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巨头加码AR/VR赛道 第二波浪潮兴起?)
从2020年之后,AR、VR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尽管面临挑战,AR/VR产业的第二波浪潮正在掀起。
今年以来AR/VR产业持续火热,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赛道。
近日TCL电子孵化的雷鸟创新发布了首款双目全彩 MicroLED 全息光波导AR眼镜“雷鸟智能眼镜先锋版”;9月,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通过其个人微信公众号,公布了小米全新穿戴式概念产品“单目光波导智能眼镜”。
一方面巨头和新兴公司们在新品上跃跃欲试,另一方面产业界融资不断。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雷鸟创新正在展开第一轮对外融资,前不久Magic Leap表示已完成5亿美元融资,此前国内厂商Nreal已经获得超1亿美元融资,字节跳动计划收购Pico。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尽管面临挑战,AR/VR产业的第二波浪潮正在掀起。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围绕着增强现实、虚拟现实领域的市场正在加速恢复,IDC在报告中指出,VR/AR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846.6亿美元,2021至2026年期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48.7%。IDC认为,面向普通大众的AR头显市场将会大幅增长。
IDC认为,面向普通大众的AR头显市场将会大幅增长。视觉中国
自2014年起,虚拟现实产业走过了从高峰到低谷的Gartner曲线前半程,并从2017年起逐渐步入“寒冬”。然而,自从2020年开始,市场又逐渐迎来复苏前兆,2021年市场更是风起云涌。
从海外巨头看,以Facebook为例,2014年就以20亿美元收购Oculus,目前Oculus是全球销量第一的VR设备,同时Facebook也投资了诸多VR游戏、内容公司。据悉,苹果首款AR/VR头显最早将于2022年发布,而苹果已经完成三款AR/VR芯片的物理设计工作,均已进入流片阶段,即将迎来试产,将交由台积电量产,采用5nm制程工艺。
从国内看,科技企业们对于AR、VR代表的XR产业进一步看好,华为、TCL电子、小米等都开始强化这一赛道的布局,除了产品之外,技术领域也在进一步升级,此次雷鸟创新和小米的新品都提及了光波导技术。
雷鸟创新表示,相比于其他技术方案,光波导技术可以让光路在光波导镜片中的传输达到一种全折射的效果,这个过程没有造成光泄露或者损失,所以也因其轻薄和外界光线的高穿透特性而被认为是消费级AR眼镜的最佳光学方案,全息光栅的衍射光波导搭配MicroLED技术是雷鸟创新的最终方案。
同时,雷鸟创新进一步指出,由于全息波导的衍射效率和衍射角对于光波长非常敏感,极其容易造成亮度不均、彩虹纹等问题。此前行业里绝大多数公司采用的都是多层波导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但多层方案在重量、成本等方面进行了妥协,所以如何利用单层光栅作用于红绿蓝三色并且能实现最大的视场角,是目前整个行业面临的技术瓶颈。为此,此次雷鸟创新在研发后采用了匹配的单层波导架构,来助力AR眼镜的轻量化。
在直接和产品相关的技术外,5G等基础能力也在为XR做进一步的准备。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就在近日表示:“网络层面,提供不高于10ms的网络时延,及超过4.6Gbps的下行速率,以满足云XR业务的需要,这也是华为5.5G愿景中重要方向之一。终端层面,降低门槛,提供更轻、更小、更便宜的终端头显。同时,丰富XR内容,借助云平台和便捷的开发工具,让开发者更高效地生产应用内容,这些举措将加速XR业务规模商用拐点的到来。”
事实上,今年XR市场堪称火热,根据HTC VIVE此前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就已经发生了50多起XR投资事件。从ICT企业,到芯片企业、XR巨头等都在加码虚拟现实相关产业的布局,相比于前几年的落寞,如今AR、VR正在开启一轮新的增长,业界人士则期待着二次浪潮。
HTC中国区总裁汪丛青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我们看来,2016年可以说是这个行业的高峰,但是2017、2018年就跌下来了,而从2019年、2020年开始,开始健康地第二次起来,现在到了2021年,我觉得现在是真的起来了。大家开始理解这是一个真实的产业,不只是一个概念。而当前这个时间段是非常重要的,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做得好的话,行业会快速增长,然后可能再过四五年,进一步普及。”
根据IDC去年发布的VR产业研究白皮书来看,从2020年之后AR、VR处在一个高速发展期。“从硬件销量的层面来看,根据IDC最新发布的2021Q2版本全球VR头显出货量预测,2021年全年的VR头显出货量将同比增长50.8%,未来5年的复合增长率是38.9%,还是比较值得大家期待的一个增长态势。”IDC中国终端系统研究部市场分析师赵思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而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AR、VR等终端产品的普及十分关键,硬件产业直接承载着内容,另一方面,与硬件产业链息息相关的芯片等关键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直接决定了产业话语权的把控,目前AR、VR上下游产业链中,最关键的几个技术,包括精确传感、动作跟踪、3D光学成像、专业视觉计算芯片,以及AR、VR操作系统和计算平台都处在搭建阶段,而且技术方向很不明朗,话语权更多地掌握在国外高精尖企业手中,比如需要高通、英伟达提供算力芯片。
在赵思泉看来,从硬件上来看,国内的头部厂商从技术和配置上和国外企业的差距已经不明显,水准基本看齐,目前的差距主要还是在内容上。同时,在技术层面,重量和晕眩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提升体验,“技术的问题可能在未来的2-3年内对提升有一个期待,在内容上也能看到今年新推出的几款国内的一体产品已经做了改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
(作者:倪雨晴 编辑:李清宇)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