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评论丨将气候变化纳入 货币政策框架)
明明(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FICC分析师)
据中国气象局,未来三天,受蒙古气旋影响,北方又将出现一次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局地有沙尘暴,华北地区将现扬沙或浮尘。
气候变化和货币政策之间有和关联?
气候变化对经济和金融的影响在加深。直观而言,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对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产生冲击。从经济学机理上讲,气候变化本质上是一种负外部性因素,这种负外部性因素会导致市场价格信号失灵,需要政策进行适当的干预。具体而言,第一,气候变化可能引发抵押品价值缩水和信贷条件收紧,这将可能增加相关风险的严重性,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第二,气候变化是一个几乎不可逆的过程,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尤其是气候变化引发的异常情况常常让金融机构措手不及;第三,气候变化会加深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即气候灾害导致信贷收缩,进一步弱化居民和企业资产负债表,而这将进一步导致信贷收缩,从而导致经济潜在产出降低。
气候变化会从三个方面干扰货币政策的传导和实施。首先,气候变化会影响宏观经济变量,具体包括影响总供求、潜在产出、物价水平和自然利率。其次,气候变化会改变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干扰货币政策的传导。具体而言,当前巨灾保险市场不完善易对信贷市场造成扭曲,贷款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上升会增大银行信用风险,导致金融机构预防性资金需求增加。最后,气候变化的复杂性会增加货币政策的决策困难。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持续时间及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且对气候变化相关风险持续性和范围的误判可能侵蚀货币政策空间。而气候风险一旦引发滞胀,央行将在维持价格稳定和产出稳定之间面临两难。
关于气候变化相关影响能否纳入货币政策框架仍存争议。首先,将气候和环境相关目标纳入货币政策框架会增加央行负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会受到一定损害;其次,央行维护价格稳定的目标应该优先于其他目标;再次,货币政策工具有限,难以充分覆盖气候变化的所有领域,且货币政策总体而言是应对短期问题的工具,气候变化则是一个长期过程;最后,其他政策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可能更加优于货币政策。
当前部分国家央行已经开始了将气候变化纳入货币政策框架的实践。首先,欧洲央行在量化宽松政策购买标的中纳入了绿色资产,欧央行在PSPP和CSPP中购买了绿色债券;其次,部分央行已经开始将气候变化的相关风险纳入了审慎监管的框架;再次,部分央行通过资本与流动性管理、绿色债券补贴和窗口指导等方式支持绿色金融发展,开展绿色金融能力建设,构建绿色金融体系。
我国的绿色金融建设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易纲行长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提到,正在研究通过优惠利率、绿色专项再贷款等支持工具,激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将继续增加对绿色债券的配置,控制投资高碳资产,在投资风险管理框架中纳入气候风险因素。预计后续中国央行也将逐步将气候变化纳入货币政策框架之中。
(作者:明明 编辑:陆跃玲)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