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财联社时评】打击囤积居奇 锂电材料的“虚火”该适当降温了)
2月28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将适度加快国内锂、镍等资源的开发力度,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支持高效拆解、再生利用等技术攻关,不断提高回收比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此番表态,可谓从多个方面切中当下行业的现状。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的原材料价格高歌猛进。目前,市场电池级碳酸锂成交价已集中在47-48万元/吨,工业级碳酸锂成交价在46万元/吨左右。更疯狂的事情还发生在废旧动力电池回收领域,此前据央视报道,目前退役电池价格已超过新货。去年最低时,回收价格与新货相比只有六成,如今已出现价格倒挂现象,折扣系数超过100%,甚至“120%已经有人敢喊了”。
从行业现状看,终端新能源车渗透率的快速提高,是碳酸锂价格持续上涨的核心动力。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298.9万辆,同比增长169.1%。进入2022年,尽管宁德时代等企业的估值有所回调,但上游的原材料价格却依旧高歌猛进,这说明整个产业链仍然处于产销两旺的状况。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1月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为16.6%,较2021年1月的6.8%渗透率提升近10个百分点。
然而问题是,目前新能源车渗透率的提升速度,是否能够支撑上游原料价格如此离谱的上涨?市场行情显示,这一波碳酸锂平均价格从2021年7月的9万元每吨,一直涨到目前的46万元上下。短短半年时间,接近5倍的涨幅,仅用终端汽车渗透率上升、中游电池厂商扩产拉动来解释显然是不够的。即便今年1月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16.6%,但整体占比还是偏低,还没有到达行业爆发期。
笔者认为,今年锂电材料的一路高涨,迟迟未见退烧,和去年下半年煤炭、钢铁等大宗商品的价格暴涨有一定相似之处。那就是一些原材料的供应商和中间商可能利用行业的景气度人为制造需求恐慌,囤积居奇。此次工信部明确表示将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应当也是从行业调研中了解到相关情况,继而及时释放相关信号,以稳定市场预期,确保新能源原材料的供应链运行正常。
碳酸锂价格暴涨,对于新能源产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当下新能源汽车当前还处于快速发展期,很多消费者因为续航、安全性等因素对其接受程度还不高,使用成本低、环保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卖点,如果上游原材料持续高涨,必然推高整车成本,这并不利于新能源汽车的大范围推广。
据报道,由于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不少车企已经开始宣布涨价。1月21日,比亚迪宣布,对新能源车型的官方指导价进行调整,上调幅度为1000-7000元不等。而在比亚迪之前,已有多家车企宣布提价。今年1月,哪吒汽车对旗下车型提价2000元到5000元不等。1月11日,小鹏汽车官网显示,小鹏全系车型上调了补贴后售价,涨幅在4300-5900元左右。
工信部的此番表态,意味着有关部门可能将会吸取去年下半年应对大宗商品涨价的经验,在加大供应的同时也会加快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也表示,当前锂资源供需形势严峻,行业发展面临挑战,应推动国内锂资源保供稳价。这也从侧面说明,当前锂电材料价格高烧不退的情况的确该降降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