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证券要闻 - 正文

江苏种业科技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张红生: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破解“卡脖子”问题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江苏种业科技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张红生:提升种业核心竞争力,破解“卡脖子”问题)

什么样的种子好卖?除了生产潜力好,关键是质量好,农民种下去,省事省心。

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墨西哥玉米事件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惨烈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大量优质、低价的国外玉米种子涌入墨西哥,以极快的速度摧毁了墨西哥本地玉米产业链。最终,作为世界玉米原产地的墨西哥,当地农民只能从国外种子公司购买玉米种子、配套的杀虫剂和化肥,以继续种植玉米。

关键在于,墨西哥从国外直接进口的玉米种植一季,不能留种,也不能用来育种。

当前,中国的农业也面临着挑战。

2020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21年重点工作之一是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怎样正确理解“种业翻身仗”?有着数千年农业发展史的中国,为何面临种源“卡脖子”问题?

为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江苏省种业科技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种业学科负责人张红生教授。

(张红生,江苏省种业科技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种业科学系主任。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重视好品种到重视好种子

《21世纪》:你如何理解“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张红生: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确保基本粮自给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底线。种业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农业发展的基础。种子作为种业的核心要素,是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再生产资料,是整个农业产业的“芯片”。

我理解的“种业翻身仗”,可能更多意味着畜禽种业(肉鸡、种猪)和包括高档蔬菜种子在内的农作物种子。种业不仅仅是种子(苗)本身,还包含研发和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相关的产业,以及涉及种质资源发掘、保护与创新技术、新品种培育技术、种子(苗)生产和加工技术等等。种业翻身仗一是要解决“种源”问题,二是要解决技术创新问题。

严格来说,中国的种子产业发展真正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2000年《种子法》开始实施,2011年国务院又出台了8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农作物种业由此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总体规模、研究水平、核心竞争力与国外种业比还有一定差距。

从当前国内外的形势看,我们要吸取一些高科技领域的深刻教训,要未雨绸缪。这次中央把种业作为“十四五”农业科技攻关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来抓,打赢种业“翻身仗”,是非常必要的,抓住了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牛鼻子。

《21世纪》:要打赢“种业翻身仗”,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张红生:随着中国改革进一步深化,市场进一步放开,以及未来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劳动力和耕地较少、减少药肥投入、提高品质和效益等),种业还要面对来自国外种业更多的挑战,要在一个国际化的环境中竞争、生存,其研发的“产品”和“服务”既要为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作保障,又要能“走出去”,能在全球的种子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大多数种业还没有准备好,核心要素的竞争力还远远不够。

生产者需要种业企业提供“好品种”的“好种子”。我们重视“好品种”更多一些,对“好种子”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必须重视种业产业链的整体培育,“好品种”的种子不一定就是生产者手上的“好种子”。好品种有很好的生产潜力(适应市场需要、可以获得高产、优质、高效等效果),好品种产生的种子,经过加工、处理,到生产者手上的“好种子”,必须活力强、发芽率、出苗整齐,能实现好品种的生产潜力。

国外公司非常重视好种子,即种子质量和标准,我们的企业做得还不够。江苏省种业科技工程研究中心近期与红旗种业、明天种业等企业开展合作,探讨如何从育种者的好品种到生产者播种时的好种子,包括种子生产、加工处理、运输、储存和包装等环节的研究,确保种子活力,实现好品种的生产潜力。

贯彻落实8号文件是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关键,做好顶层设计,合理规划,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和低效率的无序竞争。做好顶层设计,合理分工;既要培育“好品种”,也要生产“好种子”。政府要做好种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交易和保护;种子管理部门要更好地服务种子企业,管理、规范种子市场。

一句话,种业翻身仗要从源头抓起,抓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抓种业技术创新、抓种业人才培养。

种子是技术产品

《21世纪》: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史,在全球种业竞争中处于什么地位?

张红生:中国种业起步迟,发展迅速,目前总体水平处于国际中游水平,稻麦玉米等主粮和大部分蔬菜种子市场是国内种子企业提供的,一些高档蔬菜的种子则由国外种子企业垄断。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设施蔬菜种子和蔬菜生产基地的种子几乎被国外种子企业垄断。

种子产业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发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种子企业的规模、研究和管理水平、核心竞争力等均有很强的优势。一个客观事实是,国外种业的创新要素强,对市场的把握,尤其是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需求了解更精准。

比如,我们引进的一些优质的果树品种市场占有率高,价格也相对高。国外种子为什么好卖,除了生产潜力好,农民种下去,省事省心,关键是质量好,消费者喜欢。

根据农业生产和种子企业经营的需要,种子进、出口与一般的商品进出口一样,是一种市场行为。不同国家根据本国国情,可能会设置一些政策限制,如对进出口的数量和种类等给予一定的限制。另外,在大规模进口前,有生产试验的需要,是否适合大规模进口和推广等,这包含了对种子进出口有病虫草害等检疫的要求,预防一些恶性病虫草的传播等。

中国是农业古国、大国,人口多,粮食安全压力大。各级政府历来重视主粮生产,对主粮作物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目前仍有较好的竞争力,加上政策保护,没有形成大量的进口。有一些国外品种也是通过合资企业进入国内。进口多的种子主要还是蔬菜等非主粮作物种子,进口管制比较松,国外的种子又确实有优势,深受生产者和消费者欢迎。

中国种业科技竞争力不高,但随着进一步改革开放,总体科技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种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会逐渐与国际接轨。

客观来讲,适度种子进口对中国种业具有促进和补充作用。一是能够丰富我国的种质资源,从源头上解决培育好品种所需的遗传资源问题;二是丰富品种资源,也就是丰富了我国农产品包括特色大米、面粉和蔬菜等,丰富了老百姓的餐桌;三是有利于针对特殊市场的农产品出口,满足不同国家的不同消费需求。

21世纪》:种子进口的趋势会长期存在吗?

张红生:种子是技术产品,从长期看,主要是依据本国产品是不是有竞争力。

政策性保护也不利于中国企业的发展。只要我们政府重视,做好顶层设计,贯彻好8号文件精神,不断提升科研院所公益性研究水平,切实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商业化育种水平,提高新品种的生产潜力和种子(苗)的质量,即种子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进口的趋势会改变,少量的进口种子一般不会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

此外,正如上面所讲,适度种子进口对中国种业发展具有促进和补充作用。由于品种培育受到起源地种质资源遗传基因的影响,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依靠自身解决所有遗传资源的问题,在某些作物领域适量引进种子,同时加强可交换种质资源的交流与合作就能帮助我们扩大遗传资源,有利于我们新品种的培育。所以,在种业领域做好以国内大循环为核心,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格局对我国种业健康发展,走出国门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是有帮助的。

提升我国种业核心竞争力

《21世纪》:进口的种子有可能实现本地化吗?

张红生:进口的种子有可能实现本地化,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是取决于双方的合作条款,是否同意进口后除了直接用于生产,可以用于合作研发;或者进口亲本种子在本国生产种子,直接销售,这样不一定每年进口。

事实上,进口种子本地化一直在推进的路上。放眼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种业市场变化,无论是主要农作物的玉米还是非主要农作物的蔬菜,得益于种子国际贸易和种质资源交流合作,我国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育种方向和品种市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很多领域包括保护地栽培品种,拥有自主产权的产品越来越丰富。即使是跨国企业,他们也在走种子本土化之路。

《21世纪》:如何理解种源“卡脖子”问题对农业产生的影响?

张红生:种子是农业生产的“芯片”,其质量优劣会影响农业生产的产量和品质;如果长期依靠进口,既影响本国种子企业的创新发展,也很容易被“卡脖子”。

刚才分析了种子进口带来的正面影响,当然如果我们自身不重视种业的技术创新,不跟国外种业同台竞争,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种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农业生产的“芯片”——种子很有可能会被“卡脖子”。

以现代生物技术为主的品种培育技术,越来越成为种业技术竞争的焦点,国际上越来越重视品种权和技术专利,甚至分子标记等的保护,这对技术落后、创新能力差的国家相当不利。我们一定要未雨绸缪,作为高校,要培养更多通晓国际规则的种业高层次人才,参与国际种子贸易规则的制定,不断提高中国种子企业的创新水平;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合理利用规则,调整种子贸易政策(壁垒),防止墨西哥玉米被别国种源颠覆的类似情况在中国发生。

《21世纪》:你怎样理解种子研发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张红生:种业作为产业,市场化是关键,加强市场管理,比市场保护更重要。

在政府资金支持下,科研院所要做好、做深公益性研究;种子企业要根据市场需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新品种培育能力(商业化育种、育繁推一体化)。我们种业工程中心也一直与种子企业开展合作,探讨如何从育种家的好品种到生产者播种时的好种子,包括种子生产、加工处理、运输、储存和包装等环节的研究,确保种子活力,实现好品种的生产潜力。

企业的种子研发必须与市场结合,市场需要什么,企业研究什么。农业现代化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规模化、信息化、精准化,以及对农业的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生态要求,一定会对品种会有新的要求。企业要提前谋划,预测市场需要;有些作物也可以引导市场需求。

一句话,研发与市场密切相关。研发是产品的引擎,是产业化的前提。市场是研发的动力,市场对研发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我们在谈论我国种子进口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我们还有种子出口的一面。中国是世界重要的作物起源地之一,作物类型丰富,气候多样性的优势决定了我们如果育种方向正确,对国际市场针对性更强一些,我们的种业国际竞争力将会快速增强,我国种业的出口机会也会更多更强。

(作者:王海平 编辑:周上祺)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