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美联储通讯社”:过早转向宽松将导致1970年“通胀失控”的覆辙)
有“新美联储通讯社”之称的华尔街日报记者 Nick Timiraos 撰文表示,对美联储来说,过早放松货币政策有重蹈上世纪70年代时通胀失控的风险。
美联储正在以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快的速度加息。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十分轻松,因为利率仍然很低,经济一直保持强劲。
但 Nick Timiraos 认为,最困难的部分还在后面。正如去年美联储很难判断何时开始加息一样,要知道何时停止加息也很难。例如,如果经济开始大幅放缓,但通胀仍然过高,会发生什么?
由于美联储已经有几十年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了,大多数投资者甚至连美联储的政策制定者都很难对其应对措施有信心。
自从美联储在6月份加息了75个基点,投资者对经济衰退的担忧日益加剧,石油和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基于市场的通胀预期和债券收益率指标已经下降。期货市场目前预计,美联储将在明年3月前将目前在1.5%-1.75%之间的基准利率提高到3.5%左右。市场预计美联储将在明年晚些时候降息。
Nick Timiraos 指出,这些预期还依赖于通胀快速降温。如果美联储在通胀被消除之前,因为对经济增长的担忧而放松政策,它将有可能重复上世纪70年代所谓“走走停停”(go and stop)的紧缩政策,经济学家现在认为这是一个代价高昂的政策错误。
Evercore ISI 副主席 Krishna Guha 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表示,为了避免这种错误,如果今年晚些时候经济开始出现衰退,“美联储可能无法迅速降息或根本不降息”。
美联储愿意冒经济衰退的风险,因为它认为持续的通胀是潜在的更大威胁——通胀会扭曲决策,导致更多的繁荣和萧条。
Nick Timiraos 认为,将通胀远远凌驾于其他优先事项之上本身也有风险。例如,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后,随着金融危机失控,美联储官员出于对通胀的担忧拒绝降息。
另一个担忧是通胀数据滞后于经济活动。通过如此大规模地加息,同时利用通胀来判断何时放缓加息或停止加息,美联储可能会对经济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美联储向来有通过《华尔街日报》放风的传统,该报负责美联储报道的记者通常被视为美联储的“传声筒”,其文章观点往往会被认为是美联储授意。
这根接力棒现在交到了了 Nick Timiraos 手中,他是目前《华尔街日报》的首席经济记者,负责报道美联储和美国经济政策,2008年曾跟随奥巴马竞选团队出访。在3月和5月的两次加息时间点,Nick Timiraos 都成功地“预判”了加息。
1970年发生了什么?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央行存在着一个所谓走走停停——“go and stop”的体系:在这个周期的“go”阶段,央行将保持宽松的政策,直到公众开始担心通胀;然后,央行将进入紧缩政策的“stop”阶段,直到不断上升的失业率成为人们担忧的问题。
美联储在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胀和降低利率以支撑经济增长之间摇摆不定,最终两者都无法实现。
在上世纪60年代末,当时美联储主席小威廉·麦克切斯内·马丁在经济衰退恐慌期间暂停了加息。在美联储主席阿瑟·伯恩斯的领导下,情况进一步恶化。伯恩斯在1972年至1974年期间大幅提高利率,但在第二年经济急剧衰退期间下调了利率。通胀确实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高位。
据媒体报道,德意志银行全球经济研究主管 Peter Hooper 表示:
上世纪70年代的问题是美联储收紧了政策、给劳动力市场造成了冲击,而后又突然放松了政策,其实从来没有解决问题。
最终在1981年,美联储在主席保罗·沃尔克的领导下改变了策略,将利率提高到更高的水平,通胀才得以下降并保持在低位。
经济学家们众说纷纭
但 Hooper 认为,鲍威尔不会重蹈覆辙,因为美联储已经对这些错误进行了详尽的研究。相反,他预计美国经济明年将陷入衰退,失业率将至少升至5.5%,高于6月份的3.6%。他表示:“以前出现过这种情况,如果你现在不处理它,那么你将看到1980-1982年时期的重演,当时失业率高达10%。”
美联储理事沃勒上周在网络研讨会上也表示:“人们担心委员会采取像70年代那样”走走停停“政策的想法,但在我看来是不会发生的。”
官员们担心,人们的通胀心理正在转变,这将导致企业和消费者继续接受更高的价格。为了防止这些预期率先自我实现,美联储现在正在使用言辞和行动,希望能让公众不再相信通胀将继续保持在高位。
前美联储副主席科恩与 Nick Timiraos 一样担心美联储会对经济造成不必要的损害,他表示:“美联储现在的做法是正确的,但如果维持这种反应功能,几乎肯定会超调,尤其是在经济面临油价跳涨等新的供应冲击时。”
但科恩不太担心上世纪70年代那种“走走停停”的政策会重演,而是担心美联储会重蹈去年的覆辙,当时美联储为了兑现促进就业的承诺,淡化了不断上升的通胀风险:
如果剧本反转了怎么办?人们如此关注通胀,以至于看不到经济正在疲软,而这本身其实将有助于遏制通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