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解读丨稳字当头基调下,货币政策更加强调前瞻性、有效性,同时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边万莉 北京报道7月实施全面降准,货币政策是否会发生变化?对于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央行在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稳字当头,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
这意味着货币政策仍然是“稳字当头”的基调,不过细微表述却发生了变化。相比于2021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季度报告更加强调货币政策要“增强前瞻性、有效性”,同时新增了“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的表述,这与此前不久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表述一致。
《“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完善宏观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重视预期管理和引导。构建货币政策预期管理机制是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一环。增强货币政策操作规则性和透明度,建立制度化的货币政策沟通机制,有利于有效管理和引导公众预期,促进市场主体和政策目标的一致性,进而稳定宏观经济。
近年来,人民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过程中,不断改进预期管理,形成了科学有效的货币政策预期管理和引导机制。如货币政策的预期管理频率逐步固定,形成每日连续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每月月中固定时间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的惯例,并提前发布有关操作安排,稳定市场预期。
从市场的流动性预期看,央行引导金融机构关注利率而不是过多关注流动性数量,并每日开展公开市场操作,释放短期政策利率信号。今年以来流动性和货币市场利率运行平稳,月末、季末都没有出现大的波动,DR007相对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的偏离幅度处于近年同期低位,为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创造了平稳的环境,也稳定了市场预期。市场预期平稳又进一步降低了预防性流动性需求,增强了流动性的稳定性。
报告提出,要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增强前瞻性、有效性,既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又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以适度的货币增长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开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分析,“稳字当头”定调下,货币政策保持“稳定性”,注重“增强前瞻性、有效性”。“稳字当头”下,政策框架转向跨周期调节,维持经济大局总体平稳的同时,注重经济发展韧性,对操作的“前瞻性、有效性”要求提升。总量层面,注重控制货币总量,应对经济、通胀等压力;结构层面,定向加大对信贷增长缓慢省份、碳减排工作、普惠金融,及科技创新、小微企业、制造业等领域的金融服务支持。
“做好跨周期调节主要体现在前瞻性和有效应,这是政策上的总基调。我们今年上半年实现6%以上增长目标是没有问题的,但还要综合考虑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的情况。根据形势变化来推出相应的办法,目的就是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中国民生银行首席分析师温彬如是说。
关于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报告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稳字当头,坚持正常的货币政策,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处理好经济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维护经济大局总体平稳,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相比于2021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季度报告新增了“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的表述。值得一提的是,这与2021年7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新增的表述一致。招商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马瑞超认为,新增“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意在坚持“以我为主”,强调以改革的方式应对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超预期而产生的溢出影响。
8月4日,美联储副主席Richard Clarida表示,美联储可能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开始缩减债券购买规模,然后在2023年开始加息。结合美国近期公布的非农数据大幅度高于市场预期,市场猜测美联储“收水”或将不远。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报告强调“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意味着下半年即使美联储启动“收水”,也不会带动国内货币政策随之收紧。
他判断,三季度末前后,美联储有望出台缩减购债规模计划,从而迈出从极度宽松到转向“收水”的第一步,并带动全球金融环境收紧。在全球货币政策转向的背景下,考虑到国内外经济、物价形势存在较大差异,国内货币政策将突出“自主性”,不会随之收紧。而要做到这一点,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预计下一步监管层可能通过强化预期引导、严格跨境资金流动性宏观审慎管理等方式,控制下半年人民币因国内外货币政策差异可能出现的贬值压力。
如何体现宏观政策的自主性?中信证券研报表示,对我国现阶段经济的恢复情况予以了肯定,但也分析了几个潜在的经济增长风险点。鉴于7月PPI同比增速重回5月的高点,下游企业成本压力仍在;同时7月末起部分地区散点疫情再度有所扩散,预计也将进一步影响服务业的修复,我们认为这几个构成央行在7月15日降准的因素仍存进一步影响加深的可能。综合考虑下半年的MLF到期压力等因素,预计在这一宏观环境及金融环境下,央行在后续月份仍存在一定的置换降准或定向降准可能,时点上可能最早在10月前后。
不过,王青预测,正如2020年11月30日央行加做一期MLF,终结了此前持续半年的“紧货币”进程一样,今年7月15日央行全面降准,很可能意味着年初以来持续的“紧信用”过程正在接近尾声。随着金融对经济恢复的支持力度相应增大,接下来几个月信贷、社融增速有望企稳并小幅回升。同时报告强调,“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增长,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加之当前就业市场比较稳定,这实际上预示下半年货币政策也不会转向全面宽松,年内实施“双降(降准+政策性降息)”的可能性很小。在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后,降准属于常规流动性操作;降准的同时不降息,意味着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健中性基调,并非转向全面宽松。
(作者:边万莉 编辑:李伊琳)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