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股市直击 - 正文

方正证券:重磅利好释放,短线大盘有望挑战3100点附近的压力

来源:金融界 作者:赵伟 2022-10-16 07:39:5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方正证券:重磅利好释放,短线大盘有望挑战3100点附近的压力)

来源:金融界

作者:赵伟

核心观点

A股市场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宽松,市场信心有望重塑,市场活跃度有望进一步回升,,市场有望走出“共振”式走势3000点下方将是“空头陷阱”,短线大盘有望挑战3100点附近的压力。

盘面分析

节后首周,A股在海外石油价格走高、加息预期上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震荡回落,但随着新热点的出现,市场赚钱效应恢复,A股上周走出探底回升的走势。最终大盘以上涨1.57%收盘,创业板上涨6.35%,两市总成交量较前一周增加约10.24%,这表明场外资金开始逐渐入场,市场情绪有所回升,信心有所补足。

量能大幅释放,个股活跃度增加,分化继续加大,赚钱效应恢复,资金重新入场。上周五,有94家个股涨停,其中有14家个股20%涨停,149家个股涨幅超过10%涨停板,有1家个股跌停,有2家个股跌幅超过10%跌停板,涨幅超过5%个股仅528家,跌幅超过5%个股有21家。

受美对中国芯片限制再度升级影响,A股国产替代、自主可控概念的信创产业链成为市场新的热点,而上周市场表现较好的为发电设备、医疗保健、教育、软件、操作系统、数字经济、农业、电工电网等,表现较弱的为白酒、餐饮旅游、半导体设备、煤炭、石油化工、地产、银行、培育钻石等。量能有所释放,赚钱效应恢复,亏钱效应减少,题材重回火热、赚钱效应恢复、权重拖累指数、结构继续分化、大盘触底回升,是上周盘面主要特征。

技术面分析

从技术上看,上周大盘走出了先抑后扬、探底回升走势,3000点整数关口失而复得,3050点重新收复,并呈价涨量增态势。5周线、10周线及20周周线继续空头排列,但价涨量增的量价关系,加之周线K线组合的“双针探底”形态,周线SKD指标底部且金叉,短线还有冲高要求,并挑战5周均线压力。

日线技术指标显示,上周五大盘高开高走,一路震荡走高,以次高点收盘,并呈价涨量增态势。5日均线拐头向上,10日均线支撑,3050点压力位突破,价涨量增的量价关系,日线MACD指标金叉,短线大盘盘中还将冲高,但3100点附近的关口压力较为明显,加之大盘偏离5日线较远,技术上严重超买,再度冲高后,有技术性回调压力,能否突破3100点重要关口,量能能否继续释放是关键。

分时图技术指标显示,15分钟MACD指标死叉,30分钟SKD指标死叉且顶背离,60分钟SKD指标死叉,短线盘中有回调要求,但60分钟MACD指标多头强化,加之60分钟K线组合为小的“射击之星”,大盘盘中回调空间有限,盘中回调后,还会继续上行。

上证50价涨量增,5日线及10日线收复,价涨量增的量价关系,加之日线MACD指标即将金叉,周K线为“单针探底”及周线MACD指标继续底背离,周线SKD指标底部且金叉,短线还有继续反弹要求。

创业板价涨量增,5周均线收复,20日线支撑,周K线为低位“一阳吞二阴”的“穿头破脚”线,周线SKD底部且金叉,日线MACD指标多头强化,收盘站在2374点之上,5日线与10日线形成金叉,尽管短线超买,盘中会有反复,但继续上行的趋势依旧,有望挑战2493点上方压力。

综合技术分析,我们认为,短线大盘由于技术性超买,盘中还会有反复,即大盘突破3050点后,3050点由压力转为支撑,3050点支撑的有效性还有一个回抽确认过程,后市大盘有望挑战3100点重要的压力关口,能否有效突破,无论大盘涨跌,量能能否有效释放是关键,若继续放量,则后市大盘有望突破3100点,若量能难移释放,则大盘在3050点—3100点间震荡蓄势运行。

基本面分析

上周末,证监会就修订《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等公开征求意见,此次修改“回购规则”,意在支持鼓励上市公司依法实施股份回购、董监高依法增持股份,更好地顺应市场实际需求,积极维护公司股票的投资价值,维护上市公司中小股东的权益,按照证监会有关“回购规则”修改说明所述,原有的《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中部分股份回购的条件设置较为严格,实施的便利度不够,股份回购尚未成为维护上市公司价值的长效机制,修改旨在进一步提升回购的制度包容性和实施便利性,对此次修改的回购条件等部分条款做了优化和完善。

随之沪深交易所分别发布公告,就修订回购股份指引和股份变动管理指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沪深两个交易所有关回购放宽的条件设置基本相同,即“三放宽”,重点修改的内容及修改的意义如下:

其一、将原先的“连续20个交易日内公司股票收盘价跌幅累计达到30%”,修改为“连续二十个交易日内公司股票收盘价跌幅累计达到25%”。这是优化上市公司股票价格波动回购条件,有利于上市公司在面临股市波动时,通过回购方式及时地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避免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出现大的波动,有利于维护A股市场稳定。

其二、将回购股份实施条件中关于“上市满1年”的要求调整为“上市满6个月”。减少新上市公司开展回购的期限限制,有利于新上市公司股价出现波动时及时开展回购,平抑股价的波动,稳定市场情绪,而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所必需的回购且回购股份用于减资的,仍然不受前述上市期限的约束,新上市公司回购期限的灵活性,既满足新上市公司开展股份回购的需要,也有助于维护A股市场稳定。

其三、将回购窗口期从季度报告、业绩预告、业绩快报公告前的10个交易日内缩短至5个交易日内;将董监高买卖上市公司股份的窗口期从年度报告、半年度报告公告前的三十日内缩短至十五日内,以及从季度报告、业绩预告、业绩快报公告前的十日内缩短至五日内。这是对“窗口期”限制的放宽举措。

“窗口期”是股票交易的敏感期,如上市公司的业绩公布期、上市公司股权及重大事项披露前后等,都属于内幕信息敏感的时间窗口,为防止内幕交易,期间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监高等主体不得买卖公司股票,此次将“窗口期”减半,有利于上市公司及时出手回购公司股票,有利于公司管理者及时增持公司股票,维护公司股票价格的稳定,有利于增加机构投资者及中小投资者信心,有利于维护A股市场稳定运行。

2018年10月,A股市场股票质押风险爆发,大盘出现了持续性大幅回落走势,很多个股出现了连续跌停现象,市场信心遭受重挫,市场流动性出现了枯竭现象,为了维护市场稳定,10月9日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公司法的决定,及时对《公司法》中有关股份回购的条件进行了专项修改,简化了股份回购的程序,适当完善了允许回购的情形,补充了规范要求,通过法律修改的方式鼓励上市公司回购。

2018年11月9日,证监会、财政部、国资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意见》,“意见”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发行优先股、可转债等多种方式,为回购本公司股份筹集资金。支持实施股份回购的上市公司依法以简便快捷方式进行再融资;上市公司以现金为对价,采用要约或集中竞价方式回购股份的,视同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纳入现金分红的相关比例计算。

2019年1月11日,沪深交易所相继发布《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实施细则》,细则明确对上市公司为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所必需回购的股份,回购完成后限售12个月,限售期后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以减持,回购股份能够减持,这给上市公司实施回购增添了动力。

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证监会、财政部、国资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支持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意见》,沪深交易所发布的《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实施细则》,鼓励了上市公司进行股份回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A股市场流动性风险,增加了市场信心,与“纾困”政策一道化解了股票质押风险,A股市场走出底部,并走出了反转走势。

上周末,证监会就修订《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等公开征求意见,是在2018年11月9日证监会、财政部、国资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意见》基础上进行的修改,沪深交易所就修订回购股份指引和股份变动管理指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是在2019年1月11日沪深交易所相继发布《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实施细则》进行的修改,从价格条件、期限限制及窗口期“三维度”,将上市公司回购条件进一步放宽,这将进一步激励上市公司回购的积极性,有助于市场信心的稳定。

2018年11月伊始的上市公司回购条件放宽,A股迎来反转行情,大盘自2440点上涨至3731点是牛市上半场,此次监管层再度放宽上市公司回购条件,大盘有望进入以2863点为低点的牛市下半场,大盘构筑大的“W”底走势,大盘自2934点的上涨走势有望延续,震荡盘升将是大概率事件。

操作策略

A股市场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宽松,市场信心有望重塑,市场活跃度有望进一步回升,市场有望走出“共振”式走势。3000点下方将是“空头陷阱”,短线大盘有望挑战3100点附近的压力。操作上,轻指数、重个股,逢低关注金融、软件开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电力、输变电设备、化工及“三低”二线蓝筹股,回避前期涨幅过高股。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