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长城证券:维持中兴通讯(000063.SZ)“买入”评级 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市场份额持续扩张)
智通财经APP获悉,长城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中兴通讯(000063.SZ)业绩向好,研发优势显著,经营效率优化,预计21-23年归母净利润为68.28/82.25/97.86亿元,EPS分别为1.47/1.77/2.11元/股,对应PE为23X/19X/16X。
事件:公司于近期发布2021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530.71亿元,同比增长12.44%;实现归母净利润为40.79亿元,同比增长119.6%;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21.12亿元,同比增长134.16%。
长城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国内外市场营收双位数增长,H1业绩超预期增长:
公司21H1实现营业收入530.71亿元,同增12.44%。其中,国内、国际市场营业收入均实现双位数同比增长,在国内市场,公司紧抓5G、新基建发展机遇,市场格局和份额双提升,赋能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实现营业收入359.55亿元,同增13.24%,占整体营业收入的67.75%;在国际市场,公司通过ICT技术、员工本地化以及产业链高效协同等方式降低海外疫情影响,实现营业收入171.16亿元,同增10.8%。
分业务来看,运营商网络/政企/消费者业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50.52/56.67/123.52亿元,同比增长0.23%/17.65%/66.63%,政企和消费者业务加速增长。
毛利率恢复性增长,叠加控费成效显著,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公司21H1毛利率为36.14%,同增2.71pct,主要系运营商网络业务毛利率上升所致。受益于5G产品毛利率提升,上半年运营商网络毛利率为42.83%,同增6.49pct;政企业务毛利率28.1%,同比基本持平;消费者业务毛利率20.82%,同比下降2.26pct,主要系于国际家庭终端产品、国际手机产品毛利率下降所致。
控费方面,公司21H1销售/管理/财务费用分别为41.7/25.44/4.81亿元,同比变化5.82%/12.29%/-24.04%,其中管理费用上升主要系去年同期受疫情影响费用处于较低水平及本期股权激励成本增加的综合影响所致。三费率合计13.56%,同比下降0.93pct,公司控费成效显著。
毛利率提升叠加控费稳健,公司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公司21H1净利率为8.57%,同比提升3.65pct,实现归母净利润为40.79亿元,同比增长119.6%,相对2019H1复合增长率66.53%;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21.12亿元,同比增长134.16%,相对2019H1复合增长率85.77%。
研发持续加码,提升核心竞争力:
公司21H1研发费用为88.61亿元,同增33.51%,研发费用率为16.7%,较上年同期的14.06%上升2.64pct。据仲量联行发布的报告,截至21年4月,中兴通讯的专利技术价值已超过450亿元人民币。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约8万件全球专利申请、历年全球累计授权专利约4万件。其中,芯片专利申请近4400件,授权的芯片专利约1950件。此外,今年上半年,公司一项专利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金奖,是通信行业唯一金奖。公司坚持向下扎根,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技术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
运营商业务份额扩张,政企业务转型升级,消费者业务持续突破:
运营商网络业务板块,公司市场份额不断扩张,2019-2021年度连续中标中国移动PC服务器集采最大份额;6月7日,中国移动公示集中网络云资源池三期工程计算型服务器采购的中标结果显示,公司在标包1获得60%最大份额;6月8日,在中国移动2021-2022高端路由器及高端交换机采购中,公司中标标包3与标包5,份额分别达到14%和30%。此外,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的固网接入产品PONOLT端口全球累计发货超2400万,在国内三大运营商的市场份额均超过了40%,其中千兆光接入产品(10GPON)获得了40%以上的新增市场份额。
政企业务板块,公司聚焦能源、交通、政务、金融、互联网、大企业,积极布局新基建、5G行业应用及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目前政企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市场基础。公司GoldenDB数据库3亿+用户,领衔中国金融级分布式数据库市场新格局,在大型商业银行核心系统商用稳定运行超过三年。公司将持续保持政企业务资源投入,推动核心产品销售,巩固云网生态圈,全力支撑政企业务拓展。
消费者业务板块,公司在产品和渠道方面持续突破。产品方面,上半年发布了年度旗舰中兴Axon30系列5G手机等新产品,国内上市首销日在京东、天猫两大平台都是安卓手机单品销量第一。渠道方面,目前公司5G移动互联产品累计突破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积极开拓线下渠道,2021年公司目标建设5000个零售阵地,目前已超3500家,后续将加快渠道零售店建设。
风险提示:疫情反复风险;公司中标份额不及预期风险;5G资本开支不及预期风险;原材料价格反复风险;同业竞争加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