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解读】内斗曝乱象!由硅料涨价潮引发的行业思考)
这两天,从事晶硅太阳能电池研究、销售的生产商爱旭股份(600732.SH)实名举报通威之事,闹得满城风雨。多数投资者谴责通威不讲“武德”。
那么,此次光伏行业自曝“丑闻”,有何值我们深度思考的呢?
6月10日,爱旭在光伏行业热点难点问题座谈会上的《关于光伏行业热点、难点问题座谈会的汇报材料》(下称“汇报材料”)被传到网络上,一时间舆论炸开了锅。
汇报材料中,爱旭称,“行业现状表面上看是市场终端需求与上游硅料产能不匹配,实际上是部分企业可以营造多晶硅、硅片严重短缺的假象,助推中间贸易商、产业链各环节囤积居奇、哄抬物价造成的”。
汇报材料中所述“部分企业”,爱旭点名了中国硅料生产商通威集团和永祥股份,指责后者破坏了游戏规则,将多晶硅价格由“月度定价”改为“每周竞价”,从而导致原料端价格疯狂上涨。
“每周竞价”实施后,一个多月时间,多晶硅价格就飙升37.2%、硅片价格飙升23.5%。
爱旭更是在汇报材料中直接指出,“每周竞价”实施后的严重性:“引导全球多晶硅及硅片企业的跟风炒作”。
爱旭的举报,反映的是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轮番涨价的极度不满及无奈。无奈到什么程度呢?
“我们的商务活动无法正常进行;签完合约还没执行又要重谈,再次谈定价格还没发货又要调整。”爱旭在汇报材料中说道。
实际上,“恶意”地操纵价格行为,过往也是发生过的。比如,2016年6月7日,标题为《一篇多晶光伏企业高层会议的内部记录,真相让人震惊!》的文章在光伏业内流传。文章直指隆基股份避重就轻,夸大宣传,通过刻意压价扰乱市场竞争。
只不过,跟爱旭此次举报相比,彼时舆论声音并不大,更多是上游厂商互掐。而此次不同,爱旭的举报,引发诸多厂商共鸣及协会机构的高度重视。
首先第一个站出来的是中国光伏行业协会。6月11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了《关于促进光伏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呼吁》(下称“呼吁文件”)。
该呼吁文件称,为降低硅料价格大幅上涨对产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协会呼吁建议全体会员和光伏企业守法合规、理性经营,尊重契约精神,自觉抵制对多晶硅、硅片产品的过度囤货、哄抬物价行为,以及非自身生产经营需求的投机行为。自觉抵制电池组件环节低价倾销等恶意竞争的不当行为,让硅料价格尽快回到正常区间,共同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政策,关注多晶硅等光伏原材料价格过快上涨问题,及时引导。
知其然,方可知其所以然。
爱旭为何不顾行业信誉而站起来“反抗”?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求过于供时,价格又高于价值。硅料价格亦是如此,硅料价格上涨的本质就是供求关系而决定的。
近年来,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下,多晶硅需求大增,而总产能却不足以覆盖需求。供需不平衡之下,硅料价格就被需求方逐步推高。2019年硅料市场价格在70元附近徘徊,到2020年底,价格涨到83元左右。
然而,2021年初,硅料价格不知受何因刺激开始疯涨,目前已经突破了200元的大关,至220元。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近三个月以来,多晶硅价格涨幅已经达到去年年底的2.5倍以上。
短短几个月,硅料价格倍增,成本端的压力直接传导到下游电池和组件领域,让包括爱旭在内下游厂商苦不堪忧。
据了解,除了几个大厂开工率还较高之外,目前大部分的二三线组件厂商开工率仅维持在40%左右,电池片企业开工率也低至五成至六成。
短期硅料的“离奇”暴涨,爱旭认为实际硅料供应是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当前行业供需错配仅是表象,实则是部分企业刻意营造多晶硅、硅片短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所致。
汇报材料中,爱旭称,2021年全球终端需求难以达到180GW,硅料供应量可以超过190GW,产业链产能是匹配的。初步统计,4、5月全产业库存量较一季度末增加61.8%、达到68.6GW,产成品实际是滞留在产业链内部空转。
对此不难发现,上游硅料价格“离奇”上涨让下游光伏企业不得不降低开工率,减产甚至停产。在此背景之下,包括通威和永祥股份在内硅料生产商,竟然将多晶硅价格由“月度定价”改为“每周竞价”,导致原料端价格疯狂上涨。而这后果便是,下游厂商不得不因短期价格波动过快,选择违约或毁约。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一旦违约或毁约,就意味着企业信誉度或将受到重大打击,是不利于企业自身及行业长远的发展。
除了上述的思考外,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考究及反思的。例如,行业“乱象”有多么严重,才让一家上市企业不顾一切后果,而举报同行呢;“内斗”之下,光伏产业链的其他环节是否还存在同样的问题及其他不为人知的东西呢?“乱象”的曝出,是否反映出行业不规范的现象由来已久,根深蒂固,涉及各方利益呢?
现如今,爱旭的举报,只是折射出当前下游企业的发展困境及焦虑,问题的根源还未解决。“乱象”曝光之后,未来行业如何倡导或建立价格透明、公平交易的产业生态,才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文:一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