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证券要闻 - 正文

年均增长“一个法国”!专家预计2025年中国用电量或超9.5万亿度,新能源装机达10亿度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年均增长“一个法国”!专家预计2025年中国用电量或超9.5万亿度,新能源装机达10亿度)

7 月 29日,“2021 全国企业家活动日暨中国企业家年会”在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举行。年会上,21世纪经济报道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监事会监事长潘跃龙处获悉,“双碳”目标将驱动我国电力需求刚性增长,他预计2025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9.5万亿到9.8万亿千瓦时,“十四五”期间,全社会用电量年均新增超过4000万千瓦时,相当于法国一年的用电量。

2020年起,我国新能源装机为5.3亿千瓦时,潘跃龙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将达到10亿千瓦时,届时,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将达到52%。同时,中国将建设白鹤滩至华东,金沙江至华中,陇东至山东,哈密至重庆,宁东至湖南,晋北至浙江,陕北至安徽等一系列特高压线路。

图:潘跃龙在年会上发表演讲

上述年会上,潘跃龙指出,“双碳”目标首先将驱动我国电力需求刚性增长。

根据中电联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3.9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2%,两年平均增长7.6%,高于2019年同期增速26个百分点。

潘跃龙认为,“十四五”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电气化提升等持续推进,他预计2025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9.5万亿到9.8万亿千瓦时,“十四五”期间,全社会用电量年均新增超过4000万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排名第十的法国一年的用电量。

其次,潘跃龙认为,“双碳”目标也将驱动电力工业的高质量发展。碳达峰、碳中和和低碳化已经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硬约束,这对我国合理谋划能源转型路径,持续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是面对“双碳”目标,能源电力领域将承担重要的使命。我国能源利用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88%左右,电力行业排放约占能源行业排放的41%,随着全社会电气化水平的提升,更多碳排放终端用户行业将转移到电力,电力行业碳减排压力降持续加大。

他指出,目前传统电力系统还不适应大规模清洁能源的发展要求,氢能、储能等新业态属于起步阶段,在新能源、核电、特高压电力系统控制等方面还存在着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是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推动电力工业低碳化。潘跃龙认为,新能源开发将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继续推进海上风能建设,新能源建设规模将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2020年起,我国新能源装机为5.3亿千瓦时,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0亿千瓦时。

他指出,中国将加快西南水电基地的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大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加快沿海核电建设的步伐,预计到2025年,中国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将达到52%,为实现碳达峰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是建设跨省区通道的工程,发挥好大电网的基础平台作用。根据电力形势和新能源发展需要,中国将建设白鹤滩至华东,金沙江至华中,陇东至山东,哈密至重庆,宁东至湖南,晋北至浙江,陕北至安徽等特高压线路,优化区域电网组网建设。

四是全面推进消费侧电力替代。在消费侧合理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持续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大力支持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加快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电力替代,持续推进乡村电气化,预计“十四五”电力替代规模达到7亿千瓦时。

五是催生新技术新产业的快速发展。他指出,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对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做出全面的动员和系统部署,明确提出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全社会的深刻变革,在储能、氢能技术、智能电网技术、碳捕集利用和关键工程技术领域需要新的突破,而这将刺激和带动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夏旭田 编辑:钟映佳)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