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财联社时评】弃风弃光局部抬头 新能源“前重后轻”弊端待破)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今年1-4月我国局部地区弃风弃光现象再次抬头。这显示尽管有政策加持,当前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仍有不少瓶颈等待突破。
全国新能源消纳预警监测平台发布的各省级区域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显示,蒙西地区弃风率11.8%,青海弃光率10.1%。而近日发布的《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显示,到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这其中4.5亿千瓦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将在我国沙漠、戈壁、荒漠等地区规划建设,恰是当下弃风弃光现象抬头比较明显的地方。
继续扩增产能,意味着新疆、蒙西、青海等西部地区的新能源发电量会继续增加。要是弃风弃光的现象无法扭转,那么大规模的清洁能源被生产出来之后只能白白放弃,那显然有失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的本义。正因如此,当前局部地区10%以上的弃风、弃光率应该得到政府和产业界的高度重视。
弃风弃光不是新问题。其根源在于,国内的能源消耗大省多位于中东部,而西北地区很多风光资源富集省份电力总体上供大于求,本地消耗不了多少电力哪怕是清洁能源。未来随着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不断接入电力系统,这种矛盾还将加剧。而新能源产业政策长期鼓励发电端,对于电力消纳和长距离运输等配套问题有所忽略,大量资金被注入到光伏、风电设备的生产企业,后端投资不足、产业“前重后轻”的弊端已经凸显。
如何解决弃风弃光局地抬头的现象?在笔者看来,这需要在加大新型储能和特高压新能源输送专线两大环节的研发和投资下手。针对当前光伏、风电不稳定的问题,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氢储能、热(冷)储能、钠离子电池等为代表的新型储能在技术迭代和针对性攻关之后,有望成为根治新能源储能难的良药;针对光伏、风电远距离运输难度大、消耗多的问题,发展安全性、稳定性兼具的新能源专用特高压线路有望解决电力生产和消耗错配的问题。
值得庆幸的是,尽管还有很多技术难点需要攻克,但新型储能、特高压方面已有突破。比如专门解决青海清洁能源消纳难的“青豫特高压”已于2020年年底正式投运,目前进展良好。但遗憾的是,碍于技术和成本的原因,此类新能源特高压专线的建设数量并不多。正因如此,当前需要政府层面加大新能源产业的后端扶持力度,并引导更多社会资金进入新型储能、特高压等领域。
从行业面看,今年风电、光伏发电的增速仍然远超行业水平。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24.1亿千瓦,同比增长7.9%。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3.4亿千瓦,同比增长17.7%;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2亿千瓦,同比增长23.6%。6月7日,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新型储能市场定位,以提升新型储能利用水平,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这种状况这对投资者来说也是提示:别再紧盯着产业链前端成熟的光伏、风电设备制造商不放,新型储能、电网建设等后端行业或许蕴藏着更多值得挖掘的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