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东减持套现之风渐渐蔓延 中国证券报
持股比例较低的大股东,在减持部分可流通股份后,将来很可能为维持控股地位而以更高的价格买回股份
本报记者 张德斌
股市走牛,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不免心痒难挠。在股价持续上涨的诱惑下,截至目前已有8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通过二级市场减持"大非"或其他非限售股份。分析人士认为,很多持股比例较高的大股东利用股价大幅上涨的时机减持一部分可流通股,套现是主要目的,对其控股地位也毫无妨碍;但持股比例较低的大股东,在减持部分可流通股份后,如果并无意将控股权拱手相让,将来很可能需要以更高的价格买回这些股份。
减持大多无碍控股
近日,泸州老窖发布公告称,截至1月25日下午收盘,公司控股股东泸州国资局已通过市场减持泸州老窖102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18%。在此之前,伟星股份、中兴通讯、吉林森工、华发股份、益佰制药、双鹭药业、宁波华翔等7家公司先后披露控股股东减持股份的信息,其中后6家均发生在今年1月。泸州老窖的加盟,使控股股东减持的上市公司队伍壮大到8家之多,而且呈日趋密集之势。
针对大股东减持越来越多的现象,有市场人士认为,大股东对上市公司价值具有最准确的判断力,减持意味着相关公司股价远远高于实际价值,是股价泡沫太大的信号。上海隆瑞投资顾问公司执行董事尹中余表示,这种观点失于主观。
尹中余认为,很多控股股东减持部分股份,只不过是在牛市行情下的"游戏"之举。这一观点可以从两个证据上获得支持:首先,减持行为绝大多数发生在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对较高的上市公司,而且减持完成后,其控股地位没有动摇;其次,相关公司股价在大股东减持之后,上涨趋势仍未改。
伟星股份是最早实施"大非"减持的上市公司。该公司限售股份可上市流通日为2006年9月11日。截至9月13日收盘,控股股东伟星集团通过市场减持79.55万股伟星股份。以均价12.56元/股计算,伟星集团获得的收入仅为999万元,若考虑持股成本,则收益更是少得可怜。伟星集团减持后,伟星股份股价加速攀升,今年1月22日创下22.20元的盘中最高价,目前股价仍维持在20元以上,比伟星集团的"大非"减持价高出近80%。这从一个角度证明,伟星集团对伟星股份股价的估计过于保守。
另一方面,伟星集团原持有伟星股份限售股份2997.09万股。减持部分"大非"后,伟星集团尚持有伟星股份2917.54万股,占公司股份总额的39.01%,仍为公司控股股东。
与其他一些减持"大非"的大股东相比,伟星集团持股比例算是中等。泸州老窖大股东泸州国资局减持1.18%的股份后,持股比例仍高达57.17%,绝对控股地位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吉林森工控股股东森工集团减持2.11%的股份后,仍持有吉林森工48.77%的股份,处于控股地位。深圳市中兴新通讯设备有限公司原持有中兴通讯37.41%的股份,减持1.20%后,持股比例下降为36.21%,仍保持相对控股。
分析人士认为,大股东利用股价大幅上涨的时机减持一部分可流通股,套现是主要目的,但这样的"游戏"必须在不影响控股地位的前提下进行。"一旦失去这个前提,'游戏'就会很不好玩。"
"低空飞行"易惹火
与一些公司大股东在不影响控股地位的情况下玩减持"游戏"不同,部分大股东本身持股比例并不高,他们加入减持"群舞"无异于"超低空飞行",极易引发并购危机。
截至1月16日收盘,双鹭药业第一大股东新乡白鹭化纤集团通过市场减持双鹭药业87.08万股,占公司股份总额的1.05%。以平均价格17.19元/股计算,白鹭集团出售这部分股份所获得的收入不过1497万元。白鹭集团原持股比例仅为28.64%,减持以后持股比例更下降至27.59%。与此同时,公司第二大股东---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徐明波在股改后持有双鹭药业22.28%的股份。如果白鹭集团继续减持,双鹭药业很可能由国有控股变为自然人控股。
益佰制药是自然人控股的公司。公司控股股东窦啟玲在股改后持有占公司总股本23.25%的限售股份。截至今年1月15日收盘,窦啟玲通过市场减持30.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25%。减持后,窦啟玲尚持有公司股票2773.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3%。从持股比例来看,窦啟玲虽仍为益佰制药第一大股东,但由于公司第二至第六大股东合计持股比例高达30%以上,收购方通过协议收购这5家自然人股东所持股份,可以轻易夺得公司实际控制权。另外,益佰制药上市后股价一直走在下降通道,2006年6月以来更是持续低迷。在这种情况下,控股股东减持股份,得到的是不过300万元的收入,失去的则是投资者的信心乃至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尹中余表示,限售期结束后适逢市场转暖,对很多上市公司大股东都是一个考验:是忙着减持套现还是专注于支持上市公司做好主营业务、努力提高业绩,反映出大股东对上市公司未来发展的真实心态。"即使是不损害控股权的'游戏'之举,也会对投资者信心和上市公司公众形象产生不良影响。如果本来持股比例就不高,那么大股东在减持后为了应对敌意收购,将来就很可能得花更高的价钱再把这些股份买回来。"当然,控股股东本来就有意放弃控股地位,则另当别论。