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经济大国到科技强国 百度在其中做了什么?)
正如许多人所预料的,科技创新成了2021年两会的热点话题。
适逢“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21年两会上传递出的信息尤为重要,大概率将影响未来五年的经济走向。
有代表提议破解“卡脖子”难题应当成为当下的重点工作,并对“卡脖子”技术加大投入力度,在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拥有应用性优势的领域,需要扩展到更深入的领域,在基础性研究中形成自主优势;
也有代表呼吁发挥资本市场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上的资本激励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吸引更多长期资本投入到科技创新中,并鼓励资本发挥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经历了芯片、新材料等领域被“卡脖子”的教训,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科技自主创新的必要性,特别是在相对特殊的外部环境下,“科技强国”已然成为从上到下的社会共识,并且已经是当下的基本国策。
借鉴日本、韩国等从经济大国转向科技强国的路径,除了在政策和资本层面向科技创新适度倾斜,大大小小的科技企业也应该担纲科技创新的“关键先生”,并且有义务挑起“科技强国”的担子。
01 中国科技的“独立宣言”
回顾整个2020年,“硬核科技”都是互联网上出圈式的存在。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似乎并不难回答。单单是芯片领域的“卡脖子”的问题,就足以让形形色色的科技企业意识到:技术的世界并非是童话里的理想国,想要摆脱被制约、被拿捏的命运,互联网时代的“拿来主义”已经不再可取,回归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可能是为数不多的选择项。
以百度、华为为代表的创新领头羊,更是在2020年上演了中国科技的“独立宣言”,并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按照工信部电子知识产权中心发布的《2020人工智能中国专利技术分析报告》,在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方面,百度以9364件专利申请和2682件专利授权位居第一,并在深度学习、智能语音、自动驾驶等领域占据首位。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数据,华为以5464件的专利申请量排名第一,连续四年蝉联榜首。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了三星、三菱、LG、高通等企业,还在5G专利方面远远甩开了高通等竞争对手。
百度和华为就像是中国科技创新的双子星,百度锚定了人工智能赛道的优势,华为牢牢抓住了5G技术的话语权。而沉甸甸的成绩背后,付出的则是数万名工程师的汗水以及真金白银的投入。
有媒体曾对百度、华为、阿里、腾讯、京东等头部企业的研发投入进行对比,虽然一些企业把科技创新的口号喊得很响,表面上的研发投入也在持续增长,但研发支出在营收中的占比却在不断下滑。如果以研发投入在营收中的占比达到10%为标准的话,百度和华为是过去十年中唯二保持高研发投入的头部企业。
同时需要厘清的是,专利申请、研发投入等并不能与自主创新划等号,华为和百度被单独拎出来的原因还有在基础研究中的成绩。比如百度飞桨弥补了国内深度学习框架的空白,目前已经凝聚了超过265万开发者。如果在人工智能领域缺少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级的底层技术,可能将重蹈芯片行业的覆辙。
参考三星、松下等企业寻求科技自立的过程,无不经历了研发投入到自主创新的蝶变,进而摆脱了对美国企业的依赖,成为韩国和日本转型为科技强国的中坚力量。同样的道理,当百度代表的科技企业扎堆进行基础技术研发,专利申请、自主创新等正在有序推进,无疑是中国迈入全球科技强国的积极信号。
02 打通技术的价值闭环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却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耐得住的寂寞。
国内大多数科技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也在于此,缺少的不是一时的研发投入,而是对技术创新的足够耐心。倘若只是将研发投入视为一种公关行为,往往会无疾而终,难以延续高研发投入的姿态。
诸如百度的模式是否可以复制,除了“技术基因说”的解释,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打通了技术落地的价值闭环。通俗的说,百度已经尝到了技术研发的丰厚回报,本身就是一种商业上的最佳选择。
一些企业眼中“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就是最好的例子。
从2011年到2020年,百度在过去十年中的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050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投入和AI有关。假如无法形成技术落地的价值闭环,即便是百度这样的科技巨头,恐怕也很难支撑下去。
有别于一些企业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中学术做派,百度AI在2020年前后进行了多次架构调整,将云和AI在体系上全面打通,百度大脑等业务的核心技术能力可以通过百度智能云输出到各行各业的场景中。
也就出现了后来的一幕幕:
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权威排行榜GLUE上,百度自研的语义理解技术与平台文心ERNIE近日以90.9的分数再登榜首,领先于微软 DeBERTa/TuringNLRv4、谷歌 T5以及阿里巴巴、华为等研发的其他同类别技术。
在权威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发布的《Magic Quadrant for Cloud AI Developer Services》研究报告中,百度智能云凭借深度学习、语言、视觉、自动驾驶和行业解决方案,入围Gartner云AI开发者服务魔力象限。
同时百度智能云也在2020年开启了疯狂接单模式,先后和国家电网、中国建材集团、浦发银行、中国华能集团等达成战略合作,并先后和贵阳经开区、济南工信局、成都市东部新区等围绕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进行签约。。。。。。
正是价值闭环的打通,百度实现了技术研发和落地应用的两面开花,一次次扮演了“技术赋能者”的角色,让AI走出象牙塔,走进生产的第一线。这或许就是“科技强国”的题中之意,科技创新的价值不应该止步于实验室或专利层面,还需要将创新转化为生产力,驱动千行百业转变陈旧的生产模式,走向创新升级的新路。
毕竟科技创新的目的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不是为了追逐所谓的趋势,更不是为了作秀或者外宣,需要的是技术信仰和长期主义。唯有打通技术落地的价值闭环,避免技术研发沦为不接地气的空中楼阁,才是一条能够跑通的路。
03 属于“苦行僧”们的时代
当科技创新成为两会的热点话题,不失为一个利好的消息。
尽管百度已经打通了技术落地的价值闭环,依然还只是少数派的存在,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苦行僧”般的存在。百度的技术信仰不被外界所理解,市值也长期被资本市场低估。
所幸在“科技强国”的时代底色下,属于技术苦行僧们的时代已经到来。
一群有情怀、有个性、有创造力的工程师,正逐步跳出互联网的舒适圈,将硬科技作为自己的新赛道。诸如启明创投、DCM、CMC资本、元璟资本等新基金也纷纷顺应潮水的方向,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兴趣越来越低,将目光瞄向了硬科技。
百度的股价正式进入上涨通道,过去几个月中的累计涨幅已经超过110%,一路冲到了千亿美元的市值。瑞信、瑞银等知名投行的分析师也先后上调百度的目标股价,百度的技术硬实力正在被资本市场看重,回到了属于“技术派”的黄金时代。
只是外界该如何判断到底哪些企业属于“技术苦行僧”呢?科学家的遭遇或许是最直接的判断标准。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科学家才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也是衡量一家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创新力量的标杆。
特别是在最近几年里,科学家走进企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哪怕是刚刚起步的创业公司,也习惯性以招募首席科学家的形式来装点门面。然而科技创新离不开精神支撑,科研常常是寂寞的、不确定的,在一开始就注定了一些科学家的遭遇。
与之对应的就是近几年频频出现的现象:一些企业曾热衷于招揽科学家,不惜许下真金白银的誓言,不惜以三顾茅庐的形式请科学家出山。结果一些实验室没两年光景就被关闭,科学家们付出多年的项目因资金不足夭折……所谓的首席科学家,在一些企业眼中的价值不过是站台和市场背书。
至于个中症结,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伴随着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互相交织,有些企业只聚焦于创新环节,对产业需求和资本市场的态度缺少洞察,结局和初衷不可避免会背道而驰。
同时也再次证明,百度能够在技术赛道上长驱直入绝非偶然,技术信仰不是空洞的名词,只有对技术有着长远的规划,为技术找到丰富的落地场景,对技术发展有足够的耐心,才有能力为科学家提供大施拳脚的舞台,为科学家们提供潜心研究的土壤,无须在学术和商业之间进行取舍。
04 写在最后
有理由相信,经过中国最高议事殿堂的讨论,科技创新、科技强国等理念正在酝酿出清晰的执行路径。
而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在中国科技创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大大小小的科技企业还需要进一步转变对创新的认知。在“科技强国”的历史性使命下,不仅是企业成长的红利期和窗口期,也在检验企业科技含量的成色,只有扎实进行技术研发与科技创新的硬核企业,才有机会站在舞台的最中央。
(文章来源:OF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