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财联社时评:是否拯救柔宇科技,应该让市场去选择)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刘姝威近日公开发文呼吁“拯救柔宇科技”,引发巨大争议。这不仅因为她自己就是柔宇科技的独立董事,难以撇掉越俎代庖的嫌疑,同时也涉及政府资金救助私营企业等一系列问题。
刘姝威的文章列举了柔宇科技取得的一系列技术创新及公司创立以来的资金情况,建议各级政府积极帮助柔宇科技解决资金短缺,帮助柔宇科技引进战略投资者,以便开拓我国柔性技术的应用市场。笔者的看法是刘姝威的建议是否合理暂且不谈,我们其实应该先反思一下,柔宇科技为何从光环加身走到了如今濒临倒闭的境地?
从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虽然柔宇科技的技术原创性存在争议,但其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ULT-NSSP)打破了三星垄断应当无可争议。此前,柔宇科技曾经为法国空中客车公司提供飞机舱内柔性技术解决方案,帮助对方减少燃油消耗和碳排放,也从侧面说明其技术水平不俗。但市场发展的结果是,柔宇科技没能快速成长,反而很快陷入困境。原因除了相对小众的技术路线这个硬伤之外,更大问题可能还在于商业化路线的选择过于激进。
在高度成熟的商业化社会里,任何新创企业不可能依靠单打独斗获得成功。在研发的柔性屏技术成功量产以后,柔宇科技最好的选择,应当是和手机巨头、智能设备领头羊进行深度合作,为对方订制开发智能屏幕,以快速回笼资金,为企业后续的扩大再生产获得稳定的现金流,毕竟华为、小米等都很看重折叠屏手机的未来。但很可惜的是,在和某家手机厂家短暂接触后,柔宇科技最终选择亲自下场,研发柔性折叠手机,最终将自己从智能设备的技术提供方变成了智能手机生产商。
这样一来,柔宇实际将自己与小米、华为等手机巨头的关系,从合作转向了竞争。而作为竞争对手,其他手机巨头的选择也很现实,那就是用市场占有率来淘汰你的技术路线。事实也说明,要想在已经成为红海的手机领域杀出血路谈何容易,而且其技术路线过于小众的弱点也暴露无遗。笔者认为,这个不明智的选择,当是柔宇科技走到眼下这一步最关键的原因。
即便强如苹果、微软这样的巨头,也离不开合作伙伴的助力,新创企业即便拥有颠覆式技术,但什么都想做、什么都自己来的做法显然是不大可能如愿的。这种教训,在很多的细分领域内其实都有前车之鉴。
回到政府是不是应该下场救助柔宇科技,笔者认为答案其实很简单。柔宇科技有技术实力,柔性设备也的确有想象空间,但目前的困境是前期决策失误的后果。仅从这一点出发,这家公司是否值得拯救、未来成败与否,就应当交给市场去选择。技术实力不等于商业化的前景,如果不解决商业模式上的硬伤,再多资金入场恐怕都难以填上窟窿。这种情况下,政府下场救助来为企业续命,也未必是对公共资金负责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