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e公司观察」旱涝皆丰收背后:农业硬实力提升)
去年秋汛没有影响到今年夏粮产量,夏天严重干旱又没有影响到秋粮产量,自然灾害影响被抹平背后,是我国农业已有了巨大变化,农业硬实力有了质的提高。
28日,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出席发布会表示,今年的粮食生产经历了多重考验,成绩来之不易。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实现1.3万亿斤以上目标有把握。
去年北方秋汛影响比较大,土地无法播种,影响冬小麦种植时间,局部地区小麦晚播一个月,冬小麦是我国主粮,不少人担心我国今年小麦产量会受影响。
晚播确实影响很大,一部分小麦分蘖时间晚,像针一样细,但此后,因为冬天气温比较高,适合小麦成长的时间比较长,再加上科学管理,不少农业科学家走上一线指导生产,夏粮不但没有减产,反而实现了增长,在河南局部地区还创造了历史最高收成。
今年夏天,长江流域局部严重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影响,河南等地区也同样如此,部分玉米出现卷边。
还有一个很不利的因素,是今年疫情影响严重,有些地区政府为了控制疫情禁止人员流动,除了不允许外地返乡,还不让农民下地,也影响了农业生产。
但是就在这些不利局面下,部分地区现在已经收获秋粮,依然实现丰收,今年粮食整体产量依然维持高位。
种植面积是丰收的保证,这些年国内外形势复杂,特别是海外屡传缺粮新闻,粮价上涨剧烈,国内一直在鼓励粮食生产,今年先后发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400亿元,鼓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我国土地面积大,拥有5个气候带,有些地方遭遇灾害,可能对其他地方农作物生产反而有利,比如涝灾可能意味着大部分区域不用灌溉。近些年网络发达,短视频发达,往往会将局部地区遭遇的灾害放大,放大了群体焦虑,但实际上在整个盘子中占比不大,就是受灾地区,也往往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弥补产量。
农作物生产高度依赖天气,以前农民会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现在经过多年兴修水利,灌溉管网发达,农民可以很方便通过灌溉解决干旱问题,现在高标准农田越来越多,这是保证粮食产量的硬基础。
其他保证粮食产量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优质种子、化肥、农药推广,这背后都有科研力量做支撑,这些年化肥农药用的太多,对土壤不利,科学家在研究如何科学施肥,除草剂等农药的大规模使用,减少了劳动量,可以增加单位人工耕作面积。除了少数农产品的种子,我国在很多农业生产关键领域,已经走在前列。
农机推广成就也值得一提,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过去种田依靠体力劳动,种田是劳累活儿,现在最苦最累的部分已经可以用机器替代,农业机械推广可以帮助农民增加了种植面积,让种地更简单。尽管农村人口持续流出,粮食依然保持了很高产量,跟农机等减少劳动力的种植方式推广有直接关系。
前不久上映的电影《隐入尘烟》,展示了旧农业手工劳动的场景,对人力高度依赖,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现在短短十多年过去,农业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国粮食作物主要由谷物、豆类和薯类三大类构成,总产量连续7年超过1.3万亿斤,平均每人每年占有粮食超过940斤,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也超过人均粮食消费量。
可以说,随着科技进步,我国农业科技含量已越来越高,未来随着人均种植面积提高,育种技术提升,粮食产量完全可以保持在高水平上,完全可以平滑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