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焦点透视 - 正文

准备金率仍有上调空间 汇率调控力度须加大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郭凤琳 2007-10-15 09:46: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面对高位运行的顺差、外汇储备和货币信贷增长态势,中国人民银行周六果断出手,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此,存款准备金率水平已经与1988年创下的13%的历史高位持平。
  专家指出,在国际收支持续不平衡、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背景下,央行需要加大流动性管理力度,存款准备金率还有继续上调空间,突破1988年13%的历史最高水平已无悬念。而加息、公开市场操作、定向央票、发行特别国债对冲等紧缩措施也有望次第推出;但治本之道在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为此央行应加大汇率调整力度,并促进资本项下流出。
  流动性管理形势依然严峻
  央行最新发布的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显示,流动性管理形势依然严峻。前9月外汇储备突破1.4万亿美元,9月当月外汇储备新增25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意味着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货币大量增加,已经成为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形式。3季度外汇占款增长约1.1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近4500亿元,创下单季增量历史最高水平。而且,由于前低后高的特点,四季度贸易顺差仍有很大可能高位增长,外汇占款快速增长造成的货币供应总量扩张态势仍会持续。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信贷扩张动力强劲,也推动货币供应过快增长。央行数据显示,前9个月人民币新增贷款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水平。虽然信贷有可能呈现"上半年多贷、下半年少贷"的走势,但在企业贷款需求旺盛、商业银行资金运用压力大的情况下,信贷高位增长依然在所难免。
  国泰君安固定收益分析师林朝晖特别指出,3季度其他结汇项目增长超出600亿美元,单季增量已超出去年的半年累计水平,比今年第一季度创下的天量水平也高出近100余亿美元。其大幅增长可能表明基于利率、汇率、资产价格及其相应预期变化的各类金融性外汇资金正加速流入国内,同时投机性"热钱"也可能起到进一步推波助澜的作用。
  准备金率仍有上调空间
  流动性过剩局面依然是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背景下,准备金率作为央行回收流动性的主要手段之一,依然还有上调空间。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表示,近期央行在数量紧缩力度方面有所减弱。由于对外汇流入没有充分冲销,因此目前央行应该加强数量紧缩手段,适当加大冲销力度,包括发行特别国债、加大公开市场操作乃至进一步上调准备金率。此外,还需加强信贷的窗口指导。
  林朝晖也认为,美元降息及相应汇率影响已对我国货币金融变化形成新的重要影响,并干扰央行在汇率及利率方面等价格手段的政策效力,因此目前须辅之以更加强有力的数量手段,包括定向央票发行、准备金率调节、特别国债正回购操作、外汇掉期等。
  财政部昨日也宣布,将分别于11月2日、11月16日和12月14日,分三期向市场发行近千亿元特别国债,期限分别为10年、15年和10年。专家认为,分批次、分对象发行特别国债,可以在不急剧回收流动性的前提下,有效缓解流动性偏多。直接向市场公开发行特别国债,回收流动性的效应相当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
  专家指出,四季度货币政策仍将继续适度偏紧。由于预期三季度CPI数据依然走高,为稳定通胀预期,接下来央行还有可能继续小幅适度加息。
  但是,应该看到,无论是加大银行体系流动性对冲力度,适度调整利率,还是加强窗口指导,都是短期内防止经济出现过热的措施,旨在缓解货币信贷扩张,控制通胀预期。哈继铭认为,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在所难免。
  由于国际收支不平衡带来的外汇持续流入造成国内流动性过剩,因此,治本之道还在于调整国际收支平衡。而加快汇率调整步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三季度例会对人民币汇率的提法也发生了微妙变化,提出人民币汇率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供求的作用。专家指出,更大程度地发挥人民币汇率调控作用,还有利于降低进口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抑制通货膨胀。哈继铭就预计,在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输入型通胀的局面下,相信届时人民币升值幅度将加快,而且中国可能通过税收政策甚至出口配额主动抑制出口。
  另一方面,专家还建议,加大资本项下流出以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局面。通过加大QDII审批额度、开通港股直通车等手段,减少外汇储备增长。但同时,也要加大对资本特别是短期资本流入的监管和控制力度。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