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解读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有哪些变化?)
2月8日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称“报告”),报告从货币信贷概况、货币政策操作、金融市场运行、宏观经济分析等梳理了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的中国金融市场情况,并指出了下一阶段的主要政策思路。
报告表示,我国经济运行稳定恢复,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也是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总体来看,2020年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现了前瞻性、主动性、精准性和有效性,为我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具体来看:
1、多措并举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实体部门获得感明显增强。
2、货币政策目标顺利实现,2020年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0.1%,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3.3%。
3、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2020年12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1%,较上年同期下降0.51个百分点,创有统计以来新低。
4、信贷结构持续优化,2020年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30.3%和35.2%。
5、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2020年末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报94.84,较上年末升值3.78%。
报告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向常态回归,内生动能逐步增强,宏观形势总体向好。也要看到,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境内外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对此要深刻认识和辩证看待,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对于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报告较上一季度有哪些变化呢?
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坚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保持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
上一季度报告中的表述则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更好适应经济高质量 发展的需要,更加注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指出,“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央行官员多次表态,“货币政策稳字当头,不急转弯”。1月15日,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2021年,人民银行会坚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灵活把握货币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以适度货币增长支持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
报告指出,创新和完善结构性 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精准设计激励相容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新发展理念相关领域的支持力度,继续运用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做好政策设计和规划,建立政策激励约束体系,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
同时,报告还设了“发展绿色金融推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专栏。无论是“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的提法,还是专栏设置,这都是上一季度所没有的。
1月6日,央行定调的2021年十大工作任务之一就是“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要求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随后,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0年第四季度例会上,曾首次提及“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专栏指出,为发挥好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三大功能,应逐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五大支柱。其中,一是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二是完善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三是构建政策激励约束体系;四是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五是加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报告指出,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金融服务,保持对脱贫地区的金融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加大对种业发展、粮食安全等农业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依法合规拓宽农村抵质押物范围,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
虽然央行首次将“拓宽农村抵质押物范围”写入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但早已有地区进行了实践。据了解,央行重庆营管部依托动产担保统一登记试点助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针对农业农村融资缺乏抵押物的堵点,积极落实央行动产担保统一登记试点,将牲畜活体、农业机械等抵押登记纳入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联合市农业农村委试点对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地上的农业基础设施确权、颁证,促进农业农村资源变资产。
报告指出,要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维护金融安全,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体系、问责制度,抓紧补齐监管制度短板,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确保金融创新在审慎监管前提下发展,普惠金融服务质量和竞争力稳中有升。
其中,“确保金融创新在审慎监管前提下发展”是上一季度报告中所没有的。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兴起,金融与科技加速融合,移动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新业态持续涌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重塑了金融生态格局。
对于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关系,央行多次公开发声。2021年1月,央行金融科技委员会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健全金融科技监管基本规则和标准,推动金融领域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强化金融科技创新活动的审慎监管。”
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1月27日在英国《Financial Times》发表署名评论文章。他表示,鉴于金融科技的本质是金融,就应该遵循“同样业务同样监管”原则,按照实质重于形式,落实穿透式监管,保持监管政策取向、业务规则和标准的大体一致。
潘功胜指出,潘功胜表示,在金融科技兴起之初,中国的金融管理部门坚持公正、宽容的原则,打造审慎包容的监管环境,积极推动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同时,中国金融管理部门在金融科技监管方面也持续进行制度的“补短板”。中国金融管理部门致力于在鼓励金融科技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积聚之间求得平衡,制定并实施较为审慎的监管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作者:边万莉 编辑:曾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