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通证券荀玉根:资本市场改革取得多方成效,A股处在历史大底部,或有第二波机会在即)
财联社10月12日讯(记者 林坚)受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局势和美联储缩表等多重严峻冲击,步入2022年,我国资本市场波动明显,A股迎来挑战成为共识。不过,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近日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明确指出,当前市场估值接近4月底,回到历史大底时水平,我国资本市场仍具有明显的投资价值。
荀玉根认为,随着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多方面取得成果,我国资本市场已愈加成熟稳定。比如含上市、退市等在内的制度全面优化升级增添了市场活力,又比如例如A股投资者交易结构愈发呈现多元化特征,增强了市场包容性。此外,像融资渠道的拓宽更是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而助推资本市场“主力军”企业们的健康发展。
不难发现,部分投资者格外担心在外部环境依然错综复杂的背景下,未来A股的走势还将受到拖累,而对此,荀玉根分析称,股市的中长期走势最终还是取决于自身基本面。“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今年以来随着稳增长政策不断加码,我国的投资时钟正从衰退后期走向复苏早期。”
尽管持续调整,但投资价值无法遮掩。在采访的过程中,荀玉根还展望今年四季度的投资机遇。他称,稳增长、保交楼落地有望推动股市迎来年内第二波机会,而聚焦行业赛道,将分别是成长>银行地产>=消费>资源。其中,高景气的成长行业更优,值得关注,如新能源链、数字经济。但如果展望到明年,消费基本面修复,性价比或将更高。
多体系改善优化,全面实行注册制市场环境雏形已现
诞生并发展至今,我国资本市场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变革。一路走来,注册制改革全面推进,取得积极成果,成为资本市场孕育出强大投资价值的重要体现。
眼下,全面注册制落地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在荀玉根看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制度不断革新,目前全面深化改革已取得重要突破。“上市发行、股票交易、退市优化等关键制度已得到体系化改善,并向国际成熟市场逐步靠拢,全面实行注册制的市场环境已具雏形。”
上市制度方面,他认为,随着注册制改革试点在科创板、创业板以及北交所稳步推进,A股市场已经实现了从核准制到注册制的跨越,发行市场化程度、审核注册效率和可预期性大幅提升,市场体系包容性大幅提高,投融资功能显著增强。
在注册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近年来A股IPO数目和规模确实增幅明显。数据显示,2019至2021年,我国IPO项目数量为203家、434家以及524家,IPO规模为2532亿元、4793亿元以及5426亿元,整体攀升明显。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与此同时,财联社记者也注意到,伴随着IPO数目和规模的逐年递增,资本市场有进有出、进退有序、优胜劣汰格局已经形成,合理的市场估值体系正在得到修复、建立、新生,这也是投资价值的一个侧面。在荀玉根眼中,A股常态化退市机制正在加速形成。
“2020年12月31日,沪深交易所发布‘退市新规’,并于2022年1月进一步完善。退市新规落地以来,A股常态化退市机制正在加速形成。”荀玉根结合具体数据表示,在1999年至2020年长达21年的时间里,A股总退市数量仅126家,而2021年A股退市公司数已达20家,且在2022年前三季度,更有46家公司退市,数量是2021年全年的两倍之多,创下历史新高。
“若以当年退市数量比上市公司总数计算退市率,当前美股退市率约4%,而A股退市率由20年全年0.4%升至22年前三季度0.9%,已逐渐向成熟市场靠拢。”荀玉根说道。
资本市场机构化日益明显,投资力量与理念应照变革
除了包括发行、交易、退市等制度在内正不断改善,向国际市场靠拢。财联社记者还注意到,对照国际市场,成熟稳定的资本市场与其投资交易机构的稳定性、多元化支撑密不可分。荀玉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提到,A股投资者交易结构已愈发多元化,对比美股,A股投资者结构已在稳步向成熟市场发展。“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持续推进不仅带来整个生态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市场投资力量和投资理念的变革。”
参考美股经验,荀玉根向记者阐述了上述观点的由来。据他介绍,股权融资的发展还将提升机构投资者占比。“1980年代前后美国以养老金为代表的长线资金进入股市,使得美股中机构投资者占比从1970年的20%升至2000年的63%。反观A股,在过去,市场参与者以散户为主,而当下市场的专业投资力量已日益壮大,投资者结构出现边际改善。”荀玉根表示,多组数据可验证上述观点:
数据显示,在A股投资者中,自由流通市值口径下A股整体机构投资者的占比已由2015年底的17.1%升至2022年二季度的36.1%,散户的占比则从53.9%降至36.5%;
数据还显示,在A股投资者中,自由流通市值口径下公募基金的占比已从2015年底的8.0%提升至2022年二季度的15.5%,外资占比从2.2%升至9.3%,险资占比从3.6%升至5.4%;
根据上交所与证监会,2010年A股个人投资者的交易占比达85%,2021年A股个人投资者交易占比已首次下降到了70%以下。
荀玉根认为,上述变化并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他表示,目前,监管层还在积极引导长线资金进入A股市场,例如我国针对养老金第三支柱的政策正持续推进,此外还有提升保险公司配置权益比例上限,鼓励个人适当配置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等。
“长期来看,中长期的增量资金入市有助于完善投资者的结构、提高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和市场运行效率,有利于企业融资;此外,中长期资金的入市久期长且资金成本低,能在一个很长的周期支持企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荀玉根进一步说道。
改革拓宽融资渠道,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插上“翅膀”
新旧血液的持续流转,多层次市场体系结构的逐步形成,我国资本市场已今非昔比,改革加速迈出实质性步伐。而更进一步的,作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资本市场的改革为实体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助益颇多,尤其是在拓宽融资渠道方面,其为我国企业在强化科技创新、激活发展内在活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效果显著。
在荀玉根看来,资本市场改革推动直接融资大发展,不断助力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升级。围绕该点,荀玉根分融资端以及股市结构两个维度向记者进行了深刻阐述。
融资端方面,荀玉根指出,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尤其是新兴企业的融资需求。“当下,科技创新既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同时也是复杂全球背景下的迫切需要。借鉴海外的发展经验,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转型离不开直接融资的配合,1980年代美国经济转型期间,股权融资在美国非金融企业融资方式中的占比从35%升至50%。过去我国的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而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推进,目前我国直接融资比重已经显著提升。”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增直接融资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32%,而2021年以来至2022年8月我国新增直接融资占同期社融增量的36%,较“十三五”期间明显增长。
通过这组数据,荀玉根进一步表示,“直接融资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转型提供了助力,2010年以来我国逐步进入产业结构转型期,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已明显优化。其中,第三产业在我国GDP中的占比已从2010年的44%升至2021年的53%,而同期美国第三产业占比从76%升至81%。”
而从股市结构来看,荀玉根称,消费与科技板块在A股中的总市值占比已由2010年的22%上升至2021年的45%,同期美股消费与科技占比由52%升至66%,可见资本市场的改革正不断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向成熟市场转变。
稳增长、保交楼或起催化作用,A股可能有第二波机会
鉴于上述向好、向成熟、向明天的改革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自信。然而,步入2022年,A股进入震荡的结构性调整,这让众多投资者大为震撼。今年前4个月,A股在多重因素影响下急跌,4月底到7月初迎来底部之后的第一波上涨,7月初至今持续调整,时间持续近3个月。
荀玉根坦言,多重因素扰动下,今年是A股较为困难的一年。不过在他看来,股市和市场情绪已经接近历史底部附近的水平。从历史规律看,年内可能还会有一次投资机会,未来行情上涨的催化剂可能是稳增长、保交楼政策的落地见效。
荀玉根称,国庆假期前多项政策正密集推出,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而为稳定市场预期和购房者情绪,保交楼、稳刚需的地产政策落地见效仍是重点。他还指出,宏观经济的改善也将推动企业盈利的回升,其预计三、四季度全部A股归母净利润累计同比增速将持续回升、全年为5%。
综合上述所言,荀玉根认为,我国股市将有望迎来年内的第二波机会。聚焦到投资赛道,他判断今年四季度将是成长>银行地产>=消费>资源。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荀玉根还特别提到了高景气的成长行业值得关注。
他称,对比资源、消费和金融地产,新能源、数字经济这些成长性行业景气度更高。新能源方面,新能源车销售和光伏装机都维持较快增速;数字经济方面,我国发展数字经济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当前发展数字经济的重点在于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据中心、云计算、5G等领域是政策发力的主要方向。
但如果展望到明年,荀玉根认为,消费基本面修复,性价比或将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