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云从科技上会获得通过:仍有两项内容需要落实,已提前套现13亿元)
7月20日,科创板上市委披露的信息显示,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云从科技”)首发获通过。这也意味着,云从科技的IPO之旅获得有效进展,或将在年内正式上市。
根据科创板上市委披露,云从科技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不过,与云从科技同日上会的上海海和药物研究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和药物”)则被暂缓审议。
目前,海和药物还需要进一步落实事项包括:结合其已开展二期以上临床试验的核心产品均源自授权引进或合作研发的情况,说明其是否符合《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规定的第五套上市标准。
对于云从科技而言,也有两项内容需要落实。一是结合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对比情况,说明云从科技集成商客户在交易中承担的职能,直接面向终端用户的集成商客户是否实为代理。
二是说明存在多起与直接客户的销售内容及金额与最终用户招投标内容不一致、物流单未妥善保存、验收方式及进度与合同约定不一致等情形,是否构成内部控制缺陷,云从科技是否已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资料显示,云从科技成立于2015年。招股书显示,其是一家提供高效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行业解决方案的人工智能企业,致力于助推人工智能产业化进程和各行业智慧化转型升级。
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云从科技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4.83亿元、7.80亿元和7.5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1亿元、-17.08亿元和-6.90亿元。以此来看,云从科技的营收规模整体保持增长态势,但仍处于亏损状态。
根据招股书,截至2020年末,云从科技的合并口径累计未分配利润为-14.35亿元,存在大额未弥补亏损。云从科技在招股书中称,其将面临短期无法盈利,未弥补亏损存在持续扩大的风险。
贝多财经发现,尽管未能实现盈利,但云从科技仍然支付了大额的股权激励费用。招股书显示,云从科技在2019年确认股份支付费用13.03亿元,并计入管理费用,这也是其2019年度亏损扩大至17亿元的主要原因。
其次,持续大额的研发开支,也是云从科技难能盈利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报告期内,云从科技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48亿元、4.54亿元和5.78亿元,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0.61%、56.25%和76.59%。
根据介绍,云从科技通过自主研发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形成了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及相关应用软件等核心产品,并结合自主研发的智能 AIoT设备和第三方软硬件产品以及相关技术开发服务,向客户交付行业智能化升级解决方案。
按收入结构来看,云从科技来自于人机协同操作系统的收入占比分别为6.41%、23.48%和31.50%,而来自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收入占比分别为93.59%、76.52%和68.50%。
报告期内,云从科技的核心技术收入分别为1.43亿元、4.21亿元和5.24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9.72%、53.94%和69.82%,由占比三成跃升至2020年的七成,整体呈上升趋势。
当前,云从科技所在的AI领域正处于激烈竞争的阶段,多数面临巨额亏损,旷视科技、依图科技以及云知声、云天励飞等亦是如此。其中,依图科技、云知声均已撤回在科创板的上市申请。
以旷视科技为例,其2017年、2018年、2019年度以及2020年度的营收分别为3.04亿元、8.54亿元、12.60亿元和13.91亿元。根据旷视科技披露,截至2020年9月末,其累计未弥补亏损为142.50亿元。
相比之下,依图科技的招股书显示,其2017年至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的营收分别为6871.89万元、3.04亿元、7.167亿元和3.81亿元;净亏损分别为11.68亿元、11.68亿元、36.47亿元和13.03亿元,累计亏损72.86亿元。
云从科技在其招股书中表示,人工智能行业一方面面临着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等人工智能企业的竞争,其中既包括核心算法技术实力的比拼,也包括人工智能应用和行业解决方案的较量。
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海康威视等视觉设备厂商推进对产品进行人工智能赋能转型的挑战。云从科技称,该类厂商在硬件研发和供应链方面有着深厚积累,使得新兴人工智能企业需不断寻求差异化优势,整体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云从科技在招股书中还表示,如果公司未来一定期间面临市场激烈竞争出现主要产品价格下降、研发投入持续增加且研发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人工智能行业政策出现不利影响、下游行业需求显著放缓等不利情况。
云从科技坦言,若出现前述情况,其将面临短期无法盈利,未弥补亏损存在持续扩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