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仁信新材因油价大涨陷增收不增利怪圈 紧跟行业扩产潮引发产销失衡隐忧)
已经是第二次闯关IPO的惠州仁信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仁信新材”)在21日终于迎来了上会的关键时刻。
但即便已经到了上会的关键节点,投资市场仍然对仁信新材存在的“增收不增利”、“研发投入偏低”、“信披出现遗漏”、“财务数据打架”等问题高度关注。
原料价格飙升冲击大 业绩现增收不增利怪状
公开资料显示,仁信新材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专门从事聚苯乙烯高分子新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
受国际能源危机、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自去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快速上涨,带动石油炼化下游大宗化工产品“苯乙烯”大幅提价,对仁信新材所处的以苯乙烯为核心生产原材料的聚苯乙烯行业造成了较大冲击,其原材料采购成本也被推高。
大宗商品行业数据服务商上海钢联(300226)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苯乙烯的市场均价仅为6071.74元/吨,2021年已提升至8808.38元/吨,上涨约32%。
2021年,仁信新材采购苯乙烯的平均价格达到7732.36 元/吨,较2020年的采购均价5308.93 元/吨大幅上涨45.65%。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聚苯乙烯行业具有“料重工轻”的特点,仁信新材的直接材料成本占比极高。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成本结构中直接材料的占比分别达到 95.75%、94.48%及96.07%。
显然,苯乙烯价格大幅上涨对仁信新材的主营业务造成了较大冲击。
数据显示,虽然2021年仁信新材实现营收16.97亿元,较2020年的11.13亿元大幅上涨52 %;但当期净利润仅为1.34亿元,较2020年的1.7亿元下滑超过26%,呈现出增收不增利的态势。
年均研发投入不足千万 研发人员薪酬竟占大头?
前文提到,仁信新材所处的聚苯乙烯行业具有“料重工轻”的生产特点,行业对技术的要求相对偏低,因此,聚苯乙烯行业的研发人员的薪酬普遍不高。
招股书显示,2021年,同行业可比公司研发人员的平均薪酬仅为9.13万元。
令人感到疑惑的是,在技术要求不高的情况下,2021年仁信新材给研发人员开出的平均薪资竟然高达29.54万元,是同行业可比公司研发人员平均薪酬的三倍。
(研发人员薪酬对比)
对于为何公司给研发人员开出如此高薪,仁信新材在招股书中解释称,主要是由于“经营效益较好”。不过,从仁信新材的财务数据来看,其2021年的业绩表现明显不如2020年,“公司经营效益较好”这一解释似乎显得有些牵强。
那么,仁信新材是如何能给研发人员开出高于行业均值三倍以上的薪酬呢?
投资者或许可以从公司的研发费用上寻找答案。
据招股书披露,2021年,仁信新材的研发费用总额为480.59万元,其中仅研发人员薪酬一项就高达413.61万元,占比超过86%。
由此来看,公司给研发人员开出远高于行业均值的薪酬,或许有借此拉高公司研发投入占比的考虑。
跟公司研发人员开出高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仁信新材研发投入的占比却相对比较低。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占总营收的比重仅分别为0.25%、0.63%、0.28%。
也正因如此,有市场人士认为,仁信新材实际研发投入情况,与其顶着的“高新技术企业”头衔相比,显得名不副实。
扩产潮加速产能过剩 产销增幅失衡疑虑待解
由于聚苯乙烯行业技术含量偏低,加上行业整体对各类改性聚苯乙烯产品的研发投入力度不足,产品难以完全满足客户的各类新需求,行业内部分企业因无法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出现了经营困难等局面。
但即便如此,目前整个聚苯乙烯行业积极扩产的步伐并未停歇。
据卓创资讯统计,截至2021年6月份,包括仁信新材在内的15家聚苯乙烯企业已经办理或正在办理环评扩建聚苯乙烯产能项目的相关手续。预计到2023年底前,全行业将增加产能328万吨。
另据仁信新材招股书披露,截至2021年末,聚苯乙烯行业总的年产能已达到455 万吨。加上未来两年全行业拟新增的产能,预计到2024年,聚苯乙烯行业总的年产能将达到700万吨以上。
而据卓创资讯预测,2024年全行业聚苯乙烯的需求规模约为573万吨,以此推算,到2024年,聚苯乙烯行业将处于产能过剩状态。
不过,和讯财经对比仁信新材聚苯乙烯的年产量和销量后发现,其扩建产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只是,公司拟新增的产能增幅远超销量增幅,令人十分担忧其是否具备消化拟新增产能的销售能力。
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来看,目前仁信新材的最大生产能力在16万吨至17万吨之间,而2021年公司的聚苯乙烯销售数量已到达18.56万吨,呈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本次冲击创业板,仁信新材主要想解决的就是产量问题。公司表示,拟募集的6.29亿元资金中,约有80%将用于扩建产能,包括一个年产18万吨聚苯乙烯新材料的项目,以及总的年产量为18万吨聚苯乙烯的惠州仁信新材料三期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至2021年,仁信新材聚苯乙烯的销量增幅仅为21.81%,而上述两项项目共计拟新增聚苯乙烯年产能36万吨,是公司当前最大产能的两倍以上。如此悬殊的产销量增幅,将对仁信新材的销售能力带来挑战。
在行业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加剧,且公司不具备明显技术优势的情况下,仁信新材能否消化、如何消化大幅增加的拟新增产能呢?
独董任职披露出现遗漏 主要财务数据互相“打架”
值得注意的是,仁信新材还存在信披遗漏、财务数据互相打架的情况。
公开资料显示,公司现任独董王彩章同时也在深圳市华润通光电股份(600184)有限公司担任董事,但招股书却并未对相关事项做出披露。
另据招股书披露,2021年,公司采购的苯乙烯数量和生产的聚苯乙烯数量分别为18.77万吨、17.55万吨;同一时期,仁信新材聚苯乙烯生产的原材料苯乙烯单耗为0.983吨。也就是说,公司每生产一吨聚苯乙烯,就需要消耗0.983吨苯乙烯。
(聚苯乙烯生产单耗情况)
按照上述数据推算,2021年,仁信新材生产17.55万吨聚苯乙烯需要消耗的苯乙烯约为17.25万吨,期内采购的苯乙烯存货约为1.52万吨,总价值在1亿元以上。
然而,招股书却显示,截至2021年年末,公司原材料存货余额仅为4588.82万元,明显低于公司的苯乙烯存货价值。
(公司存货构成)
此外,招股书显示,公司拟募资投资的“年产18万吨聚苯乙烯新材料扩建项目”和“惠州仁信新材料三期项目”的新增产能完全一致,技术路径也基本相同。
然而,在设备购置投入上,二者却存在较大差距,其中,“年产18万吨聚苯乙烯新材料扩建项目”的设备购置费用为1.54亿元、“惠州仁信新材料三期项目”则为1.78亿元,二者相差约2240万元。
在新增产能完全一致、技术路径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为什么上述两个项目的设备购置费用会有如此大的差距?仁信新材或需要给投资者一个合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