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抱团股行情大起大落,抱团股研究背后,投资体系趋同性研究问题日益突出。对于未来抱团股的趋势,多家券商机构认为,未来公募市场或向头部公司集中,投资决策权向少部分投资者集中,有可能使抱团现象更为明显。
抱团股调整大概率会延续
近期,机构抱团的白马股出现了震荡下跌行情,并导致一些权益基金净值回撤。多位券商业内人士表示,未来抱团股调整趋势大概率延续,但从历史来看抱团瓦解对主动公募影响有限。
东北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冠英认为,短期来看,抱团股调整趋势大概率延续,究其原因,一是全球通胀预期上升,美债收益率和全球流动性收紧预期上升,对之前持续享受流动性溢价的高估值的抱团股的估值产生明显压力;二是经济的修复尤其是疫情下内外基本面的差异使得海外需求较好,导致化工、机械、有色等顺周期行业盈利增速明显上升,2020年年报和今年一季报预告显示这些行业盈利相对之前抱团的白酒等行业出现了优势,机构配置的转移可能在短期内对抱团股产生一定的估值调整压力。
申万宏源研究所副总经理、策略首席分析师王胜认为,2021年确实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风格均衡年份。现在的A股和2010年非常像,2009年表现好的周期在2010年彻底休息,市场以宏观调控为契机,选择了新方向。2021年美债收益率上行,再通胀交易发酵,市场预期核心资产在1~2个季度窗口难再有相对收益,进而转向短期边际变化较大的顺周期和中小盘方向选股。展望未来一个季度,海外“经济好+政策宽”,国内“经济有韧性,政策总体中性,脉冲式收紧”,大格局对权益市场依然有利,回调之后更应“轻总量,重结构”,周期阿尔法、小盘价值股票、港股龙头将是分流方向。
东亚前海证券研究所所长贺燕青认为,机构抱团的背后逻辑是拥抱核心资产,在不确定性环境下实现投资收益的确定性。抱团愈演愈烈当然也会给予部分上市公司一定程度的溢价,在抱团的后期也会产生分歧。投资是一场长跑,机构投资者要摈弃追逐热点的投资习惯,秉持价值投资理念,多关注低估值和成长板块,为投资者赚取长期收益。
平安证券研究所基金研究团队负责人贾志认为,市场是周期变化的,抱团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果。投资者对抱团股的波动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对抱团股的投资价值有基本的判断,不可盲从。
中金公司指出,历史上机构抱团共发生三次,在这三次抱团结束前后,虽然市场均受到一定压制,但对主动公募影响有限,主动公募收益均优于对应行业指数,整体基本跑赢沪深300。
投研趋同反映市场预期一致
记者发现,在抱团股研究背后出现一个现象,即投研对热门抱团股的研究较多。多位券商业内人士表示,券商投研体系确实存在追趋同性研究的问题,但这是市场“存在着一致预期”的体现,并非盲目追逐热点,无需刻意回避这种趋同性。目前的投研体系发展的趋势是深度化、差异性研究,只有这类研究才能为投资者带来增量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的同质化研究最终会为市场所淘汰。
东方证券总裁助理、首席经济学家邵宇表示,抱团是机构化的结果,大量机构买入好公司时,其溢价就会不断升高。在今年总体宏观环境下,抱团可能受到一定的冲击。投资者更要重视企业EPS和基本面的研究,不要随着热点而摆动。
王胜也认为,要承认市场是有效的。之所以出现抱团股,是因为其长期景气确定性确实很强、护城河确实比较高,至于主流偏见是否已经出现、什么时候纠偏,这是个策略的问题。“当前核心资产风格确实非常极端,我们建议从现在开始开放心态,打开思路,分配更多的研究资源在非核心资产上,今年一定会有收获。”
贾志认为,投资者对阶段性的热点给与更多关注,对相关投研的需求就会增多,研究供给也就自然跟上。投研机构会考虑研究覆盖的宽度和深度,不会追逐市场热点。
对于投研体系的“趋同性”,贺燕青指出,可能短期在个别标的或行业上有一定程度的表现,但与其说是研究在趋同化,不如说是市场“存在着一致预期”。而这类市场一致预期的热点之外,可以看到,投研体系趋同性研究的概率正在逐步下降,反而是差异性、专业化投研体系更受市场欢迎。
“自2016年末以来,市场对于好赛道、龙头白马等抱团股的研究方法确实趋于一致,主要是估值方法转向DCF模型和目标市值/预期收益估值方法,导致市场关注的行业、选择的个股趋于一致。”李冠英认为,“要想避免这一情况,需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研究框架的更新上,要更加重视宏观和策略对行业研究的指导;二是研究和投资理念上,要重视自下而上和真正的价值投资的理念,当核心资产估值明显偏高、自下而上已经难以对个股判断是否还有投资价值的时候,要警惕资金涌入带来行业整体泡沫的风险。”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