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行业点睛 | 拟耗光现金流大手笔收购 牙茅一年大跌68% 牙科为何不受待见了?)
牙茅最近有点火。
从去年10月因董事长吕建明粗口怒怼网友,再到今年2月又在杭州疫情封控期违规进寺烧香祈福,通策医疗(600763.SH)可谓人红是非多。
而昨天因为一则收购,今天股价又再次大跌。
5月15日晚间,通策医疗公告,与磐源投资签署《股份转让协议》,拟通过支付现金方式受让和仁科技约7879万股股份,占其股份总数的29.75%,交易金额7.69亿元。交易完成后,通策医疗将成为和仁科技第一大股东,吕建明将成为后者新的实际控制人。
资料显示,和仁科技是国内较早进入临床医疗信息化的产品服务商之一,为医疗机构与医疗卫生管理及协作机构的数据采集、融合、处理、存储、传输、共享和应用提出基于自有核心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拥有301医院、同济医院、湘雅医院等一批一流知名医院客户。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一季报显示,通策医疗账面上的货币资金不过7.35亿元。这意味着此笔交易哪怕耗光账上现金还要差3000万。
那么,通策医疗为什么花如此大的价钱也要拿下和仁科技?
对此,据接近通策医疗人士表示,通策医疗控股和仁科技,不仅能将其医疗信息化业务与公司医院业务产生协同效应,提升医疗信息数字化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通策医疗看好医疗信息化产业,深耕医疗服务布局的战略举措。
不过,从日内二级市场反应看,投资者似乎并不买单。
与此同时,从去年6月底的高位421.99元,跌至4月底最低的112.53元,通策医疗最大跌幅达到了75%。尽管5月有所反弹,但跌幅仍在68%。截至5月16日收盘,巅峰时期的千亿市值最新只剩403亿,跌去了900多亿。可谓是跌跌不休。
市场难免要问,牙茅表现如此之差,牙科这条好赛道到底怎么了?
背后的原因,除了疫情对行业有冲击外,恐怕还在于去年以来市场预期牙科材料可能被纳入集采的担忧。
据悉,种植一颗牙的花费(前期检查费、种植体、牙冠、骨粉骨膜、手术费、后期复诊费用)少则6000元,多则2万元,如果患者口腔情况不佳,需要更多修复,种一颗牙的价格将直逼3万元。可谓价格不菲。
太平洋证券研究报告显示,在种植牙手术的费用构成中,核心材料种植体、基台、牙冠,以及修复材料等耗材的费用占比达到75%,其中,种植体费用占据耗材费用的一半;总费用中余下的25%则是治疗费。
2022年1月10日,国常务会决定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进一步降低患者医药负担。逐步扩大高值医用耗材集采覆盖面,对群众关注的骨科耗材、药物球囊、种植牙等分别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开展集采。
今年4月29日,浙江宁波市医保局率先宣布,推出种植牙医保限价支付政策,种植一颗国产牙的全过程需要3000元,而进口牙也只需要3500元。
按照集采的原则,越多的购买方加入,产品购买量增加,上游厂商参与的意愿就越强,产品价格有望更低。目前购买方主要分为公立医院和民营口腔机构。根据去年国家医保局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开展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的指导意见》,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均应参与集中采购。
如果集采后耗材大降价,那么,民营口腔机构的价格优势将大幅削弱。因为民营口腔机构吸引客流量的成本远超过公立医院,同时客流量也不如公立医院。
虽然吕建明表示,期待集采早点落地,并认为集采落地后通策医疗的种植量会迅速增长三倍。但自去年7月业内关于种植牙集采的消息不断流出,“牙茅”通策医疗的股价也出现震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