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农批市场大调整:四环内向零售转型,东南再建一“新发地规模”的大型市场)
北京将缩小现有9家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总占地面积,改变目前批发市场基本为露天或厅棚设施。
21世纪经济报道 夏旭田北京报道 9月6日,在服贸会国际农产品市场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北京市商务局一级巡视员王洪存介绍,北京农批市场布局将面临重大调整和变革,并详细披露了调整的方案:将在城市西南、东南、西北、东北方向距城市主要消费区15-20公里处,规划4个综合性一级批发市场,其中西南方向保留新发地,东南方向扩大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交易区占地规模,使其成为与新发地交易规模相当的大型农产品交易中心。东北将在顺义区北务地区新规划一处农产品综合性一级批发市场,西北将在昌平区南口、流村、阳坊区域内新规划建设一处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
北京将推动四环内的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应向农产品零售设施或农产品配送中心转型。
北京还将缩小现有9家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总占地面积,改变目前批发市场基本为露天或厅棚设施,交易环境差的现状,将市场容积率提高到1.2-1.5,同时,推动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上述大会上,王洪存指出,去年北京的疫情暴露出很多短板,特别是农产品批发领域——这是目前特大城市供应安全的主阵地。
一是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尚未健全
目前国家和本市关于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农产品批发市场环节的法律法规覆盖上尚有欠缺。农产品流通体系相关的标准化体系未完全建立,特别是在卫生、农产品质量等级等方面的具体标准有所不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缺失,直接制约了农产品批发市场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是规划布局和设施条件亟需提升
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水果交易集中度过高,农产品一级集散地形成“一大多小”局面,供应量南北方向不均衡。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置未全部纳入城乡规划体系统一管理,占地和设施多数不符合规划条件。场内硬件条件缺乏统一规划,交易环境以露天批发模式为主,土地利用效率低。
三是管理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明显不足
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社区菜市场和便民菜店的经营主体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存在“重业务,轻管理”现象,严重缺乏优质专业管理人才;批发侧基本未建立详尽的电子结算和追溯系统,信息化水平低;交易方式基本以传统的现场随机对手交易为主,商户分散运营运输,造成农产品流通环节难以有效监管,农产品交易流程难以追溯。
四是经营秩序和卫生环境亟待整治
现行交易模式易造成批发市场人车大量聚集,秩序杂乱,场内外局部交通拥堵,市场环境卫生较差,净菜上市量比例偏低,垃圾分类不到位,转运不及时,易产生公共卫生隐患。批发市场内部各交易区设置无序,执行食品卫生标准不严,交易凭证索取和提供不完全,交易过程基本不可追溯,食品安全隐患大。
五是冷链流通和物流水平有待提升
王洪存介绍,北京冷链农产品以肉、鲜奶及进口水果等货值较高商品为主,蔬菜、国产水果等货值较低商品的冷链流通率偏低,生鲜产品冷链流通率仅为40%,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95%的水平。冷链物流设施选址缺乏统一规划,存在与批发市场、中心城区过近或过远现象;多数冷库为经营商户自建,利用效率低,管理难度大,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王洪存认为,以上这些问题,成为建设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制约因素。“当然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还缺乏优质龙头企业和品牌企业的引领,竞争尚不够充分。这是导致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落后于改革开放整体步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解决特大城市的农产品供应安全,北京需要一个与首都功能和地位相适应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
“为此,我们制定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规划》,希望首都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越来越完善,与首都的地位相适应,与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相适应,与北京的“两区”建设相适应,当然也要与疫情常态化的防控要求相适应。”王洪存透露。
他介绍,“十四五”以及今后更长一个时期,首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就是要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统筹做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发展和常态下疫情防控工作,盯紧新业态、新消费、新物流、新环境、新问题,稳中求进的推动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布局和运营模式。推动批发、零售、物流配送等环节转型升级,保障农产品日常供应,增强整体供应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居民生活品质,逐步实现农产品流通体系标准化、绿色化、智慧化、便利化、安全化。
根据上述规划,未来一个时期的目标是:继续提高农产品供应主渠道建设水平,同时,优化、均衡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大幅提高设施的硬件和软件水平,改善交易秩序,提高交易效率。同时,鼓励市场主体探索产地直供、宅配到门等农产品流通新新渠道新模式,分散集中供应的风险,确保首都这样特大城市的农产品供应安全。
王洪存介绍,到2025年,期待进一步完善本市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和市场布局,创新流通模式,全面提升各类流通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基本形成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社区菜市场、连锁超市和菜店为基础,线上下单、宅配到门等多种业态做为补充,布局合理、经营规范、高效畅通、安全有序、制度标准完备、硬件水平大幅提升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保障首都市场供应的稳定。
到2035年,建成符合首都首善标准农产品流通体系的远景目标。批发侧实现批发市场设施全部合法化,场内以订单交易为主,基本取消传统集散交易;零售侧以让居民拥有舒适安全的社区消费环境和生动美好的生活氛围为目标,形成均衡便利且具有北京文化特色的农产品零售网络,城市各社区、农村实现农产品零售网点全覆盖。
王洪存重点介绍了北京市批发市场的布局调整和发展思路。
他指出,在“十四五”时期和更长一段时间内,北京市将在保证供给和交易能力的前提下,逐步实施布局调整工作。
在调整思路上,参考国际和国内其他大型城市设置方式,结合北京现状及未来发展情况,将在距城市主要消费区15-20公里处设置销地一级农产品批发市场。未来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
一是继续优化现有市场空间格局。逐步做好减量工作,集中市区建设指标和有限空间资源,对于一级集散量较少和用地难以合法化的市场予以减量,将现有9家(含黑庄户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缩减,规范土地性质,缩小批发市场的总占地面积。
二是提升批发市场的硬件条件。改变目前批发市场基本为露天或厅棚设施,交易环境差的现状,将市场容积率提高到1.2-1.5,在保证销地集散功能的前提下,鼓励市场主体集约化、现代化发展,建设立体交易中心和储备中心,大幅改善目前交易环境。
三是优化目前市场交易方式。探索培育委托交易,拍卖交易等多种农产品新型交易方式,在一级综合批发市场实现全场电子结算,提高市场交易水平,逐步推动交易由传统随机对手向订单配送为主。
四是推动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也是重点和难点,我们期待通过引入新投资主体,国有资本注入等方式,改善现有部分市场因未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所造成管理制度陈旧老化等问题。”王洪存说。
在具体安排上,王洪存介绍,北京在城市西南、东南、西北、东北方向规划4个综合性一级批发市场。并且在农产品批发集散功能基础上强化公共配送功能,发展形成“批发集散+信息化管理+公共配送”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枢纽。
同时,四环内的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应向农产品零售设施或农产品配送中心转型。
——西南方向:保留新发地地区在农产品交易上的主交易通道地位,承担西南方向进京通道的农产品上市交易功能,重点做好蔬菜和水果品类的集散。继续发挥现有新发地地区传统农产品交易优势,优化市场基础设施,升级现代企业管理方式与电子交易模式,完善信息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市场设施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实现用地减量、高效发展,统筹调整、协调区域内的新发地、北水嘉伦和中央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用地和功能分工,充分利用现有空间,优化集约布局。通过提高现有商户户均经营规模,降低经营商户总体数量,实现减人减车和用地规模适度降低,将新发地市场建设成为集“农产品供应保障中心、城市配送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展示展销平台、价格指数平台、安全检测平台”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产品智慧园区。
——东南方向:通过利用首农食品集团自有用地等方式,扩大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交易区占地规模。覆盖城市东部、南部区域,逐步发展成为与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规模相当的大型农产品交易中心,增强市场调控能力。主要功能为在承担东南方向进京通道的农产品上市交易功能基础上,增强农产品储备能力,发挥首农食品集团在菌类、鲜肉、冻品和水产品等交易品种上的优势,承接市内各专业市场供应量转移,成为政府调控农产品市场重要抓手和首都现代化农产品流通示范窗口。充分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定位于服务农产品供应的枢纽型流通中心、一站式集采中心和数字化交易中心,为本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调整升级提供稳定供应保障和功能示范。
——东北方向:在顺义区北务地区新规划一处农产品综合性一级批发市场,按照先建设后迁移的原则,平移现状石门市场批发功能,保持市场总规模不变。主要功能为满足本市东北方向农产品供应,覆盖顺义、怀柔、密云、平谷等城市东北部区域,以打造优质农产品批发交易设施为目标,合理布局新址市场,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现商户信息、货品信息一体化管理,建设高效率的生鲜农产品配送集群,推进农产品物流标准化和专业化建设。原用地经过论证后,保留一定用地和建筑规模,保障顺义新城城市地区居民农副产品零售需求。
——西北方向:为满足夏秋季农产品交易通道转换需求和城市西北方向供应,在昌平区南口、流村、阳坊区域内新规划建设一处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平移现状水屯市场交易功能。新批发市场主要功能为满足城市西北区域的农产品供应集散,在6-8月承担冷凉蔬菜上市主通道作用。新建市场要提高交易商入场标准,充分发挥区位、交通等综合优势促进农产品生产商、供应商和服务商的产业聚集,依托昌平、海淀等区“大院大所”和团体采购量大的优势,引进农产品交易配送大户。以公司化、会员制和电子结算为前提,全面提升原有交易模式,建立完善的市场准入机制,形成农产品现代化交易示范区。
(作者:夏旭田 编辑:周上祺)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