2021年的平均营收增长率达31.50%;连续两年(2020-2021年)研发支出超5亿元的创业板公司,在2021年的平均营收增长率达33.14%,均显著高于板块平均营收增长率。智飞生物、卓胜微、长川科技等公司连续三年(2019-2021年)研发支出超1亿元,营收复合年增长率超80%,成为各自领域颇具影响力的知名企业。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先后有144家创业板公司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4家公司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4家公司拥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31家公司拥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29家公司拥有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创业板公司人才聚集效应更加凸显
创业板作为研发投入高地,其背后离不开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快速聚集和有力支撑。广聚创新创业型人才,为人才与资本之间搭建起坚实桥梁,有效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精准对接,运行十三年来,创业板公司人才聚集效应更加凸显。
截至目前,1206家创业板公司中,研发人员合计超45万人,平均每家公司研发人员超过400人,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重均值超20%,其中234家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超过30%。有166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曾就职于高校或科研院所,62家公司具有高校、科研院所股东背景,24家公司由科研院所转制而成,还有103家公司的创始人为“海归”创业。
员工创新热情也在利益共享机制的完善下持续激发。创业板实行更加灵活的股权激励机制,引入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大幅放宽激励对象、规模和价格的限制,充分激发创业板公司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公司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2022年10月30日,创业板共有724家公司推出1335单股权激励计划,涉及股份数量1,299,272.16万股。358家公司推出两期及以上激励方案,140家公司推出三期及以上激励方案。其中,典型代表如亿纬锂能先后于2011年、2017年和2021年推出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营业收入由2010年3.05亿元迅速增长至2021年169.00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由2010年0.53亿元大幅攀升至2021年25.47亿元。
技术创新助力企业开辟发展新赛道
在高研发基础上,创业板同时大力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促进企业抓住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
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创业板公司从原有产业中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持续创新产品形态或服务模式,覆盖医疗、通信、农业等多个领域。
在医疗器械领域,迈瑞医疗基于多年患者数据开发出智能抗运动算法,推出业界首款医用级穿戴式无线监护系统,在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同时创新性地监测运动时间、静息时间等健康参数,助力ERAS实施,帮助患者加速术后康复。
在通信服务领域,恒实科技整合现代通信技术和电网调度技术,搭建源荷聚合互动响应平台,推出“虚拟电厂”业务,助力传统水电站提高发电效率,促进新能源发电消纳,对多元电力市场主体进行协调优化,推动电网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发展。
在农业生产领域,华测导航的农机自动导航系统利用卫星定位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传感器技术,实现系统自动控制拖拉机设备遵循规划路径进行田间作业,大幅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
在线下零售领域,汇纳科技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为客户提供数据采集、数据管理及数据价值挖掘等产品和服务,推动实体商业数字化升级。目前已为国内两千多家购物中心及五万多个品牌零售店提供各种数字化产品及服务,“汇客云”平台每年统计分析的线下客流量超过150亿人次。
与此同时,为更好实现用户价值和企业持续盈利目标,创业板公司对经营的各种内外要素进行大力整合和重组,形成运行高效、独具竞争力的新优势。
如在电子元件领域,三环集团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多种自动化生产设备、改造智能化生产车间,实现车间生产自动上下料、智能检验及产品自动分类,极大提升车间作业效率,不断提高产品生产质量。
在消费电子领域,安克创新采用“自主研发设计+外协生产”的产品供应模式,建立集销售、采购、物流和仓储于一体的管理模式,实现由仓库入库、库存检查到提货、运单追踪和订单完成的全流程管理。
在软件服务领域,深信服正逐步打造符合云化、在线化和服务化业务模式的组织能力,发挥原有渠道和技术优势,持续孵化和推进更多云化、服务化交付新业务,不断满足用户对产品的服务化和敏捷性的要求,支撑用户数字化的不断演进和发展。
专精特新“小巨人”发展势头迅猛
创业板运行十三年来,吸引了一批创新能力突出、掌握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助力其不断提高细分市场占有率,实现跨越式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2年10月30日,共有31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或其母公司,下同)在创业板上市,其中,97家在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落地后上市。上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市值超3.3万亿元,平均市值约104亿元。其中,市值在100-200亿元的40家,占比12.57%;市值在200-1000亿元的28家,占比8.8%;市值超1000亿元的3家。在公司自身被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群体中,EDA工具提供商华大九天的市值近600亿元。
业绩方面,2022年前三季度,318家创业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实现营业收入17.44亿元,平均实现净利润1.95亿元。其中,市值排名前30名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实现营业收入73.32亿元,同比增长50.36%,明显高于板块平均水平;平均实现净利润11.30亿元,同比增长36.80%,业务发展势头迅猛。
从产业分布看,318家创业板公司中近八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明显高于板块平均水平,主要集中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63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59家)、新材料产业(50家)、生物产业(28家)和节能环保产业(24家)。
从研发创新看,2022年前三季度投入研发费用合计超340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有66家公司研发费用超亿元,华大九天、广立微的研发强度分别达60.80%和44.40%;平均每家公司拥有的与主业相关的核心专利技术197项,约为板块平均水平的1.33倍。
此外,创业板也格外重视利用充沛资金促进专精特新“小巨人”持续做优做强。在创业板上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IPO融资金额合计1991.12亿元,并积极利用再融资工具,深耕主业,持续做优做强。截至2022年10月30日,已有12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实施188单再融资方案,累计募集资金1508.23亿元,其中43单发行可转换债券,合计募集资金251.35亿元;144单向特定对象发行股份募集资金,合计募集资金1251.94亿元。
创新资本活水踊跃投入
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以来,实行常态化的发行和市场化的定价机制,使得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股权投资文化更加流行,尤其是更加坚定了创新资本投早投小信心,有力提升了创新资本形成效率。
据不完全统计,有620家创业板公司在上市前获得2238家次创投机构投资,投资金额合计592.18亿元;以目前股价模拟测算,投资增值率超过12倍。其中,有120家公司为注册制下新上市公司,获得572家次创投机构投资,投资金额合计170.68亿元。平均每家注册制下新公司有4.77家创投机构参与投资,获得的投资金额为1.42亿元。
不难看出,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以后,无论是参与的创投机构家数,还是获得的投资金额均有明显增长,分别是注册制改革前的1.43倍和1.69倍。
创业板有效带动了深创投、达晨创投、同创伟业等一大批创投机构成长壮大,并引导其积极投入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诸如阳光电源、沃森生物、中伟股份等众多知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曾得到创投资本支持,这些创投资本在顺利退出后又能够继续新一轮早期阶段投资。通过引导资本投向、畅通退出渠道,创业板有效促进创新资本规范健康发展,打造产、学、研、资共同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良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