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市的“医疗慈善组织”公司水滴:价值几何?)
一般情况下,有争议的事物都是有价值的。至少有多人关注,争议才会产生,而关注正是来源于事物本身的价值。
互联网行业近日最大的一波争议,应该是围绕水滴公司展开的。
北京时间4月17日凌晨,水滴公司正式递交赴美IPO申请,拟于纽交所上市。今天,水滴公司更新招股书,公布发行价区间为10-12美元,计划发行3000万股ADS,承销商有约450万股ADS的超额配售权。水滴公司最高募集4.14亿美元,公司估值接近50亿美元。
水滴公司基石投资者包括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博裕资本、厚朴资本,合计认购2.1亿美元。其中,博裕资本认购1亿美元,厚朴资本认购8000万美元,王慧文通过家族信托基金Kevin Sunny认购3000万美元。
IPO申请的消息公布后,水滴公司收获了来自外界的祝福。但与此同时,外界的疑问也随之而来。
创立5年,累计170万患者发布个人求助信息,超过3.4亿人累计捐款超过370亿元人民币。这让很多人将水滴筹误解为“慈善组织”、“公益组织”,也将水滴公司和“公益”二字牢牢绑定。即便公司创始人兼CEO沈鹏多次强调:“水滴公司不是公益机构,不是公益组织”,也依然没能改变大家的看法。
尽管水滴递交了招股书,即将作为一家商业公司登陆资本市场,依然有人将其误解为“慈善上市”、“公益组织上市”,殊不知根据水滴的招股书披露,其2018年营收2.381亿,2019年激增至15.11亿,2020年再次翻倍至30.279亿。
水滴上市,坐实了水滴公司商业公司的本质。更退一步讲,“慈善组织”和“公益组织”都属于非营利组织,何谈上市呢?
而当理性研读招股书之后我们会发现,从一开始,水滴公司就拥有A、B两面,一面是商业公司,一面是社会企业。如果外界对其认知局限于B面,自然就会惊讶于A面“真面目”的暴露。
所以,熊出墨认为,对于围观群众而言,招股书最大的意义其实恰恰就是把水滴公司的A、B两面同时展现。唯有全面认识水滴是怎样一家公司,才能正视其真实价值。
从招股书看到双重属性
与其说露出了“真面目”,倒不如说透过招股书我们看到了水滴公司的本质。
招股书显示,水滴公司的主要业务包括三方面,保险商城、个人大病求助和互助业务。2019年公司营收达15.11亿元,与2018年的2.381亿元相比增长534.6%;2020年达30.279亿元,同比增长100.4%。
目前,水滴公司尚未实现盈利,但亏损逐年收窄。2018、2019、2020年,公司调整后税息折旧及摊销前(EBITDA)亏损分别为1.4亿元、1.59亿元及2.47亿元,三年亏损率分别为58.93%、10.52%、8.17%。
成立5年即赴美IPO,纵观互联网行业,速度中等偏上。而且,近两年业绩增长显著,也正在接近盈亏平衡点。放在其他公司身上,这份成绩单称得上令人满意。但是,放到水滴公司身上就要另当别论。
因为在部分围观者的认知中,水滴公司是顶着“公益”的光环成长起来的。据微信指数监测,公司旗下公益属性较强的水滴筹业务,搜索指数明显高过水滴保业务。
根据招股书内容,水滴公司的营业净收入主要来自向保险公司提供多个保险经纪服务,也就是由水滴保业务贡献。2018年、2019年、2020年经纪收入分别占到了总营收的51.3%、86.6%和89.1%。而水滴筹业务,水滴公司不收取任何费用,所以未对营收做出直接贡献。
这组数据对比就清晰地展现了商业公司和社会企业的双重属性,也因此,我们不能对这样一家公司给出非黑即白的结论。
一方面,水滴公司依托水滴筹、水滴互助等业务确实在尽自己的社会责任,这两大业务为很多收入较低、保障水平不高的用户提供了健康保障。以水滴筹为例,近年来此类互联网个人大病求助平台的兴起,帮助了很多患了大病而无钱救治的家庭。
《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近日,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健康时报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健康中国论坛上,沈鹏表示,“在医疗卫生支出中,医保支出占比逐年攀升,商保、大病筹款等补充力量还相对弱小”,水滴筹、水滴互助、水滴保正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补充力量。
同时,这些平台对于网民来说是非常好的保险教育场景,通过保险、保障必要性的普及,全民的健康管理意识、保险意识得以提高。尤其水滴公司深入的下沉市场、中低收入群体,向来是我国健康保险意识教育工作中薄弱的一环,水滴公司的社会意义由此凸显。
另一方面,作为一家商业公司,跑通商业闭环、创造商业价值是天生的使命。借助水滴筹、水滴互助搭建的保险场景,水滴公司选择以水滴保业务承接用户的相关需求,来实现商业变现。
认可社会价值,同时正视其商业公司本质,这才是面对水滴公司时应该抱有的理性视角。
(文章来源:OF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